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青城山介绍(99年青城山事件15人消失)

2023-12-14 07:08:47689
青城山介绍?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那么,青城山介绍?一起来了解下吧。

青城山介绍词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们现在出发去游览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时间,给诸位介绍一下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距离成都市区63公里,因景区青山环列,林木繁茂,终年幽静清凉,历来是川西著名的游览和避暑的胜地。又因这里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影响广及全国,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听出青城山的基本特点了;那就是离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风景名胜地,而且还要加上六个字:保护相当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配盯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青城山与都江堰景区联名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的专家充分肯定。当然,“眼见为实”,一会儿大家亲临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这个故事并非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诏书全文具在,足以作证。

道教文化

据地质考察,青城山形成于1亿8千万年前的一次造山运动,山体抬升时受强烈挤压,岩层破碎。起伏较大,褶皱明显,所以山形千奇百怪,绝壁深壑,断崖裂石,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传青城山区有36峰、8大洞、72小洞、共108景。一百单八是一个吉祥数字,表示景点很多,但人们更向往的是这里满布山岭的古木森林和蜿蜒山路上那无尽的清凉幽意,以及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保护完好的宫观建筑艺术。

则亩说到道教文化,由于道教在青城山两仟多年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历代高道的主持和经营,青城山一直作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护。可以说,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习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发展也有几个起落。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崃山系的鹤鸣山(今大邑县境)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创道教也叫“天师道”。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清微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内丹术与符咒术相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为“雷渊广福真人”,一时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兴旺起来。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

从此,青城山道系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来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所改变,但其在道教中仍是很有影响的一支。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莹被选为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其后培早,傅元天道长也被选为中国道协副会长,1992年当选为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所以,研究道教文化的人是不可不来青城山的。

山门

各位贵宾,现在已到青城山前,眼前那座古典辉煌的山门和后面青翠入云的山林,总是让每一个来客感到—股浓浓的幽意,急于走进这清幽世界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请不要着急,让我们先看看山门旁的建福宫。

建福宫,在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丈人峰因宁封得名,相传宁封是黄帝时的制陶官员,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宁封帮助黄帝学会“龙跷飞行”之术,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被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储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宫是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和补建。

建福宫建筑面积1196平方米。前建亭楼映衬,后有丹台翠林,门额建福宫三字是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前殿叫“长生殿”,供的是晋代高道范长生。正殿是宁封和杜光庭塑像。后殿三尊塑像,中间是太上老君,被尊为道教教主,左是东华帝君,即神话中的东卫公,为全真道的第一位祖师,右为道教全真派创立者王重阳。殿堂板壁上有张三丰祖师的诗。楹柱上挂的394字的“青城长联”,写景说典,有兴趣的可以一读。

索道

进山门,我们右行去月城湖坐索道上山。这条林间山道首先进人眼帘的是路旁并立的`雨亭和翠光亭。

青城山的游山道上散布着许多的桥、亭和牌坊,与林相配,因山取势,形成意趣不同的风景图画。山亭多取枯树为柱,以树皮盖顶,树根为凳,枯枝古藤为装饰,符合道教的清静无为,回归自然,与青幽的山景浑然一体。亭型也随景而异,有随路转折形成的三角亭——怡乐窝;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伫立峰顶的八角亭——息心亭;还有山路穿过而减柱的卧云亭,有随山势而成弧形的凝翠桥,这些山亭都应景造型,命名切景,又配有贴切的楹联,更富有诗意。各位在游程中将会不断看到。

月城湖到了。这里原有一股甘泉,名叫“丈人泉”。1985年人们在此筑坝拦水,形成湖泊。我们过湖乘索道缆车直达上清宫。从高处往下走,比步行登山省时省力,也就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游览了。索道全长980米,采用安全舒适的循环式吊椅载客,游人凌空观景,眼界开阔,别有情趣。

上清宫

下索道,已是上清宫景区的四望观。

上清宫位于高台山之阳,是青城山现存38处宫观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观,宫门上有门楼,上清宫三个大字是蒋介石手书,两旁联文是******元老、书法家于右任撰书“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说青城山的草木都得到了道家仙气的沾染,自古这座名山就等待各位朋友的光临。另一副是爱国将领冯玉祥撰书的称颂道教的对联,字体恭整好认,我就不逐字念读了。殿的右侧南楼前有两井并列,称为鸳鸯八封井。两井—方一圆,其泉源相通,但一浑一清,一浅一深,井旁刻有国画大师张大千手书“鸳鸯井”三字。殿右侧厅有楠木板壁刻《道德经》全文。殿左侧有长廊通向配殿,内祀孔子和关羽,取名文武殿,两旁有张大千所绘麻姑、王母、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像石刻。文武殿右下为麻姑池,传为麻姑浴丹处,形如半月,深广数尺,水色碧绿,长年不竭不溢。

上清官主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道教的教祖老子。由文武殿前长廊再前行到皇经楼,出院门至圣灯亭。旁有小路直上高台山的峰顶——彭祖峰,山上有亭叫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现在改建成一个接待点,又在其更高处新修了“老君阁”。

三层楼的罩式高阁里面供奉着道教教主李老君骑青牛的巨大铜像。请大家上阁去看。站在老君阁的三楼观光廊上,凭廊远眺,青城诸峰,碧绿一片,拱伏眼界,山风横过,翠浪起伏,那份清心爽目的舒适和快意,真是难以形容。再远看,岷山隐隐,岷江如带,婉蜒飘逸。成都平原如千里锦绣,历历在目。如果夜宿上清宫,那么还可赏神灯、观日出、看云海,这是青城山的三大奇观,各有奇趣。

沿路下山,前面要经过一段崎毗陡峭的山路,虽有扶手铁链,也请大家小心,经过大小朝阳洞,到“访宁桥”路就好走了。

祖师殿

访宁桥往左约二里到祖师殿。此殿始建于晋,原名洞天观,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供奉真武大帝和三丰祖师,故又名真武宫。祖师殿面对的山谷叫白云溪,背后是轩辕峰,林岚掩映,环境清幽。古迹有唐代高道杜光庭读书的“读书台”。

1982年被定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殿右那条小道可去青城后山。冯玉祥将军在抗战期间三次到过青城山,1945年那次住祖师殿。得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将军不胜喜悦,在殿侧刻碑筑亭以为纪念,此碑现在祖师殿内,作为文物保护。

快到天师洞了,这里叫古龙桥,请看南面那条山缝,从崖顶直到山脚笔直裂开的一条石缝,说是山缝,实际约有18米宽,深达70多米,景色奇险,传说是张天师为降伏青城山的妖魔鬼怪,念咒画符之后,朱笔一掷,笔迹裂山为槽,人们就叫它为“掷笔槽”。

天师殿

这里是天师殿,我们通常说的天师洞景区是指古常道观为代表的一组宫观建筑群。天师殿是最上部也是常道观的最后一殿。这殿位于第三混元顶的岩腹洞前,清光绪十年重建。

上层洞窟里面供的张天师,因此人们说这里才是名符其实的天师洞。请看这座隋代石刻的张天师像、三只眼睛怒视,神态威严,左掌直伸,现出掌中“阳平治都功印”,据说是天师以镇山之宝降魔的法像。旁边是他的第30代孙、宋代虚靖天师的塑像,和气文雅,一副济世救人的形象。天师殿是天师道的祖庭,过去的江西龙虎山历代天师就任后,都要到这里朝拜。

往前为“三皇殿”,内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像各一尊,神座前有唐代开元皇帝书碑,令“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十分宝贵,世代传为镇山之宝。其它碑刻有张大千先生的“天师像”和《龙门派碧洞宗道脉渊源碑》等,都是值得观赏的文物。

黄帝祠在正殿“三清殿”后,我们从上清宫下来,是从后向前看,所以先看天师殿,再进黄帝祠,最后再游三清殿。黄帝祠是供奉的轩辕黄帝。殿宇重檐回廊,古朴静雅,横额上有******元老、大书法家于石任手书的“古黄帝祠”四个金字,祠前的“轩辕黄帝洞碑”刻的是冯玉样将军1943年撰题的颂词:“轩辕黄帝,伟大民祖,战功烈烈,仁爱各族。制礼作乐,能文能武,垂教子孙,流芳千古。”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受人崇敬,尊之为神。青城山因有黄帝到丈人山,访宁封修习“龙跷飞行”之术的传说故事,所以早在隋朝年间山上就立洞祭祀了。

三清殿

现在我们游览三清殿。三清殿是天师洞景区最宏伟和最值得欣赏的道教宫观建筑。

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建于1923年,近年又进行过维修。殿前通廊以九级石阶接托,前檐以六根大石圆柱支撑,石柱又分别立于高1.2米、精雕奇兽图案的石础上面,显得庄严而又十分气派。殿堂横列五大开间,共580平方米,前后檐柱和经柱共有4.4米高的整石圆雕大柱28根,石柱上端撑弓、弯门全系镂空花刻,有飞禽走兽,人物花草,色调素雅,与建筑配合和谐协调。楼上是“无极殿”,楼正中有八角形楼井,用于采光通风,还可卸去游人压抑之感,正中悬有康熙御书“丹台碧洞”匾额。殿内供奉道教至高无上的三位尊神:居于玉清化境(在清微天)的元始天尊,象征洪元世纪;居于上清化境(在禹余天)的灵宝天尊,象征混元世纪;居于太清仙境(在大赤天)的道德天尊,象征太初世纪。这位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三位天尊合称“三清”,所以这里叫“三清殿”。

殿前的石栏上,刻有许多人像,光头露背,翻腾扑跃,嬉闹戏耍,头光上没有戒疤,天灵盖下凹未平,有的还有“毛根儿”,穿开挡裤,若婴孩形象,是为“赤子”。按《道德经》说:“常德不离,得力归于婴儿”,教人要保持纯洁、善良的赤子之心,认为修道的人要回返到童心不泯的境界。石雕中还设计了一些乐器,那海螺遇到山风,会发出悦耳的声音,叫“天籁”。这组石雕就天簌婴灵图,反映了道教的哲理和审美情趣。

殿前还有一株古银杏,高约30米,树冠直径36米,传为张天师手植。

下山

走出古常道观的山门,天师洞景区的游览告一段落,请大家再看一下这宫观的位置,当初的选址人是何等的高明!

古常道观位处白云溪和海棠峰之间山坪上,海拔高1000米,后有第三混元顶耸立如屏,左接青龙岗,右携黑虎塘,三面环山,前方白云谷视野开阔,可望千崖迤逦,万树凝烟,身居深山目及天际,一派神仙都会的境界。而且天师洞的宫观建筑把山门、三清殿和黄帝殿作为核心,布置在中轴线上,大小十多个天井和曲折环绕的外廊,随地形高低错落,把殿宇楼阁联成一片,廊柱上楹联诗刻,天井中古木奇花,充满诗情画意,与周围的山景相衬,分外幽雅。十分符合道教的融于自然的思想。

各位朋友,现在顺路下山。我们今天看到的青城山比它以往的任何时候更青幽、更美丽,到此旅游的中外游客也比任何时期更多。这是因为,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青城山的自然面貌和宫观亭阁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保护,1999年,都江堰——青城山景区正式申报自然文化双遗产,政府又投入大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青城山焕发了青春,更加靓丽。

大家就要离开青城山了,如果有的朋友想带土特产回去馈赠亲朋好友,我介绍四样青城山有名的特产:白果炖鸡、洞天乳酒、青城贡茶、洞天泡菜。

青城山介绍作文

在一次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了爸爸的家乡——四川。在这里,我们有幸游览了避暑胜地——青尺春城山。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因为它全年林木青翠,诸峰环绕,所以叫青城山。

来到青城山,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索桥,走在上面,一摇一晃的,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短短的三百多米感觉就像几公里长。接着,沿着石阶往上走,两旁古树参天,最老的树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它就是被称为天府树王肆兄的银杏树。它们长着浓浓密密的树叶,遮挡了炎炎烈日,使这里的气温常年保持在15度左右,非常舒适,所以青城山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

青城山就像一位清丽脱俗的仙女,吸引着无数裂困袭的海内外游客前来一睹她的芳容!更是避暑的好去处。

青城山介绍词50字

1、青城山简介2、青城山简介青城山介绍3、青城山的介绍4、青城山的景点介绍

青城山简介

青城山简介

青城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都江堰风景区内青城山简介,东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仅10多公里。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素有"青城天下幽"青城山简介的美誉。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民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

青城山上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道教发源地之一。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

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改其名为张道陵。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青城山简介;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

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

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们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

前山景点

建福宫:座落于丈人峰下,山门左侧。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1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范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瑞庆建福宫"。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确良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

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893米,两峰夹峙。游人至此,可见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如置身画中。亭阁后是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

天师洞自建福宫北行两公里即至青城主庙--天师洞。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古分幽静。相手迹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指友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两千余年。

1943年夏,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祖师殿位于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过访宁桥即到。祖师殿又名真武官,创建于唐代。唐代诗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在此隐居。唐壑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该殿环境幽静,殿内在真武祖师、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刻石等。

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毕逗并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寅。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

青城后山

青城后山位于青城山后,泰安乡境内,距成都60公里,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西北与卧龙自然保护区为邻,东北与赵公山相连,东越天仓山、乾元山可到天师洞、福建宫,西南与六顶山、天国山接壤,与青城山一脉相承,深藏不露,极具神秘色彩,直至80年代才加以开发。乘车从青城山大门左侧公路西行,跨青溪桥,穿后山门,经飞仙亭、飞仙观、响水洞、白石碾、金鞭亭、八卦台、贡茶亭、迎仙亭、三龙亭等众多景点,方到青城后山景区的起点站--泰安寺。景区全程20余里,新建有上山索道可使游客节省一半路程,便能欣赏到青城后山大部分景观。近年还新建了各类宾馆,为游客开辟了许多全新的旅游项目。青城后山还是蜀茶的著名产地,宋代设味江镇,清代此地妯产的佳茶被列为贡茶。

青城山简介青城山介绍

1、青城山(MountQingcheng)青城山简介,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青城山简介的主体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真龙门派圣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成都十景之一[1]

2、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千米,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3、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景区内外,天师洞和圆明宫幽静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

4、2020年3月30日至4月30日,景区推出“青城山简介你消费,青城山简介我免费,这个四月青城山—都江堰任你游”活动,凡是在都江堰市消费的游客,就有机会享受免费游景区。

青城山的介绍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

1、青城山,全球道教全真道圣地,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道家辟谷养生研修院落座于青城山圆明宫。

2、青城山地处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青城山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青城山名胜古迹很多,古建筑各具特色,古今名人诗画词赋处处可见,有优美的风光和神奇的传说。全山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建有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玉清宫、朝阳洞、圆明宫道家辟谷养生研修院等。“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练之地,古称“洞天福地”、“神仙都会”。青城山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渎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国山等名。青城山被誉为“天下第五名山”。

3、青城山风景区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根据青城山样地调查资料、野外路线踏勘记录的植物种类及《中国都江堰市植物名录》中所记载的青城山植物,初步估计植物346种,其中蕨类植物51种,隶属于26属l6科,种子植物295种,隶属于192属90科。其中裸子植物7种6计青城山约有维管属5科;双子叶植物252种169属77科;单子叶植物36种22属8科。植物区系有明显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

青城山的景点介绍

青城山的景点介绍

导语:青城山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因为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故历来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青城山的景点介绍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青城山简介: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建福宫,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天然图画坊,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

青城山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因为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故历来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10余座。建福宫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公元1875~1909年)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

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采用按中轴线对称展开的传统手法,并依据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各种建筑。建筑装饰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长寿和升仙的思想。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道教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道教建筑而成为天下名山,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和隐居修练之处,文人墨客们留下了的珍贵“墨宝”,为这座名山增添了丰富的人文景观。特别是为数众多的楹联,不但赞美了青城山的'美丽,还颂扬了道教思想、道教经典,表达出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对国家兴衰、民生荣辱的关注。

建福宫

建福宫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1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范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会庆建福宫"。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确良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

天然图画

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公元1875~1909年)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893米,两峰夹峙。游人至此,可见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如置身画中。亭阁后是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

老君阁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一千六百多米。老君阁阁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老君阁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乃融老子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及古老朴素唯物辩证相对论者之道教祖师光辉造像。

老君阁建筑群包括东华殿等处。其中东华殿的一百平方米,长五间,中祀东华帝君,左右龛分祀吕纯阳及锺离权。

老君阁于一九九二年秋兴建,历时三载竣工.为八百里青城圣境,又创一宏伟奇观。

园明宫

圆明宫,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鱼山的缓坡谷地。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供奉圆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宫内有四重殿堂:前为灵祖殿,供奉灵官神像;二殿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为斗姆殿,斗姆即圆明道母天尊,为北斗众星之母;后殿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吕祖、邱祖和重阳祖师。殿堂之间,各有庭院,宫内宫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松竹繁茂,有即景联云:“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环境十分出静宜人。

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寅。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

天师洞

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自建福宫北行两公里即至青城主观——天师洞。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古分幽静。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1943年夏,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

青城山介绍50字

TheDujiangyanDam,45kmnorthofChengdu,isanancienttechnologicalwonderofthecountry.Morethan2000yersago,LiBing(250-200BC),asalocalgovernoroftheShuState,designedthiswatercontrolandirrigationdamandorganizedthousandsoflocalpeopletocompletetheprojecttochecktheMingjiangRiver.Formanyyearstheriver,floodedtheChengduagriculturalareaandlocalfarmerssufferedalotfromthewaterdisaster.Duetothesuccessoftheproject,thedamautomaticallydivertstheMingjiangRiverandchannelsitintoirrigationcanals.Formanyyearsthedamhascontinuedtomakethemostofthewaterconservancyworks.Expansionhasbeenundertakensince1949andatpresentthesystemdoesagoodjobofirrigatingfarminglandacross33countiesofthewesternpartofSichuanProvince.Localpeoplefeelproudofthesystembecaudeithassupportedalargeamountofpeopleintheirdailylife.Whatmakesthissystemsogood?Thesystemisalargehydraulicwaterprojectwhichconsistsofthreemainparts:theFishMouthWater-DividingDam,theFlyingSandFence,andtheBottle-NeckChannel.TheFishmouthfunctionstodividetheflowofwaterintoaninnerriverandanouterriver.Longago,whenLiBingworkedasthelocalgovernoroftheShuState,hefoundtheoldrivercanalwastoonarrowtoholdmuchwater,whichoftenoverflowedthebanksandcauseddisastrousflood.Basedonnaturalgeographicconditions,heorganizedthepeopletobuildaman-madedam.Thewholedamlookslikeafish,andthefrontdamhasacircularconeshapedlikeafishmouth.Itisthedamthatchannelswaterintoanoutercanalandaninnercanal.Theouterwatercanalfunctionsasthemainstreamandholdssixtypercentofwaterintheriver.TheextrawatergoesthroughtheinnercanalforirrigationinChengduareas.TheFlyingSandFencejoinstheinnerandoutercanals.Thefencefunctionstocontrolltheflowofwateranddischargeexcessintotheinnercanalfromthemainstream.Duringthedryseasonthefencedoesn'tworkmuch,butwhenfloodsoccur,theriverrushesforwardalongtheoutercanal.Asitapproachesthefence,thefence,theriverbeginstoturnroundfastandsoonmanywhirlpoolsareformed.Thevolatilewhirlpoolssweepawaysandandpebblesand,throwthemintotheoutercanal.Formanyyearshugebamboobasketswereusedasthefence.Theywerefilledwithstonesandpebbles.However,atpresent,reinforcedconcreteweirhasreplacedtheancientfence.Sonow,let'sdiscusstheBottle-NeckChannel.Atrunkcanalwascutthroughthemountainintotwopartswhichlinkuptheinnercanalforirrigation.ThesmallpartislatercalledLiDui,whichmeansanisolatedhill.Chengdulookslikealargebottleandthetrunkcanalbetweenthemountainandthehilltakesshapeofthebottleneck.Thetrunkcanaltechnicallyhastwofunctions:First,itleadsthewatertoirrigatethefarminglandinwesternSichujan;Secondly,thetrunkcasnalworkstogetherwiththeFlyingSandWeirtokeeptheflowbelowacertainpointintheinnercanalduringfloodseason.Somestonetablets,whichstandontheisolatedhill,areengravedinBuddhistSanskrit.ThelocalpeoplehopethattheBuddhisttabletscanexerttheBuddhistsuperpowertoharnessflooddisaster.Forovertwothousandyears,infact,theFishMouthWater-DividingDam,theFlyingSandWeir,andtheBottle-neckChannelautomaticallyworktogethertocontrolfoodsandsweepawaysandandstonesinthemainstram.Thelocalpeoplebenefitalotfromthisproject.NotfarfromtheDujiangDam,aDaoisttemplecomplexwaswrwctedwaserectedtocommemoratethebenevolentruleofLiBingandhissonwhosucceededhim.LiBingandhissonweregrantedtheposthumoustitleofWang.ThefolkstorysaysthatJuly24oftheChineseLunarCalendarisLiBing'birthday.OnthedaymanylocalpeoplevisitthetemplewheretheyprostratethemselgesbeforetheimageofLiBingandhissonandburnincensetohonorthem.Thelarger-than-lifepaintedstatuesoffatherandsonoverlooktherushingriverbelow.Nearbyastonetabletosengravedwithafamoussix-characterquotationfromLiBing,"whentheriverflowsinzigzags,cutastraightchannel.Whentheriverbebiswideandshallow,digitdeeper."Thetemplewhichisbuiltnearthemountaintop,isapopularstoppingplaceforsightseers.Thereonecanenjoyauniqueviewofthemostmodernpartsofthewaterconservationproject.Peopleappreciatetheancientwonder,whichstillworkstobenefitpeopletoday.

成都的青城山介绍

青城山历史悠久,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世则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荡魔大帝、五岳丈人宁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

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千米,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全山林木青翠,四岩尘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景区内外粗返禅,天师洞和圆明宫幽静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2020年3月30日至4月30日,景区推出“你消费,我免费,这个四月青城山—都江堰任你游”活动,凡是在都江堰市消费的游客,就有机会享受免费游景区。

以上就是关于青城山介绍的相关介绍,18、2007年5月8日,青城山一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