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论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2023-11-11 07:50:21706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人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促使人去寻求一种不受约束的快乐或快感,他称之为"力比多"。那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一起来了解下吧。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是

弗洛伊德

在19世纪末创立的。它最初从

神经症

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产生,并逐渐发展壮大,被称作是西方心理学三大门派的第二大势力。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为古典精神分析学,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心理学的对象论弗洛伊德把

无意识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前意识和

潜意识

三个部分。前意识和潜意识统称为无意识。弗洛伊德开辟了无意识的研究领域,在他之前,传统心理学只是研究意识范畴内的认识过程。当然弗洛伊德过分强调和夸大潜意识的作用,忽视和贬低意识的地位和作用,否认意识是心理的实质,本身就是犯了

非理性主义

的错误。潜意识不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核心和根本动力,而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必要补充和辅助成分。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也不是互不相容的对抗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

2、心理学的本能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在他早期的理论中把本能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性本能又称

力比多

,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它遵循快乐原则,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满足。后期理论中,他则修正了本能论。把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死本能则代表着恨和破坏的力量。在本能论中,弗洛伊德过分强调力比多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泛性论,在对传统主义提出反抗的同时,夸大了人的性心理的自然属性和性心理发展自身的特殊性,陷入了

唯心主义

的境地。

3、梦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梦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4、人格论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是由

本我

、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的动态能量系统。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

价值观念

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三者达到相对平衡时,则个体表现比较和谐。当三者失调时就容易导致个体出现焦虑

5、自我防御机制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同时受三举孝桥个主人即本我、外在现实和超我的驱使。当自我软弱时,便会产生焦虑。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为了减轻焦虑的威胁,自我防御机制将发挥作用。

心理防御机制

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自我防御机制主要有八种,即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行、移置、认同、升华、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6、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观精神分析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去除症状,更重要的是促进个体人格上的成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假设是:精神症状是潜意识冲突的表现,要让来访者暴正猛露内心的冲突,以便查找致病原因及进行相应的治疗。治疗过程只要是通过自由联想、

梦的解析

、过失分析等来引导病人领悟病因,理解其意识的冲突,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弗洛伊德古典

精神分析理论

开辟了无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开辟了新的心理学的学科领域,对西方社会思潮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突出了治疗的价值,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在临床实践中创立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

当然,其慎清理论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就如上文中所提到的。不过对于在当时能够从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并提出这样的理论,已经很了不起了。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依据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上)

弗洛伊德的著作跨越了半个世纪,内容从记忆错乱到神经症,到文明的性质,因此,介绍弗洛伊德学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整个学说的发展完成了从心理学理论到一种人生哲学的演变。

①关于梦的研究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活动的表现,人的本能欲望以及各种方式在梦中表现出来。因此梦是研究本能的途径。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弗洛伊德提出一个根本性的假设:“梦是愿望的达成(实现)”。这个达成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单的达成”,所要达成的愿望是简单的、直观的。另一类是“改装之后的达成”,他们是有所伪装的、难以认出的。说明这个愿望对于梦者而厅祥团言,是有所顾忌的,不能直接表达,只能乔装打扮地在梦中实现。之所以乔装打扮,是因为每个人在其心灵中有两扮橘种心理步骤,或称为倾向、系统。第一是在梦中表现出愿望的内容,第二是扮演检查者(后来弗洛伊德称之为“超我”)的作用,对梦进行改装。确切地讲,梦是一种受压抑的愿望经过改装之后的达成。弗洛伊德把梦的改装称为“梦的工作”。梦的工作的任务就是把隐意变作显义的过程。相反,释梦就是由显意回溯到隐意的过程。如果说梦的隐意是真实的愿望,那么,梦实际上成了一种画迷,只有把握了各种符号意义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它的意义。

梦中的愿望可分为四种来源:

一是在白天受到某种刺激,但由于外在的理由无法得到满足,因而把一个被承认,但却未被满足的意愿留给了晚上。

二是也许是来源于白天所思,但遭到排斥,因此留给夜间一个不满足,而且被压抑的愿望。

三是也许与白天无关,他是一些先前受压抑只有到晚上才活动的愿望。

四是晚间随时产生的愿望冲动,如口渴或性的需求。

弗洛伊德认为:性的需求起源于儿童期,这一观点后来成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核心——泛性论。事实上,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其特点就是泛性论。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清楚地表示,所有我们的梦中发现的被压抑的愿望,都烙有儿童的特征,童年经验在成人的情绪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格根源应追溯到童年期。因此,《梦的解析》在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②本能与力比多

弗洛伊德特别要求人们注意力比多(libido)这个概念,【力比多】和饥饿相同是一种力量,本能(性本能和营养本能)就是借着这个力量已达到其目的的。力比多是游离不定的和不可摧毁的。力比多有一个发展过程,它与人格的发展是一致的,在力比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停滞和退化两个危机。【停滞】指力比多在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停留在发展的初期,保持着较幼稚的、初级的形态。利比多的停滞也叫“执着”或“固结”。【退化】是指那些已经向前进化的部分也容易后退,回到初期的发展阶段。停滞和退化常常互为因果。力比多在人的性生活中可以直接表现为性欲,也可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只有在梦中或神经病症中得到表现。力比多还可以转化为社会赞同的高级文化活动,如艺术、科学和哲学,这就叫【升华】。弗洛伊德十分重视性的作用,力主打破性压抑,但他并不是鼓励性放纵,他只是希望,“假使他们在治疗完成之后,能在性的放纵和无条件的禁欲之间选取适中的解决,那么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不必受良心的责备了。”【本能】是有机体生命中固有的一种恢复事物早先状态的冲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称,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营养本能两类。后期他修改了早先的说法,提出生本能死本能的概念。

③人格的结构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心理结构分为意识、潜意识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前意识。其中【潜意识】是主要被解释为被压抑的愿望和本能的冲动,而【前意识】则是平时未被意识但随时可以进入意识的观念。在《自我与本能》中,弗洛伊德宣布这种分法已经失去意义,从而建立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新学说,也构成新的人格结构。

【本我】本我是最原始的系统,它处于思维的初级过程,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难以接近的部分。本我宴盯永远追求快乐原则,追求最大的快乐,争取最小的痛苦,力比多就围困在本我之中。对于婴儿来说,本我的能量总是指向于周围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尤其是母亲。这就是所谓的“伊底帕斯情结”(恋母情结),随着儿童对这些对象的了解,这些对象就进入儿童的人格而形成心理生活的代表——自我的核心。

【自我】自我是本我得以与外界接触的唯一心灵之路。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他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一面产生于本我,一面连接着现实。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学会不凭冲动随心所欲,学会考虑后果、考虑现实作用,这就是自我的作用。自我根据现实原则,即考虑到现实作用,使个体能适应实际需要来控制活动方式。自我之所以这么重要是由于它具有次级思维过程。自我的次级思维过程比本我的初级思维过程具有较多的组织性、完整性和逻辑性。而初级思维过程中充斥着许多的矛盾。自我的次级思维过程包括感知、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和记忆。皮亚杰研究的大多数认知能力都在弗洛伊德的“自我”领域内。自我是一位指挥官,他做出有力的决策,评估当前局势、回忆过去的经验,估量当前和过去的各种因素,预见各种活动的结果。【自我的心理能量来源于本我】而心理能量的消耗主要用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上。自我根据现实原则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需要,最终获得快乐。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自我使自己变得与本我所指向的力比多发泄对象尽可能地相像,通过这种相像,自我本身就成为本我的发泄对象,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恋】。这就是所谓的从对象力比多向自恋力比多的转化。这种转化通常包括三种形式:压抑、自居和升华。通过【压抑】,自我试图把心理中的某些倾向不仅从意识中排斥出去,而且也从其他活动形式中排斥出去。【自居】又称【认同作用】年幼儿童在产生爱恋自己的异性父母的冲动时,将自己置身于同性父母的地位以他们自居,获得替代性满足。当儿童的力比多从父母,尤其是从母亲身上转化到自身时,实质上是暗示了性目的的放弃和伊底帕斯情结的分解。于是儿童的自居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男孩性格中的男孩子气或使女孩性格中的女孩特点固定下来。在进一步研究中,弗洛伊德认为伊底帕斯情结具有肯定性和否定性双重性。“任何个人的两个自居作用的相对强度会反映出他身上的两个性倾向中有一个占优势。”所有这些发展,对儿童最终形成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超我】人格结构的最后一部分叫超我。儿童从伊底帕斯情结中解脱出来并以父母自居时,便出现了超我,超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叫良心,另一部分叫自我理想。一般而言,良心是消极的,而自我理想则是积极的。良心由父母的禁令(“你不应该”)构成。正像父母惩罚儿童的过错一样,良心也会以内疚感、偶然自残或自虐行为来惩罚自己。超我往往比父母还要严厉。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具有是非标准,他可能会延迟本我的满足,也可能不让本我获得满足。弗洛伊德同时指出,自我和本我之间是有共性的,首先表现在超我与本我一样也是非理性的。当超我命令自我,实施压抑时会形成神经症、梦、口误以及其他无意识心理生活的其他迹象,结果超我本身也成为无意识的了。不同之处在于本我的非理性表现在本能要求上,而超我的非理性表现在道德规则上。另一点,超我具有先天性,超我的形成,不仅包含着父母的现实影响,也包含着种族进化过程中所积累的历史影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析6-12岁

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精神分析理论,郑睁坦是弗洛伊德根据他对病态人格进行研究提出的人格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情欲说。认为人生而有追求快乐(特别是性欲)的本能,但这种本能和欲望同社会喊桐道德、风俗习惯、法律规定等往往是不相容的,因而被排挤到意识阈之下。这就是人的心理生活深层的“潜意识”。由于潜意识中的成分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就构成了人的行为背后的内驱力。弗洛伊德后来修改了这种意识与潜意识的“二分法”,提出了他的人格学说。人格的组成成分为三个:伊特、自我和超我。“伊特”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潜意识”早卖的概念。“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他把里比多(libido)作为划分发展阶段的标准,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之所以有区别,是由于其性生活的发展所造成的。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具体划分如下: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早期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弗洛伊德的一个学生叫阿德勒(A.Adler),特别注意儿童心理的治疗。他和他的老师不同,他不强调情欲,而强调个人的优越感),所谓优越感,就是要求比别人优越,如果优越感受到压抑,就产生自卑,这就成为心理疾病的根源。他著有《儿童教育》一书,总结了他的一些研究成果。

精神分析派提倡本能决定论,否认人的意识作用,基本上是荒唐的、错误的,但他们深入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精神和方法,则是可以借鉴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案例

学号:

文艺心理学论文

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年级

姓名

论文(设计)题目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指导教师职称

2011年5月20日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名字是精神分析学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在于弗洛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说,而且还在于他穷毕生的精力去阐述、传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一词是弗洛伊德于一八九六年三月在其发表的法文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

(一)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早期通过对精神病人的分析,发现有一个在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现象。他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下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包括个人此刻意识到的,以及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可以忆起的可复现的部分。前意识,是没有浮出意识表面的精神,是后天形成的。如人一边打电话一边买东西,但是他不会挑错东西,这时买东西是由前意识支配的。下意识,又称潜意识,是深藏在意识下面不为人所知觉不会通过回忆记忆起来的精神内容,它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下意识这部分往往是不能为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见容的,但它不会因此而消灭。弗洛伊德认为下意识的内容充满本能的色彩,通常被压抑隐藏着,只有在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二)泛性论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泛性论即是用性欲来说槐李明心理病因或动因。但弗洛伊德对性的解释是广义的。通常人们一般把性和生殖联系在一起,而弗洛伊德认为生殖固然是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性还有其它表现形式,他用性来解释人的各种行为,他认为所谓的儿童“性”生活,既包括两性关系,也包括使身体产生舒适快乐的情感,像幼儿的求人爱抚、喜欢偎傍人和母亲的抚摸甚至文艺创作等举止心态都可视为性欲的表现。弗洛伊德认为有些正常人,尤其是天赋甚高的人,会在高尚的文化活动中使自己幼年那种被压抑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文艺创作碧大、宗教活动等都说成是性本能冲动升华的结果。性的理论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占有重要的位。对性的突出强调和独特

解释无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关于性的理论,发端于弗洛伊德对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以后,关于梦的研究,过失的研究都为建立他的性理论作了思想上和材料上的准备。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冲动、欲望是无意识的基础和核心,是无意识的最原始的欲望、动机,这一欲望、动机由于受意识的控制,往往不能得到满足而受到压抑,被压抑所生本能冲动即所谓奥狄浦斯情结成为无意识的又一个基本因素,其他被压抑的经历都与这个被压抑的情结有关,经过历史的沈淀组成一个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应用精神分析学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原始人类和个体儿童都由于性本能冲动(原欲)受压抑而形成奥狄浦斯清结(乱*倾向),如此原欲被定置于乱*阶段,发挥(或开始发挥)其对无意识生活的影响力。这悔明竖种被压抑在无意识里的乱*欲求,无论是在原始人类那里还是在现代人类那里,无论是在儿童那里还是在成年人那里,无论是在常态心理中还是在变态心理中,均是无时不在的威胁。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性本能冲动即所谓原欲,确是无意识的最原始的基础和动力,它被压抑成为奥狄浦斯情结即所谓乱*欲望,包含着爱与恨的矛盾情感,还包括与被压抑的性冲动有关的一切经验,组成一个深广的无意识领域。离开性本能冲动(原欲),无意识的秘密就无从揭露,也无从说明整个心理过程的动力根源,这就是弗洛伊德所以重视性理论研究的原因。

(三)人格论

人格学说在精神分析学说也占有重要地位,它在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式,展现了个体的人如何以本能为基础和动力,进而成为具有社会属性和文明标志的成长历程。弗洛伊德把人格学说看作是由无意识心理学推及到社会学乃到哲学的过渡环节。他说明了本我、自我、超我与生的本能、死的本能的关系过程,尽可能的描述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便显示出人格结构的动力图式。在这个动力模式中,本我始终是动力的源泉,执行者唯乐原则和超唯乐原则,求乐与求杀结合进行,通过自我去实现自己。自我则借助知识系统按照现实世界的要求,执行唯实原则去控制本我,通过自居和升华作用使我隶属于自己。它面对外部世界和本我这第二个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来确定自己的地位,使本我受现实的检验,以控制本我的能动性,延缓本我冲动的释放。“自我从察觉到本能发展为控制它们,从服从本能发展为阻止它们”,自我对本我并没有绝对权威,只是为本我的实现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法,以调解本

我与现实的冲突。自我控制性本能冲动,意味着援助死的本能,使自已也处于死的本能攻击的地位,所以它又不得不从本我中提取性力,使自己也成为爱的本能的代表;自我不但力图调解本我与现实的冲突,而且调解本我中两种本能的冲突。

二、对精神分析学说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

首先精神分析学说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无意识这个精神世界的重要领域,一直被正统心理学所忽视,而弗洛伊德孜孜不倦地在这片处女地开垦,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次,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的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各发展阶段中的作用。他对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的划分也与心理年龄阶段的科学划分有着一致性。这可说是弗洛伊德对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贡献。

再次,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管晓刚在《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科学价值》一文中指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唯物主义的,他还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哲学价值归纳为“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方法论原则”和“科学人道主义的先驱”三个方面,并总结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产物。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人类认识领域,并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这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人类科学文化史都有积极的作用”。

最后,精神分析学说的积极方面还表现在应用上,精神分析学说产生于心理治疗又运用于心理治疗,实践证明精神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心理治疗是卓有成效的。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精神分析理论一直指导着西方心理治疗的实践。另外,精神分析学说对于精神病学、病理心理学的研究也是有重要贡献的。

(二)消极方面

弗洛依德学说也有许多重大缺陷。

首先,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从生物本能的观点出发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弗洛伊德无限扩大人的生物本能的作用,否定人的社会性,这是唯物主义的,有很大的腐蚀作用。

其次,弗洛伊德认为人出生时就有性欲,性欲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梦也受

性欲支配的,甚至文学艺术创作也是性欲象征性地满足,这些说法基本是荒谬的。正是这种接近荒谬的观点,使得他的大部分学生最后都和他分道扬镶,使得许多人认为他的学说纯粹是一派胡言,不值得理睬,从而对其整个学说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最后,弗洛伊德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的依据或标准和对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特点的分析都是不科学的,尤其是对恋母情结的阐述,因为他仅仅是将个别的极少数儿童身上出现的一些现象错误地上升为代表儿童心理发展普遍而本质的东西。人类学家对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恋母情结,也提出了异议。马列洛斯基等人指出,恋母情结远不是弗洛伊德想象得那么普遍,而且并不是在所有文化中都出现以恋母情结为依据的家庭。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虽然有不合理的一面,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示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开发儿童的心理潜能,倡导创造性学习,提高儿童的精神生活的质量,把儿童培养得更有人性,这也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总之,我们应该对这一理论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更好地指导儿童的教育,帮助儿童获得更加健全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万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武钢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

以上就是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介绍,荣格的精神分析被称为"分析心理学"。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