婚姻经验谈

贺新郎(辛弃疾这首词背后的典故)

2023-07-17 15:25:50699
宋宁宗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春,辛弃疾隐居瓢泉“停云居”时,因为见到园中景色,联想起陶渊明的《停云》,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贺新郎》。

  宋代文人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不仅少年时就参加抗击金兵活动,而且曾亲自组织人马,杀死叛军头领,得到宋高宗的奖赏。

  但是后来他的很多建议和主张却没有再被采纳,辛弃疾深感人生短暂,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下面这首诗也有这种情感的流露,但我们更能感受到英雄的壮志豪情。

贺新郎(辛弃疾这首词背后的典故)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宋代: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的词一向题材广泛,既有描写古战场的慷慨悲歌,也有送别友人的依依别情,还有描写田园风光的怡然自乐。

  如我们熟悉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让我们感受人生的三重境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我们带到丰收的田头;“不堪向晚檐前雨,又待今宵滴梦魂”,使我们与词人同悲共喜。

  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虽然是送行的临别感念,但是却描写了很多古代的离愁别恨,用典很多,仔细阅读,一定会收获颇丰。

  首先上片依然是写景,但是却虚中有实,实中含虚。我们能看见的是绿树,听到的是鹈鴂、鹧鸪和杜鹃的鸟声,感觉不到的是词人悲痛的心情和落寞的伤感。

  苦恨、离别、告辞还有更多的词语都透露着一种气氛,沉重和悲壮。杜鹃这个典故,传说为古代蜀国的帝王失国后魂魄所化,故人长绝,用在这里当然也表达自己的无奈。

  还有长门,这是武帝时期陈皇后失宠的故事,陈皇后失宠之后,被武帝打入长门宫,杜鹃声切。而燕燕,是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子双飞、远送归妾的事。

  作者通过这些典故的应用以及虚实的手法,委婉地表现了离别的伤痛,以及自己复杂的心情。

  接下来在下片里,词人开始由写景到抒情的转换。其实这首词与以往还有很大不同,它打破了上下两片的严格界限,贯通了全词都有抒情的成分。

  在下片里,词人依然采用比兴的手法,使用了几个典故。如将军百战身名裂,这时描写汉朝的李凌抗击匈奴,而苏武出使西域,被困十九年,持节不屈。两人曾在一起告别,惺惺相惜。

  还有易水萧萧,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燕太子丹与他告别,他满怀激情,知道自己可能无法回来了,就发出感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归还。

  作者不明写自己的送别心情,却借用这些典故,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充分说明当时的一些难言之隐。

  自己虽然愿意以死报国,怎奈却报国无门,不得不赋闲乡里,虚度人生。思前想后,词人感慨万端,觉得壮志难酬。

  但是词的最后,作者并不希望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对方,所以说了一句,谁共我,醉明月。作者通过这句,将刚才的所有感情收拢,希望人生美好,亲朋能相聚,一起饮酒,共同赏月,拥有美好的人生,也对将来寄予了一种深深地期望。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