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巴姓(汉族有姓巴的吗)

2023-10-23 12:48:33893
巴姓?巴金原兆贺手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那么,巴姓?一起来了解下吧。

巴姓起源和来历

巴(bā)姓出自凤姓,以水为姓。得姓始祖:后照。上古时太昊伏羲氏生下咸鸟,咸鸟生下乘厘,乘厘生下了后照,定居于巴水(今四川东部)。他的子孙就以巴水为姓,称巴氏。

姓源远古;

望族高平。

——全联典指巴姓的源流和郡望。

渤海郡孙支挺秀;

双卿堂祖德流芳。

——全联典指乌姓的郡望和堂号。

德行名八森段顾;

决此州誉策识三军。

——上联典指东汉渤海人巴肃。与郭林宗等人同为东汉“八顾”。“顾”,指能以自身德行影响他人。下联典指战国时人巴宁,才识极高,能判断利害并果断决策,使三军不致迷惑。

不谢三城,足见忠贞正气;

尊称八顾,永传义勇芳名。

——上联典指战国时巴国将军巴曼子。巴国内乱,向楚国求救,许酬以三城,曼子不许,说“将吾头往谢之”,乃自刎。使者持其头回楚,楚王葬以上卿迹橡之礼。下联典指东汉名士巴肃。他与窦武共谋杀宦民,整饬朝政,谋泄后他自诣县令投案。县令欲弃官与之俱逃,他说“有谋不敢隐,有罪不逃刑”。后遂被杀害。

附:

蜀锦囊珍苹鹆研;

汉铜鑪篆鹧鸪香。

——此联为清代书画家巴慰祖撰书联。

卓锡已看新法界;

检身犹听旧钟声。

——联为清代文人余辉生撰题巴县城东县巴王台联。

楚子何曾留寸土;

将军依旧镇三巴。

——此联为四川省重庆市中区巴曼子墓联。

巴姓全国有多少人口

巴氏

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居住的武落钟离山一般都认为在今湖北长阳县境内,所以姓巴的人一般是湖北长阳人。但是随着人口的迁徙,现在全国各地都可能有姓巴的人,甚至国外都会有。

在奴隶制时代,周王族姓姬,通过

分封诸侯

和赐大夫采邑及领地,从姬姓又衍分出198氏。这些“氏”与

周同

为姬姓,姬姓又衍生出巴姓,与《史记·楚世家》所记相同。根据古代“妇人称国及姓”之制,巴为国名,姬为国姓,巴姬即巴国姬姓嫁于楚的宗室女。

《左传》

桓公九年巴子尘盯使韩服告于楚,韩服为巴行人,韩为中原诸夏的姓氏之一,“邘、晋、应、韩,武之穆也”,显然操中夏语言。楚王族也是中原语言文字系统。故巴、楚在《左传》桓公九年、庄公十八年、十九年、文公十六年和哀公十八年等多次交往友兄顷中,全无语言障碍。这表明巴、楚王族语言相近,同属华夏语言系统。相传太昊伏羲氏生下好陆咸鸟,咸鸟生下乘厘,乘厘生下了后照,后照定居于巴水,即今四川省东部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巴水为姓,称巴氏。故后照便是巴国人(氏)的得姓始祖。

巴姓的由来

有啊!已经列入了百家姓!

一、姓氏来源

巴(Bā)姓源出有三:

1、出自凤姓,以水为姓。据《姓氏考略》和《路史》载,上古时伏羲氏有个后裔叫后照,定居于巴水,即今四川省东部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巴水为姓,称巴氏。若干代以后,住在这一带(含今川、鄂、湘、黔边地区)的共有五个民族:巴氏、樊氏、醰氏、相(向)氏、郑氏。巴氏住在红色的山洞里,其他五族住在黑色的山洞里。由于各自信仰的神灵不同,他们常常互相争斗,生活很不稳定。后来大家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协商决定推举一位共同的首领。方法是五族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比赛,赢的人就是首领。巴族推出的代表叫务相。他在两场比赛(掷剑和赛船)中都取得了胜利,所以他就当上了五族的首领,号称廪君,他的后代多数也称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据《元和姓纂》以及《通志·氏族略》载,周代有巴子国,开始被封的国君是子爵。巴子国辖境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的旺巷,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并于秦。巴子国国君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巴”作为自己的姓氏,称巴氏。据《世本》云:“巴子国,子孙以国为氏。”又据《春秋·巴子》和《路史》曰:巴,周代国名,姬姓。

3、出自北方小数民族改姓。明清时期(约300年前后),满族、蒙古族人迁徙中原(特别是满清入主中原)后,有不少的满人和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一部分从汉例,改为单姓“巴拦核拦”氏。

得姓始祖:后照。巴姓的最早记录是,相传人文黄帝的25个儿子,为四母所生,分别为12姓:姬、姞、酉、祁、已、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据考证,那时的古老姓氏也还只有64个。在奴隶制时代,周王族姓姬,通过分封诸侯和赐大夫采邑及领地,从姬姓又衍分出198氏。这些“氏”与周同为姬姓,姬姓又衍生出巴姓,与《史记·楚世家》所记相同。根据古代“妇人称国及姓”之制,巴为国名,姬为国姓,巴姬即巴国姬姓嫁简胡于楚的宗室女。《左传》桓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韩服为巴行人,韩为中原诸夏的姓氏之一,“邘、晋、应、韩,武之穆也”,显然操中夏语言。楚王族也是中原语言文字系统。故巴、楚在《左传》桓公九年、庄公十八年、十九年、文公十六年和哀公十八年等多次交往中,全无语言障碍。这表明巴、楚王族语言相近,同属华夏语言系统。相传太昊伏羲氏生下咸鸟,咸鸟生下乘厘,乘厘生下了后照,后照定居于巴水,即今四川省东部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巴水为姓,称巴氏。故后照便是巴国人(氏)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巴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巴氏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居住的武落钟离山,一般都认为在今湖北长阳县境内。直到今天,长阳县清江中仍有武落钟离山,山中有赤、黑二穴。所谓巴氏等五姓,应即五个氏族部落。所谓五姓之子争为君长,实质上就是五个氏族贵族争夺酋长的职位。这个故事反映了早期巴人尚处于“酋邦”阶段的历史事实。巴氏务相(“务相”也即“巫咸”)取得酋长职位后,即率领巴人向西迁徙。他们首先溯清江而上,来到盐阳(大致在今湖北恩施附近)。盐水有神女,她对禀君说:“此地广大,盛产鱼盐,愿与君共享此地。”禀君不肯。神女于是每晚都来与禀君同宿共枕,白天化作飞虫,与众飞虫群飞,掩天敝日,大地无光。这样一连过了十天,禀君派人送给神女一缕青丝,作为定情礼物,并且留下话说:“将青丝带系在脖子上,表示我们时刻相依相伴,我将不会离开你。”神女很高兴地接受了,将青丝带系在脖子上。于是禀君乘神女不备,站在阳石之上,弯弓搭氏烂箭,瞄准系有青丝的飞虫,一箭将神女射死了,天空重新放射光明。禀君于是在夷城(今湖北省恩施附近)定居下来。这则神话故事说明巴人向西发展过程中,曾与当地部落有过接触和冲突,并最终取得胜利。在廪君时代以后,巴族的势力迅速增强,活动的区域相当广泛。在最北面,巴族到达了陕西南部汉中、安康一带,今天的大巴山就名源于巴人。在东边,巴族似乎一度控制过汉水中上游地区;在南面,巴族仍保留了清江上游的老根据地。到了商代后期,活动在汉水流域的巴人已经和中原地区的商人发生联系,并且一度成为臣服于商王朝的“子爵国”。但是在公元前12世纪,由于殷商统治者的暴虐,巴人转而与西迁徙(余略)。

三、历史名人

巴肃:东汉名士。字恭祖,渤海人,据记载,他与窦武、陈蕃共谋杀宦官,整饬朝政,事泄后遭到朝廷通缉。他到县令处投案自首,县令欲弃官与他一块逃跑,他坚持不肯。后遂被杀害。

巴泰:清朝汉军镶蓝旗人。以善战著称,因功封一等子爵。官至中和殿大学士。

巴蔓子:战国时期巴国人,官至将军。周朝末年,国内大乱,蔓子向楚国求救,答应若楚出兵剿乱,则许给楚国三座城池,楚国出兵援助了巴国。内乱平定后,楚王派使者前去接收三城,蔓子说:“藉楚之灵,克济祸乱,诚许三城,可持吾头往谢,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当使者事实丰蔓子的头回报楚王时,楚王敬佩他为人臣子的忠义气节,就以上卿之礼厚葬其头,巴国则重葬了他的尸身。

巴慰祖:清代书画家。官候补中书。通文艺,精古今文字。

巴珲岱:清代康熙年间任正黄旗洲都统,死后溢号属恭。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高平郡:西晋时将汉代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在昌邑,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

渤海郡:西汉始置,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县一带)。辖地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2、堂号

双卿堂:源出战国时巴国将军巴蔓子,因巴国发生内乱,出使楚国,要求楚国出兵平乱,答应楚国,乱平后,割给楚国3座城。楚国出兵平了巴国乱后,向巴国要城,巴蔓子对楚国使者:“城不能割,请拿我的头谢楚王。”说罢,自刎而死。使者带了巴蔓子的头见楚王。楚王对巴蔓子的忠君爱国,非常佩服,就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头。巴国也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尸身。

此外,巴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高平堂”等。

============================================================

【巴姓宗祠通用对联】

〖巴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远古;

望居高平。

——佚名撰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巴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名联八顾;

识冠三军。

——佚名撰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渤海人巴肃,字恭祖,汉灵帝时,与外戚窦武、太傅陈蕃等谋划诛杀宦官,事泄而遭党锢之祸被杀。“八顾”,指东汉士大夫互相标榜,称巴肃及郭林宗等人为八顾。“顾”,指能以自身德行影响他人。下联典指战国时人巴宁,才识极高,能判断利害并果断决策,使三军不致迷惑。

-----------------------------------------------------------------

〖巴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官封一等爵;

利富数世财。

——佚名撰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二等侍卫巴泰,汉军镶蓝旗人。以善战称,因功封一等子,官至中和殿大学士。下联典指秦代巴寡妇清,其夫得丹穴,擅利数世。妇能守业,用财自卫,人不敢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

〖巴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蜀锦囊珍苹鹆研;

汉铜炉篆鹧鸪香。

——清·巴慰祖撰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画家巴慰祖撰书联。巴慰祖,字俊堂,歙县人。官侯补中书。通文艺,精古今文字。

卓锡已看新法界;

检身犹听旧钟声。

——清·余光生撰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文人余辉生撰题忠县巴王台联。巴王台,一名巴子台,在巴县城东巴王庙后面。传为战国时巴国将军巴曼子观看士卒演练的了望台。

楚子何曾留寸土;

将军依旧镇三巴。

——佚名撰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重庆市中区巴曼子墓联(节录)。《蜀中名胜记》载:巴曼子墓”有石麟石虎,相传为古时巴君冢”,“俗呼古陵,亦曰巴子冢矣”。

-----------------------------------------------------------------

〖巴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不谢三城,足见忠贞义气;

尊称八顾,永传令闻芳名。

——佚名撰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巴国将军巴曼子。相传,巴国当时内乱,向楚国求救,许酬以三城,曼子不许,说“将吾头往谢之”,乃自刎。使者持其头回楚,楚王葬以上卿之礼。巴人亦以上卿之礼葬其尸体。下联典指东汉名士巴肃的事典。巴肃,字恭祖,渤海人。他与窦武、陈蕃共谋杀宦民,整饬朝政,谋泄遭到朝廷通缉。他自诣县令投案。县令欲弃官与之俱逃,他坚持不肯,并说“有谋不敢隐,有罪不逃刑”。后遂被杀害。

【中国人民解放军巴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巴忠倓中将

巴忠倓(1930-——),山东省烟台市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科长、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处长、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1985年8月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1992年12月至1996年2月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所务委员会主任、高级研究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2月28日由解放军少将军衔改授武警少将警衔,1993年晋升为武警中将警衔。

巴姓名人

品牌诞生及童年阶段(1997年8月—2000年11月):

公司创始人王人庆、王虹夫妇继承祖志,创办了巴将军火锅,2000年11月第一家“重庆巴将军火锅”望龙门店正式开业,标志着巴将军品牌的新纪元的开始。

品牌打造及提升阶段(2001年—2003年6月):

完成总部机构调整,导入CIS系统。历时2年时间完成对巴将军文化的收集、整理、编写工作。2002年2月,公司适时导入连锁经营商业模式。总部“加盟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为品牌走向全国奠定了基础。

品牌成长及延伸阶段(2003年6月—2008年):

成功建成巴将军食品厂、火锅研究中心、物流中心、培训中心。巴将军品牌快速走向全国。渝派火锅吧项目,丰富了巴将军品牌的内涵。江北区鱼嘴镇双溪村农业工程,标志含睁新农村产业园项目帷幕的拉开。2007年12月,公司总部入驻主城区,正式启动品牌集团化运作。

品牌成熟及飞跃阶段(2008年—2018年):

成功打造全国第一家黑色主题餐厅黑珍煲养生坊,成功的构建“璧山古老寨生态养生产业化示范园”和“西部黑色作物种植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巴将军集团全面打造黑色养生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地将黑色养生食品和五色营养平衡理论,运用到火锅中,首创养生火锅,成为重庆火锅又一次美食革命;首创以养生文化、寿文化、寿宴文化为主题的——中国黑食之都,标志巴将军集团品牌锻造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2008年-2018年,是巴将军集团完成产业战略布局后的一次品牌飞跃期,这个时间段正好与我国改革开放新30年的前10年和2010的新10年同步,巴将军集团将迎来发展新机遇,将向世界昭彰自己的品牌魅力,展示走向国际舞台的独特形象!此老埋

扩展资料:

重庆巴将军集团获得“中国名宴”、“中国优秀民营企业”、“中国餐饮百强企业”、“中国最具品牌价值中小企业100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庆市著名商标”等70余项殊荣。

重庆巴将军集团下辖重庆巴将军饮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巴将军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巴将军古老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中国黑食之都、中国西部黑色作物种植及深加工基地、古老寨生态养生产业化示范园及重庆巴将军黑色食品科技研究所的智能化企业。

集团拥有一个30多名专家组成的智囊团和一支180多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能人才组成的精森蚂英团队,在职员工1万余人。

巴将军集团将继续以“诚信务实,和谐共赢”的企业精神,打造黑色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生态养生产业链,构建生态和谐、人文和谐的“健康重庆”,实现“铸就一流企业,缔造养生王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庆巴将军集团

以上就是关于巴姓的相关介绍,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拍简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