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什么意思(男人对女人说相忘于江湖什么意思)

2023-10-05 06:10:10721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什么意思?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有时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空姿启界。那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什么意思?一起来了解下吧。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原文

源自庄子.大宗师

【原文】

死生,命也①,其有夜旦之常②,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③,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④!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⑤,而身犹死之⑥,而况其真乎⑦!

泉涸⑧,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⑨,相以沫⑩,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11)。夫大块载我以形(12),劳我以生,佚我以老(13),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夫藏舟于壑(14),藏山于泽(15),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16)。藏小大有宜桐派(17),犹有所遯(18)。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19)。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20),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21)?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妖善老(22),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23)!

夫道,有情有信(24),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25),可得而不可见(26);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27),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28),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29),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30),以挈天地(31);伏戏氏得之(32),以袭气母(33);维斗得之(34),终古不忒(35);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36),以袭昆仑;冯夷得之(37),以游大川;肩吾得之(38),以处大山;黄帝得之(39),以登云天;颛顼得之(40),以处玄宫;禺强得之(41),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42),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43);傅说得之(44),以相武丁,奄有天下逗悉(45),乘东维(46),骑箕尾(47),而比于列星。

【注释】

①命:这里指不可避免的、非人为的作用。

②常:常规,恒久不易或变化的规律。

③与:参与,干预。

④卓:特立,高超;这里实指“道”。

⑤愈:胜,超过。⑥死之:这里讲作“为之而死”,即为国君而献身。

⑦真:这里指的是“道”。一说即上段之“真人”。姑备参考。

⑧涸(hé):水干。

⑨呴(xū):张口出气。

⑩(rǔ):同“濡”,一本亦作“濡”,沾湿的意思。沫:唾沫,即口水。

(11)化:这里是熔解、混同的意思。

(12)大块:大地;这里可以理解为大自然。

(13)佚(yì):通作“逸”,闲逸的意思。

(14)壑(hè):深深的山谷。

(15)山(shàn):通作“汕”,捕鱼的用具。旧注就字面讲。

(16)昧:通作“寐”,睡着的意思。一说局指贺“昧”当如字面讲,昧者”即愚昧的人。

(17)藏小大:即“藏小于大”。宜:合适,适宜。

(18)遯(dùn):“遁”字的异体,逃脱、丢失的意思。

(19)恒:常有、固有的意思。

(20)犯:承受。一说通作“范”,模子的意思。

(21)胜(shēng):禁得起。

(22)妖:或作“夭”,根据上下文意判断,这里应是少小的意思,与“老”字互文。

(23)系:关联、连缀。一:全;“一化”即所有的变化。待:依靠、凭借。“所系”、“所待”这里都是指所谓“道”,庄子认为一切事物、一切变化都离不开“道”,因而人们应当效法它,“宗”之为“师”。

(24)情、信:真实、确凿可信。

(25)传:传递、感染、感受的意思。

(26)得:这里是体会、领悟的意思。

(27)神:这里是引出、产生的意思。

(28)太极:派生万物的本原,即宇宙的初始。先:据上下文理和用词对应的情况看,“先”字当作“上”字,这样“太极之上”对应下句“六极之下”,且不与“先天地”一句重复。

(29)六极:即六合。

(30)狶(xī)韦氏:传说中的远古时代的帝王。

(31)挈(qiè):提挈,含有统领、驾驭的含意。

(32)伏戏氏:即伏羲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33)袭:入。一说讲作“合”。气母:元气之母,即古人心目中宇宙万物初始的物质。

(34)维斗:北斗星。

(35)忒(tè):差错。

(36)堪坏(pēi):传说中人面兽身的昆仑山神。

(37)冯夷:传说中的河神。

(38)肩吾:传说中的泰山之神。

(39)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中原各族的始祖。

(40)颛顼(zhuānxū):传说为黄帝之孙,即帝高阳。玄:黑。颛顼又称玄帝,即北方之帝,“玄”为黑色,为北方之色,所以下句说“处玄宫”。

(41)禺强:传说中人面鸟身的北海之神。

(42)西王母: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居于少广山。

(43)“五伯”旧指夏伯昆吾、殷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

(44)傅说(yuè):殷商时代的贤才,辅佐高宗武丁,成为武丁的相。传说傅说死后成了星精,故下句有“乘东维、骑箕尾”之说。

(45)奄:覆盖、包括。

(16)东维:星名,在箕星、尾星之间。

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什么意思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如下: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这句话到了今天,因为“相濡以沫”这个成语指夫妻感情,也可用于朋友。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而“相忘于江湖”则相对于互相扶助来说,更加潇洒写意,所以多用来表达情人或夫妻分手之后,以全新的心态忘记过去的共同生活,投入到更宽广自由的感情生活中去。

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古文释义到了今天,肯定是有很多不同的引申、解释,对古文陪盯枝或则世者诗句的引用没有谁规定一定要按原来的意思使用,便是专家也只能根据各种资料进行考证,而且即便有官方解释,也丝毫不会影响人们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这是语言和文字发展的规律。

那么这句话的本意是什么呢?这里谈一些个人理解,因为千百年能人异士无数,对《庄子》这本奇书也是解读无数,所以这里的解释只代表文字本意和个人看法。

“泉水干涸了,鱼就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与其称誉尧而非难桀,就不如恩怨两忘而与大道化而为一。”

庄子的行文习惯比较跳跃,除了那些寓言故事,说理的语言有时候有些玄乎。后世的大诗人李白的诗文方法其实就是学的庄子,不过诗歌语言,大家担待得过,而庄子的行文有时候看得就有点费力。

这个句子从来有争议的理解,就是“相忘于江湖”这几个字。为什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如江湖”?大家一定会想,这是当然了,活在干涸的烂泥里的鱼,靠互相喷口水来苟活,当然不如在江河湖海中互不认识,欢快生活了。

其实真是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看后面两句,与其赞誉尧的圣明而非议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而融化混同于“道”。从正常人的态度来看,这不就是是非不分?庄子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再看看后面几句: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芦敏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的,也就因此而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

所以,在庄子看来,尧的圣明和桀的暴虐只不过是“道”存世间的正反面而已,我们不需要过多的关注,他们的身体、德行、恶迹最终都会回归大道,达到自然平衡。那么从大道的观点来看,“相濡以沫”和“在湖海里畅游”还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渴死在干涸的泉眼里,和最终老死在大海里,本质也没有区别。

这样的话,“相忘于江湖”又有了一些及时行乐的味道。

实则“相忘于江湖”中的江湖是用来比喻“道”。求道之人,要像鱼儿身处江湖一样,忘记了江湖的存在。我们要忘却“道”的存在,才能真的得道。

其实谈到这句话,《大宗师》里面还有故事,庄子借助孔子和子贡的对话进一步阐明,只是很多人并没注意:

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子贡问:‘请问如何追求大道?’孔子回答:‘鱼必求水,人多求道。求水的,掘地成池便给养充裕;争相求道的人,漠然无所作为便心性平适。所以说,鱼相忘于江湖里,人相忘于道术中。’”

虽然话处于孔子之口,不过当然是作者庄子的态度。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

战国时期,庄子家贫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妻子叫他外出借粮食,他去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许诺秋后再借,庄子说这是远水不解近渴就回家。妻子让他再去别的地方借,他说要像车辙里的鲫鱼一样相濡以沫过日子,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妻子只好偷偷地流泪非桀也,领取休书后,不久,就嫁给阔佬,然后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两条鱼被困在车辙里面,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

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

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够忘或岁枣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而如果有其中一条鱼不能忘记呢?

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

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曾经深深地爱过一些人。爱的时候,把朝朝暮暮当作天长地久,把缱雀明绻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于是承诺,于是奢望执子之手,幸福终老。然后一切消失了,然后我们终于明白,天长地久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幸福是一种多么玄妙多么脆弱的东西。也许爱情与幸福无关,也许这一生最终的幸福与心底最深处的那个人无关,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牵住谁的手,一生细水长流地把风景看透。

其实承诺并没有什么,不见了也不算什么,所有的一切自有它的归宿。我们学着看淡,学着不强求,学着深藏,把你深深埋藏,藏到岁月的烟尘企及不到的地方。

只是,只是为什么在某个落雨的黄昏,在某个寂寂的夜里,你还是隐隐地在我心里淡入、淡出;淡出、淡入,拿不走,抹不掉。

我,曾经,这样爱你;我,曾经以为,你是幸福的原因。

现在,回头想想我们的过去。

那曾经以为的相濡以沫是什么?

相衫拆濡以沫

又谈容易?

世间也许有两种可以称之为爱的情感,一种是相濡以沫,一种是相忘于江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庄子·大宗师篇》

原文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

故事只是人们虚幻的,真实的情况是:海水总要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它们要相忘于江湖。是啊,终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

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是: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

这句话出自庄子,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和庄子的生活

为了我们能更透彻的理解"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段话,我们来了解一下庄子,在先秦的诸子白家中,庄子是最具生活气息的一位贤人。关于爱情亲情,他都有独立于当时当世的大胆表述与过人见识。庄子认为,爱情应当是自由的,又应当是自然的,不要死绑在一起,而应该适时的相互成全。

庄子与妻子的生活就是上面这段话的印证,他们的生活过的很困苦悔州。在庄子妻子过世后,庄子击缶而歌,别人不理解庄子的做法,庄子说这其实是庆幸妻子不再需要跟着自己过贫苦的日子。与此同时,庄子更认为,死亡本就是一件回归来处,回归自然的事,是不应该视为悲哀的。

“相濡以沫”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亲情牢固,但在当时的语境中,庄子似乎不太认同这样的做法。庄子讲求道法自然,他觉得,与其彼此困苦,不如各自分开,或许能寻得新的生路。

在顷前察生活中体会这段话

想必绝大多数的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初恋,可能就是在最没有能力承诺的年龄,遇上了最想承诺一生的人”。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自己刻骨铭心的初恋,包括我自己。初恋的双方,常常看不得对方受一点点苦,总是想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现给对方,但往往因为生活中的一些艰辛一次次的插肩而过。谁都不忍心去打破各自在对方心中的美好,再相见时,可能已是雀茄十余年后,各自都已为人妻为人夫,而相视时的那一笑足以让大家都明白,这也许是命运中最好的安排。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如果两人当初真在一起了,或许已被生活磨的面目全非。双方已经把彼此最美好的事物埋藏于各自内心。不去触碰,不去表露。不去打扰。看到各自安好,便是晴天。

以上就是关于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什么意思的相关介绍,【出处】唐·李延寿《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怨邻,弃信忘义”(不顾好处抱怨邻邦,不讲道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