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卢梭与浪漫主义(卢梭对浪漫主义的贡献)

2023-11-25 06:16:22640
卢梭与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银做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那么,卢梭与浪漫主义?一起来了解下吧。

卢梭与浪漫主义文学

1、卢梭(法):浪漫主义开拓者,主张回归自然,代表作《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爱弥儿》。

2、雨果(法):浪漫主义作家,不过很快就转换成为现实主义作家了,但是作品中仍然部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3、华兹华斯(英):消极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湖畔派诗人”代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代表作《孤独的收割者》。

4、海涅: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早期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后期代表作:《德国,个冬天的童话》(抒情长诗)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5、雪贺简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麦布女王》:(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理解社会”。

自然山水诗:《致云雀》,《西风宏或颂》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6、济慈《夜莺颂》(颂诗):以精巧著称。

7、司各特:(以历史小说著称)”威弗利小说”代表作《艾凡赫》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

8、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爱玛》。

8、小仲马:《茶花女》通过妓女玛格丽特同阿尔芒斯的爱情悲剧揭露虚伪的社会道德和门第观念。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蔽拍伍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②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③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④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卢梭与浪漫主义的关系

被浪漫主义尊称为“浪漫主义之父”、“人类之友”的

卢梭

以其“返归自然”的呐喊震惊世界,并深刻影响了他身后的历史,成为在政治、哲学、艺术、教育等领域中诸多流派的鼻祖。同时,他也因此受到了后人褒贬不一的评价。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实际上,卢梭所谓的“自然”不仅包括山川草木的自然界,而且包含人类自然的生活状态,最终归结为纯真质朴的人性,这三者的结合才真正成为卢梭一生不懈追求的“理想自然”。正因如此,卢梭的反文明也并非如

伏尔泰

等人认为的那样是要人回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原始人的状态。他所反的文明是一种以人的不平等为基础的,剥夺了人的天赋权利并使人性堕落的文明。他认为造成这所有一切的根源便是人的理性。因此,卢梭讴歌自然,推崇感性激情,与这种“文明”相抗衡便是顺理成章的了。然而在十八世纪那个崇尚理性,“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的时代,卢梭倍受迫害的境遇也同样成为必然。但卢梭的革命性正在于此。在科学理性渐入主流,并成为主宰人类思想世界的上帝之时,卢梭却在极力推崇人文精神,并将两者视作互为消长与对立的因素,体现出一种罕见的远见卓识。而卢梭思想的最终归宿正是崇尚人性的爱的哲学,在卢梭那里,理想的人的发展便是顺其自然的教育、充分自由的人性、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

康德

从卢梭那里学会了“尊重人”而浪漫主义的后继者们从卢迹早梭那里继承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倾向。

卢梭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

文学是卢梭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卢梭整个浪漫主义思想主题的艺术化体现。在这里,一如在他的哲学、政治学和教育学中所贯穿的思想主张一样,卢梭推崇情感福音,张扬自然人性,批判文明束缚,追求自由平等而又赋予了强烈的审美特征。

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席勒曾有一段经典的话:“作为诗人和作为哲学家的卢梭,永远只有一个愿望:要么探索自然,要么为自然而抨击矫揉造作。这就看他的感情倾向于哪个方面了。他有时多愁善感,有时愤世嫉俗,有时又逃避到田园世界中去,……他总是被两种东西所制约:有时是病态的敏感统治了他,刺激他的感官直至无法忍受,有时是理性统治了他,他就用逻辑概念的严谨来贬抑绘画的美。这两种品质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都具备,而这种品质的交替和结合把他造成一位诗人。”这段话揭示了卢梭思想的内在矛盾性,同时也说明卢梭式的“理性”之浪漫在其文学领域里如何被凝结而又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文人、作家和诗人,卢梭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将理性思考与梦幻遐想、文明针砭与自然回返、自然景观与内在情感,尽融一体,达于极至的境界。悔态

卢梭的作品极有特点:

《新爱洛伊丝》

的自然情感、

《忏悔录》

的个性张扬、《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思》的心灵力量都十分准确而丰满地反映出卢梭的心声。对于卢梭来说,人是根本目的,鉴于人的灵魂的腐化,倡导回归自然就是碧州源回归纯真质朴的人的善良品性。他认为只是在深藏于理智之下的地方,才使人意识到有感性、善良的存在。他喜爱同情给予的温暖,喜爱直觉闪现的敏捷,喜爱良心传递的清晰信息。他的著作给人的特别印象是:冲动比斟酌过的判断来得可靠,本能的感觉比应急的思想更为可信。对于他来说,凭借直觉的见识比出于理性或清晰的见解更为真实。他成了“感觉的人”成了“自然之赤子”成了浪漫主义之父。

(一)情感地位的确立

《新爱洛伊丝.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描写了贵族小姐朱丽同在其家中担任家庭教师的平民知识分子圣普乐这对青年人的爱情悲剧.卢梭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谴责了封建社会门当户对的思想,要求个性解放,呼吁自然的爱的结合。作品对于书中人物的感情和大自然的细腻描写,特别是通过人物的感触去描写自然使自然和人物的情感水乳交融,使这部小说成为启蒙文学中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卢梭推崇自然感情,始终以人的纯朴率真的感情作为挑战特权、虚伪和恶习的根据。同时情感也是卢梭创作的源泉,他说:“我作了一番大概从无先例的最热情、最真诚的探寻之后,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感情这个东西。”《新爱洛伊丝》细腻温婉的感情、融合自然的描写赢得了赞赏,法国浪漫派诗人拉马丁就有一则著名的评价:“卢梭是法国第一位情感作家。”卢梭打破古典主义悲剧崇尚名誉、尊严和国家义务,以荣誉来扼杀爱情,以理性来节制情感的清规戒律,将自然、纯洁、美好的感情还与人。当古典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把人仅仅当作理性动物时,卢梭却强调人是一个有着活生生的情感的生灵。在《新爱洛伊丝》中展现了一种超越等级的情感自由和歌颂纯真爱情的心灵契合。十九世纪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乔治·勃兰兑斯指出:“这一特点,连带地推翻了

法兰西

古典时代在情绪问题上所持的理论的立场。这个理论以为所有高尚而纯洁的情绪,尤其是爱情,都是文明的产物,从而在文学作品中见不到自然和热情,只有伪饰的情操和阿谀的礼式。”这是从反面对卢梭创新的意义肯定。卢梭开辟的情感倾向和影响如此之巨大,以至于伯恩斯写道:“要阐明卢梭的影响有多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他是第一个认为感情和情绪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可靠的重要作家,他通常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之父。他以后的五十年里欧洲的文学界都在哭泣。”

二自我个性的张扬

《忏悔录》是卢梭晚年写作的自转体小说,它为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树立了典范。如果说感情的表达就是个性的表达,那么与《新爱洛伊丝》相比,《忏悔录》因系卢梭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乃具有更大的情感冲击力和自我个性的张扬度。《忏悔录》名为忏悔,实为抗辩。卢梭在一开篇就说:“我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他宣称,看有谁敢在上帝面前说:“我比那人要好。”卢梭一生经历坎坷,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平。长期的流浪生涯和敌对势力无休止的迫害,使卢梭的身心和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晚年著书以精诚地剖析自己为自己辩护,表现了个性品质、信念坚定和巨大的道德勇气。不仅如此,《忏悔录》更重要的目的是关注“人的研究”、人的独立、自然人性,不啻是一篇人权宣言。借助于自我的形象,卢梭喊出了他的时代要求个性解放、人性自然发展的最强音,从而确立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重大主题。在《忏悔录》中对自然人性的崇尚和对个性自由的呼吁,与赞美大自然、歌颂淳朴的自然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构成卢梭返回自然思想的核心,这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忏悔录》通过卢梭个人奋斗的历程、精神独立的品格和挑战社会的勇气,从而揭示出的个性解放的思想,更是浪漫主义乃至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一大主题和某种典型人物性格特征,即“以个人反抗社会”,“个人主义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突出的最富特色的特征”。

三讴歌大自然,讴歌自然与人的感应契合和生命的融通

《新爱洛伊丝》对大自然的出色描写与热情讴歌不仅为其突出的艺术特色,而且是其主题的构成要素。卢梭在创作中第一个将大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并把它当作追求和感受感情奔放、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的美好理想。

在《新爱洛伊丝》中,自然的绮丽是需要借助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的,而在《忏悔录》里,自然已经和自身的生命融为一体。卢梭在大自然中体悟上帝的存在:我喜欢在欣赏他的创造物时默念他,这时我的心也上升到神的境界。他总在大自然里感受生命的律动;一看到美丽的景色,我不知为什么就感到心弦震颤。

而在《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中,对自然的描写已不是分割的局部的,而是一个整体的境界。晚年的卢梭,再不会被社交的烦嚣所打搅,也不会由于被跟踪而使眼中的自然披上一层迷纱。卢梭尽情讴歌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有《新爱洛伊丝》的出世,才激动了情感,推翻了启蒙思潮的冷酷理智;有《忏悔录》的著作,才开始了自然的笔法和浪漫主义的文学”。卢梭“自然的笔法”对十八世纪后期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欧洲文学的发展方向。

四抒发灵魂的梦幻

《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像用串串散步的脚印串起的灵魂的叹息与梦幻。孤寂而丰盈,质朴而高傲,超脱而真情,其间蕴涵着一种无比安静的力量。它是卢梭式的灵魂梦幻的抒发。在《忏悔录》中,卢梭就开辟了一块心理描写的新天地,《孤独散步者的遐想》映射出这位一生关注人类幸福的思想家,在晚年极度不幸和孤独中,发现了幸福。在他看来,幸福即是一种心灵的安静,好似佛教中的涅磐状态。他在“散步之九”里说:“幸福是一种持久的状态,仿佛不是为世人而设的。”“假设有一种状态,在那里心灵能够找到一个坚实的位置,整个儿地静息在那里,并在那里聚集它的整个存在,既不必追怀过去,亦不必思考未来;在那里,……除了唯一感觉到我们的存在以外,再无贫乏或享乐、快乐或痛苦的感觉,更无希翼或恐惧的感觉。我们自身的存在这一唯一的感觉就能够把我们的心灵完全充实。”在安静和幻想中,卢梭似乎找到了心灵的依托,而据此又生发出无限的梦幻,这种状态被称之为“卢梭式的存在主义之极致”。

这十篇漫步者遐想录,是卢梭“为自己而作”展露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同时它也凭着自身发放的光耀,照亮了无数在世俗社会当中卑污的灵魂。这漫步是身体的漫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欣赏美景,采集植物标本;它也是心灵的漫步,瞰梭在其中与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毫无矫饰,从中获得慰藉;它更是文学的漫步,在这漫步中卢梭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卢梭与浪漫主义文学的联系

被浪漫主义尊称为“浪漫主义之父”、“人类之友”的

卢梭

以其“返归自然”的呐喊震惊世界,并深刻影响了他身后的历史,成为在政治、哲学、艺术、教育等领域中诸多流派的鼻祖。同时,他也因此受到了后人褒贬不一的评价。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实际上,卢梭所谓的“自然”不仅包括山川草木的自然界,而且包含人类自然的生活状态,最终归结为纯真质朴的人性,这三者的结合才真正成为卢梭一生不懈追求的“理想自然”。正因如此,卢梭的反文明也并非如

伏尔泰

等人认为的那样是要人回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原始人的状态。他所反的文明是一种以人的不平等为基础的,剥夺了人的天赋权利并使人性堕落的文明。他认为造成这所有一切的根源便是人的理性。因此,卢梭讴歌自然,推崇感性激情,与这种“文明”相抗衡便是顺理成章的了。然而在十八世纪那个崇尚理性,“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的时代,卢梭倍受迫害的境遇也同样成为必然。但卢梭的革命性正在于此。在科学理性渐入主流,并成为主宰人类思想世界的上帝之时,卢梭却在极力推崇人文精神,并将两者视作互为消长与对立的因素,体现出一种罕见的远见卓识。而卢梭思想的最终归宿正是崇尚人性的爱的哲学,在卢梭那里,理想的人的发展便是顺其自然的教育、充分自由的人性、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

康德

从卢梭那里学会了“尊重人”而浪漫主义的后继者们从卢迹早梭那里继承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倾向。

卢梭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

文学是卢梭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卢梭整个浪漫主义思想主题的艺术化体现。在这里,一如在他的哲学、政治学和教育学中所贯穿的思想主张一样,卢梭推崇情感福音,张扬自然人性,批判文明束缚,追求自由平等而又赋予了强烈的审美特征。

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席勒曾有一段经典的话:“作为诗人和作为哲学家的卢梭,永远只有一个愿望:要么探索自然,要么为自然而抨击矫揉造作。这就看他的感情倾向于哪个方面了。他有时多愁善感,有时愤世嫉俗,有时又逃避到田园世界中去,……他总是被两种东西所制约:有时是病态的敏感统治了他,刺激他的感官直至无法忍受,有时是理性统治了他,他就用逻辑概念的严谨来贬抑绘画的美。这两种品质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都具备,而这种品质的交替和结合把他造成一位诗人。”这段话揭示了卢梭思想的内在矛盾性,同时也说明卢梭式的“理性”之浪漫在其文学领域里如何被凝结而又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文人、作家和诗人,卢梭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将理性思考与梦幻遐想、文明针砭与自然回返、自然景观与内在情感,尽融一体,达于极至的境界。悔态

卢梭的作品极有特点:

《新爱洛伊丝》

的自然情感、

《忏悔录》

的个性张扬、《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思》的心灵力量都十分准确而丰满地反映出卢梭的心声。对于卢梭来说,人是根本目的,鉴于人的灵魂的腐化,倡导回归自然就是碧州源回归纯真质朴的人的善良品性。他认为只是在深藏于理智之下的地方,才使人意识到有感性、善良的存在。他喜爱同情给予的温暖,喜爱直觉闪现的敏捷,喜爱良心传递的清晰信息。他的著作给人的特别印象是:冲动比斟酌过的判断来得可靠,本能的感觉比应急的思想更为可信。对于他来说,凭借直觉的见识比出于理性或清晰的见解更为真实。他成了“感觉的人”成了“自然之赤子”成了浪漫主义之父。

(一)情感地位的确立

《新爱洛伊丝.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描写了贵族小姐朱丽同在其家中担任家庭教师的平民知识分子圣普乐这对青年人的爱情悲剧.卢梭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谴责了封建社会门当户对的思想,要求个性解放,呼吁自然的爱的结合。作品对于书中人物的感情和大自然的细腻描写,特别是通过人物的感触去描写自然使自然和人物的情感水乳交融,使这部小说成为启蒙文学中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卢梭推崇自然感情,始终以人的纯朴率真的感情作为挑战特权、虚伪和恶习的根据。同时情感也是卢梭创作的源泉,他说:“我作了一番大概从无先例的最热情、最真诚的探寻之后,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感情这个东西。”《新爱洛伊丝》细腻温婉的感情、融合自然的描写赢得了赞赏,法国浪漫派诗人拉马丁就有一则著名的评价:“卢梭是法国第一位情感作家。”卢梭打破古典主义悲剧崇尚名誉、尊严和国家义务,以荣誉来扼杀爱情,以理性来节制情感的清规戒律,将自然、纯洁、美好的感情还与人。当古典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把人仅仅当作理性动物时,卢梭却强调人是一个有着活生生的情感的生灵。在《新爱洛伊丝》中展现了一种超越等级的情感自由和歌颂纯真爱情的心灵契合。十九世纪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乔治·勃兰兑斯指出:“这一特点,连带地推翻了

法兰西

古典时代在情绪问题上所持的理论的立场。这个理论以为所有高尚而纯洁的情绪,尤其是爱情,都是文明的产物,从而在文学作品中见不到自然和热情,只有伪饰的情操和阿谀的礼式。”这是从反面对卢梭创新的意义肯定。卢梭开辟的情感倾向和影响如此之巨大,以至于伯恩斯写道:“要阐明卢梭的影响有多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他是第一个认为感情和情绪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可靠的重要作家,他通常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之父。他以后的五十年里欧洲的文学界都在哭泣。”

二自我个性的张扬

《忏悔录》是卢梭晚年写作的自转体小说,它为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树立了典范。如果说感情的表达就是个性的表达,那么与《新爱洛伊丝》相比,《忏悔录》因系卢梭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乃具有更大的情感冲击力和自我个性的张扬度。《忏悔录》名为忏悔,实为抗辩。卢梭在一开篇就说:“我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他宣称,看有谁敢在上帝面前说:“我比那人要好。”卢梭一生经历坎坷,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平。长期的流浪生涯和敌对势力无休止的迫害,使卢梭的身心和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晚年著书以精诚地剖析自己为自己辩护,表现了个性品质、信念坚定和巨大的道德勇气。不仅如此,《忏悔录》更重要的目的是关注“人的研究”、人的独立、自然人性,不啻是一篇人权宣言。借助于自我的形象,卢梭喊出了他的时代要求个性解放、人性自然发展的最强音,从而确立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重大主题。在《忏悔录》中对自然人性的崇尚和对个性自由的呼吁,与赞美大自然、歌颂淳朴的自然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构成卢梭返回自然思想的核心,这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忏悔录》通过卢梭个人奋斗的历程、精神独立的品格和挑战社会的勇气,从而揭示出的个性解放的思想,更是浪漫主义乃至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一大主题和某种典型人物性格特征,即“以个人反抗社会”,“个人主义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突出的最富特色的特征”。

三讴歌大自然,讴歌自然与人的感应契合和生命的融通

《新爱洛伊丝》对大自然的出色描写与热情讴歌不仅为其突出的艺术特色,而且是其主题的构成要素。卢梭在创作中第一个将大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并把它当作追求和感受感情奔放、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的美好理想。

在《新爱洛伊丝》中,自然的绮丽是需要借助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的,而在《忏悔录》里,自然已经和自身的生命融为一体。卢梭在大自然中体悟上帝的存在:我喜欢在欣赏他的创造物时默念他,这时我的心也上升到神的境界。他总在大自然里感受生命的律动;一看到美丽的景色,我不知为什么就感到心弦震颤。

而在《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中,对自然的描写已不是分割的局部的,而是一个整体的境界。晚年的卢梭,再不会被社交的烦嚣所打搅,也不会由于被跟踪而使眼中的自然披上一层迷纱。卢梭尽情讴歌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有《新爱洛伊丝》的出世,才激动了情感,推翻了启蒙思潮的冷酷理智;有《忏悔录》的著作,才开始了自然的笔法和浪漫主义的文学”。卢梭“自然的笔法”对十八世纪后期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欧洲文学的发展方向。

四抒发灵魂的梦幻

《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像用串串散步的脚印串起的灵魂的叹息与梦幻。孤寂而丰盈,质朴而高傲,超脱而真情,其间蕴涵着一种无比安静的力量。它是卢梭式的灵魂梦幻的抒发。在《忏悔录》中,卢梭就开辟了一块心理描写的新天地,《孤独散步者的遐想》映射出这位一生关注人类幸福的思想家,在晚年极度不幸和孤独中,发现了幸福。在他看来,幸福即是一种心灵的安静,好似佛教中的涅磐状态。他在“散步之九”里说:“幸福是一种持久的状态,仿佛不是为世人而设的。”“假设有一种状态,在那里心灵能够找到一个坚实的位置,整个儿地静息在那里,并在那里聚集它的整个存在,既不必追怀过去,亦不必思考未来;在那里,……除了唯一感觉到我们的存在以外,再无贫乏或享乐、快乐或痛苦的感觉,更无希翼或恐惧的感觉。我们自身的存在这一唯一的感觉就能够把我们的心灵完全充实。”在安静和幻想中,卢梭似乎找到了心灵的依托,而据此又生发出无限的梦幻,这种状态被称之为“卢梭式的存在主义之极致”。

这十篇漫步者遐想录,是卢梭“为自己而作”展露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同时它也凭着自身发放的光耀,照亮了无数在世俗社会当中卑污的灵魂。这漫步是身体的漫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欣赏美景,采集植物标本;它也是心灵的漫步,瞰梭在其中与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毫无矫饰,从中获得慰藉;它更是文学的漫步,在这漫步中卢梭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卢梭与浪漫主义阅读

个性自由的解放。这是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卢梭一生却都在致力于此。从他的第一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开始,他就吹起了解放人性与自由的号角。“科学、文学与艺术由于它们不那么专制因而也就更有力量,就把花冠点缀在束缚着人们的枷锁之上,它们窒息人们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⑥其实他所控诉的这种被坏社会风气的科学、文学与艺术就是在他身处的那个时代的浮泛理性下的。接下来,他更为直接的痛斥社会风尚对于人性的泯灭。“每个人的精神仿佛都是在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和派礼节不断的在强迫着我们,风气又不断地在命令着我们;我们不断地遵循着这些习俗,而永远不能遵循自己的天性。”①在《社会契约论》的开头,就提到了人性解放的迫在眉睫。“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②这后来无论是思想界还是在政治学界,无论是在人类学还是文学中都成了伟大的名言。而在剖析自己心灵的《忏悔录》、《卢梭评判让·雅克》、《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著作中,更是直观的发出了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呐喊。

卢梭的思想中的浓重的主观臆想的这种味道在他的开创了自然主义教育的《爱弥儿》以及罗曼蒂克式的《新爱洛伊丝》两部小说中体现的十分明显。搜棚罩《爱弥儿》的自身结构——教育的五段式的分期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我们是不可能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情感教育截然分立开来的。然后,就是卢梭为爱弥儿设定的理想主义的教育环境。小说中的情节都是完全合理化的按照他的主观意愿有条不紊的发展下去的。当然,这种主观精神最适合于对强烈感情的抒发,尤其是狂热的爱情。再者,想象性——浪漫主义的符号象征。正是卢梭把这种不仅代表着浪漫主义的象征而且更是作为文学与艺术最根本的特性——想象从浮泛理性的桎梏下解禁开来。从他晚年的在隐居时写下的随笔《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世闹看出他是多么的沉醉于隐居时孤独自由的田园生活。他沉浸于孤独的幻想、遐想的世界。他不仅解开了一直以来新古典主义压在人身上的镣铐,而且更是打破了接替而来的启蒙主义(狭义的,通常意义上的)浮泛理性与空洞自由的牢笼。

自然主义(卢梭意义上的,区别于19世纪后期以左拉为代表的强调人的科学性、生物性以实验小说为主要创作手法的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流派)。这是浪漫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几乎所有的浪漫主义者——无论是积极浪漫主义者,还是消极浪漫主义者都钟情于对大自然风景的描写。他们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感知。而真正发现自然之美并大唱赞歌的,卢梭算是历史上的第一人。

卢梭与浪漫主义白璧德

国学者欧文·白壁德虽然对卢梭浪漫主义持批判态度,但

他却深刻地指出:“一般来说,针对笛卡儿将思想和存在等同起

来的做法,卢梭主义者的反应是:将存在与感情等同起来。”①

所谓存在意识是指那些最原始的、最本原的、不证自明的哲学概

念,但凡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存在意识。笛卡儿在他的名言

“我思故我在”中断定,人的存在,只因为他有思维力。笛卡儿

的唯理论哲学从“清晰明白的概念”入手,依从“天赋观念”,

建构起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不再采用由

一般的不变原理以及由哲学原理演绎出来的概念,而是主张用自

己的理性来判断一切。启蒙哲学按照当时自然科学的模式树立了

自己的理想。但卢梭不相信能将人的一切都托付给(科学)理

性,反而是专注于人的感觉和情感。情感成了卢梭哲学的最终根

据,它体现为浪漫主义的存在意识。所谓浪漫主义的存在意识就

是指特别基于情感之上的那些最本原的哲学概念。比如,政治学

说中的基于感性的自然权利、法律中的社会契约、伦理中的善良

情感、宗教中的内心呼唤、美学的德性、历史中的自然道德秩

序……它构成了卢梭各个思想领域的基础,由此予以逻辑的展

开,便形成卢梭浪漫主义整个的思想脉系。

1.政治哲学——人性本善。善本自由

卢梭的政治哲学试图对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二律背反,即人与

公民之间的对立、欲望与理性之间的对立、自由与必然之间的对

立、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对立,等等,提出新的思考及解决方则森

法。卢梭提出社会契约的目的就在于,“努力把权利所许可的和

利益所要求的结合在一起,以便使正义与功利二者不致有所分

歧”。①并试图通过社会契约,把人自己提升为道德人,从而实

现二者的统一。

卢梭需要社会契约的概念首先是为了“公意”的形成。“公

意”是法律与主权的来源。卢梭赋予由社会联合而建立的“道

德联合体”以主权地位,他用“公意”这个术语来描述这种主

权形式,在这种主权形式中,存在着个人与道德共同体之间的完

全J司一。“卢梭政治思想企图使已经从传统社会等级制秩序的限

制之下解放出来的现代个体明白,真正的自由只有作为一个社会

共同体的成员才能获得,在这个共同体中,人成为独一无二的道

德人格,能够行使自由意志,能够许诺和做出政治判断。卢梭企

图克服个体和社会的对立,清拍其结果就引出‘公意’(一般意志、

普遍意志)(generalwill)的概念。在公意概念中,个体自由所

设置的、对自己的法律,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既是‘我’

又是‘我们’,因为在这些词汇之间不再存在什么对立。,,②卢梭

政治思想的开创性在于,他企图用一种完全是现代的方式,以自

主性个体的意志之首要性为基础,建立社会秩序。“尽管卢梭与

现代政治思想的自由主义传统(即霍布斯、洛克)一样,都是

从个体性的前提出孙正亩发,但他是在道德意义上而非仅仅在明智意义

上来理解共和国的目标。”③这正是卢梭政治浪漫主义的存在意

识,它通过对文明的批判而彰显出来。

这里,并不想用医生问诊开处方的操作方式来比拟卢梭政治

理论的功用,但卢梭的确认为文明社会的发展史便是人类的疾病

史,而且断定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的,人类疾病和不幸虽有种种表

现,但归根结底在于不健康的生存方式,即“生活方式上的极

度不平等”。一些人的过度闲逸,另一些人的过度劳累;富人们

过于考究的食品,穷人的匮乏;各种情欲放纵带来的体力的疲劳

和精神的枯竭;无数的烦恼和痛苦,心灵的不得安宁。卢梭说:

“人类的不幸大部分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始终保

持自然给我们安排的简朴、单纯、孤独的生活方式,我们几乎能

够完全免去这些不幸。”①

卢梭因此推崇“自然”、“自然状态”、“自然法”、“自然

人”,并热切倡导回归自然。自然是什么?怎样才是自然的社

会?什么是人的自然权利?什么是人的政治权利?一种什么样的

社会联结才能被人们的心灵认为是正当的?自然权利向政治权利

的转换如何?在卢梭那里“自然的”一切都是与“人为的”相

对立的。卢梭由“人生来是善的”、“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

处不在枷锁之中”这一人性论基点,表明了他对自然权利原则

的溯源,阐述了他的政治权利原理,探索了对自然状态中的本能

主宰向政治社会的道德自由主宰的转变,从而构建出一个新型的

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因此,相信人的本性之善是卢梭政治权利

原则追问的存在意识,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这种追问就既不可

能,也没有价值。

以上就是关于卢梭与浪漫主义的相关介绍,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知搏乱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