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英国婚礼习俗

2023-12-17 08:57:37990
英国婚礼习俗?教堂本来是为_设立的,但在教堂结婚也是传统的方式。那么,英国婚礼习俗?一起来了解下吧。

英国婚俗礼仪

摘要:在古老的亚洲,藏族同胞喜欢在新婚男女身上泼洒耗牛油,以此祝福小两口将来过上甜蜜富足的生活。出于同样的好意,英国人则习惯往新郎和新娘头上洒面包屑,美国人则喜欢洒大米??诸如此类的国外婚礼习俗,都彰显了不分肤色和地区,简蔽丛大家对结婚的看重。下面,小编盘点了一些极具特色的外国婚嫁习俗,一起来看看吧。印度婚嫁习俗准备在举行婚礼前几天,牧师要到新娘的家中诵读祈祷,祝福婚礼能顺利举行。在婚礼前一天晚上,新娘的父母要举行一个小的典礼来欢迎新郎的家人和亲属。通常,新娘的母亲要赠送礼物给亲家母。但是这段时间是不允许新娘与新郎见面的,因为那样将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不幸。

服饰虽然印度各地对婚礼服装样式和颜色各有不同要求,但是大多数时候新娘都是穿金边的红色和白色婚纱。因为白色象征纯洁,而红色象征生活富裕和人丁兴旺。新娘要佩带很多黄金首饰和珠宝等。新郎一般穿白色衣服,上衣是宽松的镶金边衬衣,下衣穿宽松的裤子或围裙式的布裙。在印度北方,新郎还要头戴精致的头巾和一串串的花朵,几乎把新郎的脸都遮住了,但是在印度南部,新郎头上则不佩戴任何装饰。新娘的脖子上挂着用玫瑰花和金盏草编成的大花环,一直垂到膝盖。

婚礼婚礼一般在由四根竿子支起来的帐篷(mandap)下举行。新郎由舅舅护送到婚礼帐篷。新郎则由伴郎和一名年轻女孩陪伴,女孩的任务是不断摇晃一个装了硬币的金属壶来使新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具体婚礼仪式流程:

1、洗脚。新娘的父母会用牛奶和清水为新人洗脚并对新人进行祝福。

2、牵手。新娘的右手会被交到新郎的右手里,牧师读完圣经后会在新人的肩头缠绕24圈白布。之后拦樱在帐篷中央点燃一堆小火焰,新娘的兄弟、表兄弟会领着新人围绕火焰走数圈。而且新人的手中必须拿着大米、燕麦和树叶等,因为它们象征着财富、健康、幸福和繁荣。

3、撒花。绕火焰仪式结束后新郎的兄弟会向新人抛洒玫瑰花瓣以庆祝。

4、喂糖。新娘要给新郎喂五颗印度糖果,表示从此给全家做饭照顾丈夫是她应尽的义务;之后新郎再给新娘喂五颗印度糖果,表示从此供养妻子及全家人是他的责任。

5、亲人祝福。最后新人双方的亲戚会在新人额头上点红点并抛洒大米,祝福他们生活幸福美满、长长久久。

6、婚宴。婚宴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宴会过后,开始了婚礼的高潮,因为这时大家开始陆续离开,而新娘也要借机大哭一场,这其中既饱含新婚的喜悦与羞涩又不乏对娘家的眷恋与依依不舍,从此新娘将与她的丈夫一起开始他们并卖的生活了。

众所周知: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珠宝首饰出口国,所以婚礼上的首饰都以24K黄金为主,造型都极具民族特色,精湛的做工、古典、复杂、华美集聚一身。印度的婚礼习俗是独特的浪漫奢华。

婚礼当天新郎家里要大宴宾客,时辰到了,新郎还要引领一批壮观的迎亲队,西式鼓号队,吹吹打打到女方家里去接新娘子;一路上唱唱跳跳,当新郎和迎亲对到来以后,新郎要把朱砂涂在新娘的头发分缝处,那朱砂最好是水状的,让它流到额头上一些,这样子才可以使夫妻相爱到老。迎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后,此时祭师已把大米、树叶、燕麦、玫瑰花瓣等象征财富、健康、幸福、繁荣的各种祭品摆在祭坛上。

新郎新娘面朝东方站立,中间生着一堆火,视火为神,以火为证,完成结婚仪式。新人双方依祭师的指示向火中投掷拉瓦(炒熟的大米),祈求火神保佑对方,并望婚姻圆满。

另一种是新郎新娘绕火转圈的一种仪式,新郎新娘朝拜火神,祭师要新郎向新娘以梵文说道:我如拉玛神一样值得称颂,你如同梨俱吠陀一样值得赞扬,你犹如地球,我好似太阳。我俩欢欢喜喜地结婚,早生贵子,儿孙满堂,各个长大成龙成凤,我们自己也健康长寿。祭司对祭品和新人表示祝福,然后把他们的手握在一起,然后新郎新娘要围绕火堆走7步,被称为七步神。其后,新郎新娘向长辈行触脚礼,即跪在地上用前额去触长辈的脚,或用手先触长辈的脚再触自己的额头,同时接受长辈的祝福。

俄罗斯婚嫁习俗说媒俄罗斯的传统婚俗像中国的婚俗一样也是由说媒开始的。传统的说媒可以请专职的媒人来做,当然,也可以是男方的亲属去担任,甚至是自己父亲或教父教母。按照传统,说媒要选“吉日”,一般选在单日,13号除外,因为俄罗斯人非常不喜欢13这个数字,认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一般,媒人受到男方委托通常在晚上到女方家去求亲,为的是避开外人。媒人到女方家时,在敲门前,要用手或臂膀轻轻地碰下门框,然后再进屋,进屋后要先对着圣像画十字再开口。若女方双亲同意媒人提得这桩亲事就要同媒人一同绕着桌子三圈,再对圣像画十字,然后就能谈相亲的日期,一般被安排在七天之内举行。

相亲传统相亲大多都是男方相女方。媒人要在相亲这天,把小伙子及其父母领到姑娘家,与姑娘及其双亲见面。男方见到女方后,小伙子及其父母要穿过大堂,在门廊里进行商议。女方母亲会端来杯蜜糖水给小伙子,如果小伙子接过后一饮而尽,说明相中姑娘;倘若他仅用嘴唇碰一下杯子就把杯子退回去,则没中意。若是相亲成功,双方要寒暄一番,并绕着桌子走3圈,然后双方会坐下来喝茶及商定彩礼适宜。彩礼主要包括家具、衣物、首饰、生活用品等。俄式炉子是富贵的象征,在相亲过程中,还有“看炉子”的习俗。

订婚对于订婚,俄罗斯人是非常看重得。因地区不同订婚仪式还稍有差别。城市里,在法律上确定双方关系并决定结婚日期之前,男女双方要到结婚登记处办理订婚手续。登记后女方家里会举行晚会。餐桌上要摆置一束含苞待放的玫瑰,用以象征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冒着热气的俄式茶炊也要摆在桌上,来预示未来生活充满活力希望。酒宴的菜肴,由未婚妻烹制,来表现自己有操持家务的能力。在农村,庆贺仪式会在女方家门口进行。“面包和盐”会由男方父母向女方的父母奉上。女方父母要吻一下双手接过的面包,以表示诚心和感谢。接着,新娘走上台阶宣布自己已经订婚并向大家鞠躬行礼。按照传统习俗,订婚后的姑娘一般不再参加劳动。她开始缝制嫁妆以等待婚礼之日的来临。

嫁妆俄罗斯很多地区仍然保留着送嫁妆的习俗。嫁妆一般由媒人或女方的姨母送,由五辆敞篷马车组成嫁妆队伍。第一辆车放圣像和茶炊,一个男孩端着由彩带装饰托盘,托盘里有糖果和茶叶。第二辆车,坐着女方教母,端着镀金的银盐碟;第三辆马车则装着男方的彩礼。第四辆车上装的一般是家具和毛毯;第五辆车搭乘着媒人及女方亲人等。男方的母亲或者已婚的姐姐来迎接车队。由媒人和女方的姨妈负责铺结婚新床,她们要在毛毯下放一个用来预祝新婚夫妇早日生儿育女的煮熟的彩蛋或木制的彩蛋。

告别出嫁前夕,姑娘要举行告别少女时代的仪式,即新娘在家里举行告别晚会。新娘要请来自己的女友,跟她们唱有关结婚的民歌,一起沐浴并与家神告别。新娘为了告别少女时代,会将头上的彩带分别送给少女。

芬兰婚嫁习俗婚前捆绑游行如果在夏初季节造访芬兰,可能会看到如下令人不可思议的景象:一群年轻的小伙子或姑娘用绳子拖着一个男人在公共场所溜达。这个被绳子拖着的人带着面具,而且衣衫不整,你可能根本想不到,这个人就是即将成为新郎的人。这些年轻人实际是在欢送他们即将结婚的朋友,结束单身生活,开始迈进婚姻生活。这种风俗起初只有芬兰某些市区的人了解,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突然开始流行于各地。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芬兰人开始摒弃很多传统仪式和风俗,这种做法持续了一些时间后,芬兰人又开始追求传统的风俗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因此,80年代以后,人们在举行婚礼和其它一些家庭活动时加入更多的传统元素。

握手代表订婚芬兰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女均在18岁以上即可。而在早期,芬兰人订婚和结婚都必须取得双方家长的认可。男女双方的家长相互握手表示订婚,举行婚礼则代表两家正式缔结姻亲关系。芬兰婚礼风俗的形成不仅受到民间传统的影响,而且也受到教堂和教会一些宗教规定的影响。从公元前开始,人们就已经形成了交换订婚礼的风俗。公元1686年,教会法规定订婚相当于有法律效力的婚约协议。16世纪,在一些贵族中开始流行订婚戒指,但是在大部分地区,依然保留有相互握手表示订婚的仪式。1988年婚姻法重新修订,取消了订婚的法律效力,但是订婚的传统并未从此消失。

新娘头顶王冠世界闻名的“王冠婚礼”就是从这里演绎出来的。之所以叫“王冠婚礼”是因为新娘在结婚当日,必须头带着漂亮的王冠。婚礼欢庆队伍要经过一个拱门到婚礼举行现场,新娘和新郎在一个天篷下宣布相爱的誓言。当婚礼到达高潮时,人们开始狂欢,跳舞,唱歌,直到精疲力竭。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得起如此豪华奢侈的婚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只在牧师住处举行一个简单的婚礼,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味道。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选择到国外结婚,比如芬兰新任会去欧洲古文明中心—罗马,享受最正宗的文化体验。

新娘婚前桑拿会婚前新娘的狂欢聚会上,新娘和伴娘一般以跳舞、吃喝和桑拿为主要活动内容。当天晚上,伴娘可以让新娘做好多事情,有时甚至包括亲吻陌生人,在广场唱歌剧等。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新娘整个人放松下来,尽情享受单身时最后的快乐。游戏结束后,并不是着急地去吃饭。这群女孩子集体赶赴芬兰最有名的桑拿房,进行婚前最后一次的闺密狂欢会。桑拿是芬兰的国粹,也是这个国家的特色文化之一。因此,新娘在结婚前仔细清洗自己的身体,也意味着将做为一个全新的人开始全新的生活。正宗的芬兰浴除了基本组成部分(更衣室、洗澡间、蒸汽室)外,还有一些特别的设备,比如冰水池等必要设备。为了补充流汗损失的盐份,女孩子们可在洗过桑拿之后,吃一顿“桑拿餐”。“桑拿餐”通常以各种当地特产的鱼类为主,并有面条、汤类以及红酒等。

用筛子放结婚礼金和欧洲其他国家不同,芬兰人收礼金有特定的仪式和方法。除了新人事先列出所需物品的清单,来宾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来购买外,他们还有一个传承下来的古老仪式。婚宴开始前,新娘和新郎坐在婚宴的贵宾席上。新娘手持一个筛子,筛子上盖有一块丝绸披巾。当来宾们将钱塞进筛子时,伴郎会向在场的来宾宣布放钱的来宾姓名以及礼金的数额。金额不在乎多少,只是一种对新人美好生活的祝福。

仲夏节的符咒婚礼在芬兰的传统中,仲夏前夜一直保有神秘特性。每年6月下旬是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时节,他们把6月20日至26日之间的那个星期六定为仲夏节。人们会制作各种与符咒、魔力相关的物品,其中许多都与爱情生活有关。在久负盛名的伴侣岛上,一座16世纪修建的古老教堂里,每年仲夏节都要为一对情侣举行盛大的结婚仪式.在伴郎伴娘和双亲的陪同下,身披白色婚纱的新娘和身穿黑色礼服的新郎来到教堂,参加专门为他们安排的婚礼仪式。随后,这对新人在人们夹道欢迎的掌声中来到小岛中央的大舞台上。婚礼圆舞曲响起,新娘新郎翩然起舞。金发碧眼的新娘手持一束玫瑰花显得格外美丽动人.风度翩翩,英俊潇洒的新郎也显得兴奋不已.伴随着优美的乐曲,迈着轻快的舞步,这对佳人在不停地旋转,沉浸在无比幸福的喜悦之中。

花冠舞代替抛捧花婚礼最后一个环节——抛花束,常常因为扔得太近或太远,或失去准头等等原因惹得那些未婚女孩子不高兴。因此,芬兰人把这一传统加以变化,把抛花束改为花冠舞。伴娘先把一只花冠戴到新娘头上,同时蒙住她的眼睛,让她转圈。伴娘和那些单身的女友们围在她旁边。然后,新娘停下来把花冠戴到眼前的女孩头上。这个人,也就被认为是下一个要结婚的人!

夜半点篝火驱邪恶据说,过去人们在仲夏节点篝火是为了驱除邪恶,给人间带来光明和温暖,这种美好的祝福至今听起来仍很富有诗意。而今天,这已经成为庆祝婚姻美满的一种象征。只见湖心岩石上用十几条旧木船和树枝搭成的主篝火足有十几米高,周围簇拥着许许多多富有各地特色的小篝火。晚上10点整,人们先将一堆堆小篝火点燃。不一会儿,刚刚举行过婚礼仪式的新婚夫妇乘坐一条古老的长木船来到湖心岩石的篝火旁。他们从去年在这里结为伉俪的夫妇手中接过火把,点燃了巨大的主篝火。此时,岸边的乐队奏起热烈欢快的民间乐曲,景色之美,场面之壮观,使仲夏节婚礼庆祝活动达到了最高潮。

韩国婚嫁习俗婚谈韩国人在举办传统婚礼之前,男女双方家人都要通过媒人互相了解对方的家庭状况、学识以及人品等。如果互相有好感的话就先要父母们相见,所以有的时候结婚双方是没有见过的。互相同意结婚后,一般男方先把“请婚书”送给女方。女方如果有结婚的想法就把“许婚书”送给男方,然后议婚成立。这一点和中国古代的婚姻是很相似的。

纳采收到许婚书,男方家会写上“纳采文”(对许婚的感谢文章和让对方选出结婚日期和时间的问候)和“四柱”(按着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录出生年月和出生时间的信),用红布裹装送给新娘家。收到“四柱”的新娘家就会认真参考将新郎和新娘的出生年月,选择婚礼的日期和时间,然后在白纸上写出“涓吉”(在传统婚礼上接受四柱单子的新娘家把择日单子送给新郎家的事,并请男方告诉女方在举行婚礼时新郎要穿的服装号码(大小)的信)再送给新郎家。

纳币纳币也就是在四柱单子交换结束后,证明订婚的聘礼,新郎家把礼物送给新娘家。新郎家从新娘家收到信(涓吉)后,把新娘在婚礼时要穿的“采缎”(在纳币时新郎家送给新娘家的礼物,主要装有蓝色和红色的绸缎,因此叫采缎)和“婚书”(婚姻时新郎家跟礼单一起送给新娘家的信)用婚书箱送到新娘家。其中,采缎一般是在婚礼前一个月送。举行婚礼之前把“币物”(送给新娘的礼物。)和“婚书”以及“封采”(一般家庭条件富裕的话多装一些别的衣料,这叫封采。)装在一起跟“物品目录”一起送去,这叫做“函”。新娘把和结婚时需要的物品以及费用一起收到的“婚书”、“纳采”和“四柱”会一辈子诚心的保管,表示自己对丈夫的一片丹心,直到人生走到尽头时,这些东西会陪伴她进棺材。

函:也就是婚书和礼单装在箱子里送给新娘家。各地风俗各有不同,大部分叫纳币或者封采。背上函(箱子)去新娘家的人一般是年纪较大、有子有女的多福之人。收到函(箱子)的新娘母亲要先保管婚书,直到出嫁的女儿生了孩子,恭敬公公和婆婆,觉得女儿不会回到娘家时才会把婚书送给女儿。

醮子礼准新郎按着传统对两家的礼节活动结束后,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新郎要早起床,如果有祠堂的话要先到那儿,如果没有的话要让父母坐定,郑重地给他们磕头。磕头结束后,新郎要跪在父母面前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并说要迎接新人(妻子)好好的认真生活,向父母的恩惠表示感谢,然后来到婚礼厅。准新娘也要在举行结婚的当天早晨向父母磕头表示感谢,然后去婚礼厅。

奠雁礼奠雁礼:婚姻仪式的第一个程序,新郎送大雁的仪式叫奠雁礼。

新郎打理结束后,在家人的指引下前往新娘家举办婚礼仪式。“娶媳妇”时一般是步行前往新娘家,但也会有人让新郎乘坐马匹去新娘家。新郎到达新娘家的大门前时,新娘家的代表出来迎接客人,把他们引入家里。新郎进了大门时要跨越在院子里放着的“火”盆,这意味着赶走恶鬼的意思。新郎把带来的大雁放在桌上,然后磕头两次。这时丈母娘出来端着大雁桌走进屋里。大雁象征着白头偕老,表示一次结缘终生不变。过去用的是活的雁,现在使用的是木头做的雁。

行奠雁礼主要是让人们学习大雁拥有的三种品德:

1、大雁代表一旦约定爱情就永远遵守。活着的时候如果失去了自己的伙伴,决不会再找另一个伙伴。

2、大雁飞的时候排着行列遵守上下的规矩,前面飞的大雁叫出声后面的大雁也会回应,表示尊重礼仪。

3、大雁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自己来过的痕迹,借鉴大雁的这种习性,表示要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优秀的业绩,永远多福的生活。

交拜礼新郎奠雁礼结束后,站在新娘家的大厅或者院子里已经准备好的大礼桌的婚礼厅东边。在屋里等待的新娘,从新郎进大门后开始在头上戴簇儿(也叫簇冠),为了喜庆的日子不让恶鬼接近新娘,新娘的左右脸上还要贴上用红纸做的胭脂,眉心也要贴上一个,然后准备去婚礼厅。新郎和新娘在婚礼厅见面,相见结束后新郎和新娘对拜,按着东方哲学宇宙观的阴阳原理,单数为阳,双数为阴,新郎为阳,新娘为阴,尤其是在“冠婚祭礼”的大礼时,要用双倍的数量磕头,因此新娘向新郎拜两次,新郎回拜一次,新娘新郎再重复一次。

合卺礼交拜礼结束后合卺礼开始,新郎跪下新娘坐着,旁人在绕青丝、绕红丝的酒盏上斟酒,新娘弯腰揖礼。旁人把酒盏先端到大礼桌左边,再端到右边,然后才端到大礼桌上面给新郎,这时新郎要舔一舔酒再给新娘,最后把酒盏拿开。这时候的酒叫合欢酒,合卺礼结束后,客人们把放在大礼桌上的大枣、栗子都装在新郎的兜里,预示让小夫妻早生孩子。

初夜在新娘家结束婚礼仪式后,到了晚上安排他们住的房间叫“新房”。他们过初夜时有一种风俗就是偷看新房。偷看新房的由来很多,其中一个是说:过去为了早点传宗接代,存在早婚的风俗,平时单相思新娘的人或者偷偷有交往的青年,在初夜时把新娘抢走,所以开始守护新房;还有一个说法是“好事多魔”,喜庆时怕恶鬼接近,因此守护新房。

于归、新行在新娘家的婚姻仪式结束后,要留在新娘家逗留3天,然后新郎跟新娘一起回家,这叫于归或者新行。于归日之前,新娘家准备送给婆家的大枣和肉之类的币帛饮食(新娘首次相见公公婆婆时在桌上摆的大枣等的饮食)。新行时几乎所有的新娘都要坐上轿子去新郎家。到了新郎家后,人们出来撒大豆、小红豆、棉籽、盐等,并在大门里面燃起柴火,让新娘跨过去,这表示赶走杂鬼的意思,这些风俗现在也能看到。

币帛礼从新娘家带来的饮食放在桌上,夫妻在公公婆婆面前行礼,并介绍家人和亲戚的顺序。这时只有新娘给家人磕头,新郎则站在桌子旁边给新娘介绍家人。如果祖父祖母在的话会给他们另准备一桌,先给父母磕头后再给祖父祖母磕头,在给直系兄弟磕头后才会给叔叔以及家人磕头。

马来西亚婚嫁习俗订婚礼品马来人通常定亲后,男方向女方赠送订婚礼品,还必须举行订婚喜宴。订婚后,如果男方反悔,女方不退礼品。若女方违约,除女方因故死亡,则要加倍退还。

婚礼之前婚礼之前,双方可以在某些限定的情况下约会,这期间男方除筹措聘金外,还要每月送钱给未婚妻,以表示愿意承担供养新娘的责任,未婚妻会将钱存起来,以备购买嫁妆或将来家用。马来人一般是男方入赘女家,女方负担婚礼婚宴的一切开销。马来的婚礼相当隆重,一般都要举行两三天,实行“三礼”。

婚礼“三天”马来西亚人的婚礼一般要进行三天。第一天是在新娘的家中或当地的清真寺举行。婚礼日期一般选择星期五,因为星期五是穆斯林的休息日,婚礼由教长主持。新郎带着钻戒和其它珠宝首饰,在亲友的陪同下到新娘的家中或清真寺,见过教长、证婚人后和新娘的长辈后,才开始在教长的主持下开始婚礼仪式。仪式上,教长会分别问新郎和新娘:“以真主安拉的名义,是否愿意娶/嫁给某某为妻?”新郎和新娘都会回答:“以安拉的名义,我愿意。”宣誓之后新人开始交换礼物,然后在教长的领读下朗诵《古兰经》并进行祈福。新郎送给新娘的彩礼要放在洞房里展示给宾客们。有各式各样的衣服和化妆品等,都是装在精美的盒子里。

星期天是正式的婚礼日子,也会在当天宴请宾客。婚礼上有一个热闹的环节叫闹婚。新郎被一群敲着手鼓并载歌载舞的未婚青年簇拥着到新娘的家中,后面还会跟着一个庞大的迎亲队伍。伴娘和新娘的亲友们会拦住新郎并要求入门费,这个和国内的传统婚礼习俗有点相似。经过几道这样的环节后,新郎才能见到新娘。之后新人会穿上华丽的服饰端坐在花床上,老人会在新人头上撒下鲜花和大米并念经为他们祈福。

参加马来西亚婚礼的宾客都可以得到一份礼物:以前一般是一个盛着米饭和红鸡蛋的杯子和漂亮的纸花。鸡蛋象征着新娘健康为家族添人口,米饭表示丰衣足食和生活美满。不过现在一般都赠送巧克力、果冻和蛋糕等。

礼后探亲礼后第七天新人回男家探亲,然后就居住在女家。近年来,这种风俗逐渐变化,新娘也有在男家生活居住的,在城市里更是如此。

“玛拉克”马来人的离婚同其他穆斯林一样,只要男人重复说三遍“玛拉克”(阿拉伯语,意为“我休了你”)然后到伊玛姆那儿登记就算离婚。离婚后,男人可在任何时候再婚,女人必须在一百天以后方可再婚。女方提出离婚,如果男方不同意就很难离成。离婚时,男女双方的个人财产都归本人所有,房屋公认归女方所有。

英国婚嫁习俗英国现代婚礼习俗新娘有“母鸡之夜”(Hennights)晚会,新郎有“雄鹿聚会”("Stag"parties),分别类似于独身女/单身汉聚会。聚会上有婚仪演练,但演练后可没什么聚餐。如果新人去教堂结婚,教职人员会在婚礼举行前三周的周日宣读预期婚礼的结婚公告。宣读时新郎和新娘不得在场,否则不吉利。婚礼往往在中午举行,随后是各就各座的宴会,称为“喜宴”。婚礼邀请与美国的习俗类似,但很少有人费那么大劲儿一张张地填写请柬。回复卡片也不再使用,因为宾客会自行购买。新娘从教堂出来时,如果有烟囱清扫工亲吻,会很吉利。

婚礼服饰与传统的西式女装相比,新娘的婚纱少了些许华丽。随便妆点些耀眼的东西都需要人们专程赶往大城市,故而花费不菲。

新娘很少会把婚纱留给女儿,而是会把它卖掉或让人用婚纱的料子为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制作洗礼服(Christeninggown),因为着装要“有新有旧,有借有忧,硬币放鞋内,万事不会愁”(Wear"somethingold,somethingnew,somethingborrowedandsomethingblue,andaluckysixpenceinyourshoe")——古老的英谚如是说。

今天,许许多多的伴娘取代了新娘子的成年看护,看护的着装是要新娘子埋单的。新郎也很少穿黑色无尾礼服,除非是正式的大型婚礼。西装比较常见,伴郎也会穿。亲家母之间从不商量婚服的颜色搭配,也不考虑伴娘着装的颜色。

婚礼车队参加婚礼的人排成队伍向教堂行进(这种习俗古已有之,目的是保护新人,使他们不被妒火中烧的其他求婚者伤害)。豪华轿车很少见,因为它们在弯弯绕绕的小路上可不实用,婚车通常为劳斯莱斯或者老爷车。传统上,英国新娘只有一位成年看护(即证婚人)。今天的习俗则是由许多伴娘取代成年看护。带领婚礼队伍的是一位女花童,边走边沿路抛撒鲜花花瓣,预示着新郎和新娘将由此踏上幸福的生活之路。只有正式的大型婚礼才会有引座员。一般情况下,宾客会各自落座。

结婚典礼结婚典礼(多数在圣公会教堂举行)通常包括两三组赞美诗。由于多数宾客不必吟唱,因此需要雇用教堂的唱诗班。英国父亲无需在圣坛上亲吻女儿。婚礼中,新郎和新娘离开圣殿(sanctuaryarea)后随牧师进入圣衣室(vestry)签署婚礼文件。此程序完成后,他们就被认为正式成亲了。在祝福仪式(benediction)上,新娘和新郎头上会盖一块正方形的布,称为“婚布”(carecloth)。教堂的钟声随着新人的驾临而响起。在新婚夫妇离开时,钟声则与众不同,为的是除魔驱恶。

在英国,婚礼一般是在周六的下午,在教堂或登记处举行。教堂本来是为基督徒设立的,但在教堂结婚也是传统的方式。新娘穿着白色的礼服,戴着面纱,拿着花。新郎穿着西装,等在教堂的圣坛。当新娘到达时,风琴开始演奏结婚进行曲,在音乐中,新娘的父亲带着他的女儿走过长廊,然后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里,于是婚礼开始了。仪式的重要部分当然是交换结婚戒指,当这对新人结婚时,他们在教堂签署结婚登记证,然后他们穿过教堂来到院子里。在院子里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向他们扔大米和五彩纸屑,向他们祝福。

拍照结婚典礼完成后人们立刻去教堂外拍照。如果正赶上老天爷下雨,就在教堂内拍照。拍照时,亲朋好友纷纷向新娘赠送结婚纪念品,有马蹄铁,有木匙,还有擀面杖,全都用丝带装饰着。

喜宴婚礼往往在中午举行,随后是各就各座的宴会,婚礼后的宴会称为招待会,通常是一个有三道菜的晚餐,加上许多含酒精的饮料。在第三道菜或甜点之后,主人开始发言了。新娘的父亲(他支付婚礼的费用)通常讲他的女儿以及他初次遇见女婿的情况。傧相的发言总是说新郎多么出色。最后新郎发言,他通常会表示对新娘下嫁与他的感激之情。这些发言有时会很长,常常会提到相关人士的长篇故事。发言的原意是越幽默越好,但是根据酒精消耗量的大小,发言常常会变得比较放肆。在发言结束后,通常会有乐队演奏伴舞或者迪斯科助兴,直到每个人都累趴下。通常新人会第二天一早出发去渡蜜月。

结婚蛋糕在中世纪的英格兰,宾客带来小蛋糕,放在桌子中间,层层叠叠地垒起来,然后难为新娘和新郎,让他们隔着蛋糕接吻。尽管结婚蛋糕的设

英国的婚礼流程简要

教堂,仪式为正统教会婚礼流程(我们说的西式流程)

英国婚礼礼仪

在十七世纪晚李启期,英国废除了包办婚结婚姻,只有发布预告或许可证后,并在牧师和证人的见证下,这样的婚礼才是被认可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英国的婚礼习俗吧。

初婚必须穿白色婚纱

英国人结婚,新郎要穿礼服,初婚新娘则必须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花束。总之,英国人崇尚白色,它象征爱情纯洁、吉祥如意。而戴头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品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罗马时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颜色的头纱以示区别;中世纪以后,宫廷贵族之中出现了用珍珠装饰的花冠。尔后,发展成为白色头纱,并且尺码日益延长,并遍及欧洲各地。

丰富多彩的婚礼形式

新娘和新郎都有他们的告别单身派对,他们将彩排除了晚餐以外的结婚典礼。如果新人在教堂举行婚礼,婚礼三周前的星期日,他们的结婚预告将在教堂被大声宣读。但若新人出现在宣读现场则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

婚礼按照传统多在中午举行,之后将是被称做“婚礼早餐”的正式午餐。婚礼邀请卡和美国的传统颇有几分类似,但很少有人会下大手笔制作精美的邀请卡。接受邀请的人一般不回复卡片,而是使用自己专用的答复卡。关于英格兰的婚礼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人们认为让扫烟囱的人在新娘步出教堂的时候亲吻新娘会给新人带来好运。

选择结婚日期有讲究

英国男女对婚宴并无特别禁忌,但对吉日的选择则很留意。他们的婚期忌五月,因为英型扰哗帝国与古罗马帝国有很强的文化渊源,五月份是罗马举行大规模传统祭祀的日子,所以“五月把婚结,后悔来不迭”的歌谣至今流传着。

另外,他们的择日习俗有一个有趣的歌谣:“星期一得健康,星期二银满仓,星期三日子顶顶好,星期四多灾,星期五破财,挨到星期六福气半点无。”因而结婚的男女特别钟爱“星期三”这个日子。

最重要的戴戒指环节

戴戒指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中国,它不仅作为一种信物也是一种装饰品。婚姻戒指最初并不镶嵌钻石、翡翠以及红蓝宝石等饰物,纯洁的圆形象征着由婚姻联袂在一起的两个人的团圆;在一些民族中象征着一种卜行魔力,保佑夫妇幸福长寿,同时,施予者表示对接受者的信任,接受者表示对施予者的忠诚。

金戒指象征爱情的纯真,银戒指意味情感温柔,英国人同西方各国一样,定婚戒指是金制的而不镶嵌任何宝石,结婚戒指应加装饰物,至于戒指的质量则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定婚、结婚戒指可戴在同一无名指上,也可以由结婚戒指取代定婚戒指。

英国在16世纪时,结婚戒指的内侧经常刻是家族的图案或箴言,诸如"上帝使我成为某某的妻子,"某位基督教主教妻子的戒指上刻上一只手、一颗心、一顶主教冠和一个骷髅,铭文是:"前三个我赐予你,第四个使我超脱。"今天戒指上的铭文大多只刻上新郎和新娘名字的开头字母。

英国三种婚礼形式

在英国,婚礼一般是在周六的下午,在教堂或登记处举行。教堂本来是为基督徒设立的,但在教堂结婚也是传统的方式。新娘穿着白色的礼服,戴着面纱,拿着花。新郎穿着西装,等在教堂的圣坛。

当新娘到达时,风琴开始演奏结婚进行曲,在音乐中,新娘的父亲带着他的女儿走过长廊,然后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里,于是婚礼开始了。仪式的重要部分当然是交换结婚戒指,当这对新人结婚时,他们在教堂签署结婚登记证,然后他们穿过教堂来到院子里。在院子里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向他们扔大米和五彩纸屑,向他们祝福。

婚礼后的宴会称为招待会,通常是一个有三道菜的晚餐,加上许多含酒精的饮料。在第三道菜或甜点之后,主人开始发言了。新娘的父亲(他支付婚礼的费用)通常讲他的女儿以及他初次遇见女婿的情况。傧相的发言总是说新郎多么出色。最后新郎发言,他通常会表示对新娘下嫁与他的感激之情。这些发言有时会很长,常常会提到相关人士的长篇故事。发言的原意是越幽默越好,但是根据酒精消耗量的大小,发言常常会变得比较放肆。在发言结束后,通常会有乐队演奏伴舞或者迪斯科助兴,直到每个人都累趴下。通常新人会第二天一早出发去渡蜜月。

婚礼并不便宜,如上所述,新娘的父亲通常会买单。当然,客人们为新人买一件礼物是很普遍的,也许是一个微波炉,或者一个去夏威夷两周的假期。近来,新人们会列一份清单,注明他们想要的东西,客人会根据各自的情况从清单里选送。

英国有三种婚礼:英国国教婚礼、天主教婚礼以及世俗婚礼,即非宗教仪式婚礼。由于信仰不同,这三种婚礼有不同的要求和习俗。这里州拿主要介绍英国国教婚礼。

英国国教也称为圣公会,1533年,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次年,他又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而以英国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其后,这项运动又得到英国国王爱德华六世(1537——1553)的支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则宣布女王为国教惟一最高领袖。教会虽在组织制度和仪式等方面仍保留了天主教的旧制,但在教义上已具备了一些新教的

燕儿和老安是在上海相识相爱又在广州共续生活的,故事还挺浪漫,可以用有缘千里一线牵来概括。总之这中国新娘和英国新郎终于决定走进美丽的围城。入城仪式当然不能轻慢。为了照顾双方的家人朋友,婚礼要举行两场,两地各办一场。第一场在英国。于是我带着无数对英国的幻想和推测,从法国坐完了两趟飞机再乘车深入英伦腹地,来到一个叫Barnsley的地方。这里略有山峦,到处是碧绿的草地或树林,错落着深棕色的砖墙别墅。房子周围总有精心修饰的花草。对于我这个初到英论的游客,但眼前的景致赏心悦目到心旷神怡。当然,这次的主题还是婚礼。言归正转。

国内的婚礼图的是热闹,通行的做法是广邀亲朋好友,张灯结彩喧嚣一片,大闹至少三天三夜才善罢甘休。筹备当然更是大费周折。相比之下,英国式的婚礼少了那种盛气,但轻松而温馨。

这么重要的仪式当然不能没有准备,新郎的家人也忙活了大半年。大到宴会厅小到胸花,件件都是反复斟酌,精心挑选。婚礼前的晚上,新郎给我们介绍了婚礼的具体过程,列了清楚的时间表,一切精旅枯确到分钟。英国人的严谨和时间观念可见一斑。

照英国的规矩,结婚当天新郎新娘在仪式之前是不能见面的。新娘的父亲挽着女儿缓缓走进礼堂,把手交到新郎的手里才算两人新的开始。所以婚礼前夜新郎只能住到酒店,直到第二天仪式开始。看不见他做什么,估计更是坐立不安,才用电话不时远程监控我们的进度。

如平时一样地起了床,吃过早饭。10点15分出发,驱车15分钟到发廊做头发。小镇的发廊只有一间木质装修的大厅,最醒目的是中间柔软的红色沙发。看上去宽敞而舒适,更象谁家的客厅。客人可以喝到暖暖的咖啡或茶。只有进门小小的个柜台和四角的镜子和理发椅告诉你这里是发廊。发型师小姐娴熟地让每根头发各就各位,再带上新娘的金冠。在预计的半小时之内完成,非常准时。完全没有国内的满头发胶和鲜花,新娘看上去高贵而现代,漂亮极了。11点钟回家化妆换衣服吃午饭,一切必须在2点拆迹洞15分前完成。12点钟是午饭时间,三明治和奶茶。午饭时婚礼用的鲜花准时送到。一阵小小的忙乱之后,2点15分出发,到婚礼会场。车程预计30分钟。路况很好,我们提早到达,但不能进场,只能在路边等着。

婚礼在当地最大的酒店举行,没有任何宗教色彩,司仪是当地政府的Register,应该相当于我们的民政部门吧。没有时间细细探究,但仍然看得出这个酒店由从前的豪宅改建,四面有大而雅致的英式花园。在摄像机的跟随下,我们陪新娘走进酒店,新娘在入口摆了几个幸福的造型,今天的摄影师看上去很专业。

一进去,新娘和随行的新郎的母亲就被领进礼堂旁边的小厅,照计划上看,是Register例行公事要提问做记录。我们只能在门外静静地等待。很快,所有人面带笑容地出来了。我们分头进会场,婚礼要开始了。身为伴娘的我随新郎的母亲从侧门进礼堂,坐在左手第一排,这是规矩。边厅里问了什么问题,燕儿的回答是什么,对我来说也是个迷。

我还来不及坐定看看四周情况,婚礼进行曲就响起。3点正,婚礼开始。正门打开,新娘身着象牙色的婚纱隆重出场,轻轻含笑,缓缓点步,头纱在身后微微飘起。新郎满面激动开心的笑容,接过新娘的双手。所有人的目光这时才转移到司仪。和法国由当地行政长官亲自主持的风俗不同,司仪是一位年轻女士,前台左边还有一位同来的书记员。

司仪的开场白相信大家在类似的电影片段里都见过了。需要补课的拜托看一遍电影《四个婚礼一个葬礼》。但需要伴娘念一首诗对我倒是新鲜事。前一晚的临阵磨枪没有白费,还算圆满完成任务。原以为自己第一次念英语诗还是班门弄斧,在这么多英国人面前念一定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却居然一点都没有怯场。倒是站在一个有利的角度,发现新郎新娘激动而紧张,觉得有一点感动。婚礼继续进行,老安和燕儿先后都说了“我愿意”,跟着司仪当众宣布了今后相守相偕,矢志不渝的誓约,然后在婚书上签字。坐在身边的新郎母亲已经感动得双目含泪了。而我这时才有机会偷偷看了看来宾的情况。大约二三十个人,身着礼服,除了小孩,都专注地看着主席台,见证了这对新人新的起点。可以想象他们这时和新郎新娘一样幸福。

交换戒指之后,大家都积极为新人抢下这历史的镜头。当然少不了轮流合影。一个小时后,仪式就都结束了。司仪和她的书记员离开,其他人则转移到一间半露天的餐厅,开始浅酌合影。这时我才有机会接触今天的其他来宾。作为到场的唯一女方宾客和远道而来中国客人,我受到了他们特殊的照顾。新郎的母亲先后给我介绍了这些来宾。他们都是新郎的亲戚和多年老友,有老有少,还有新郎的小学老师,当然因为她是新郎母亲的多年好友。

这时候摄影师成了主持者。他组织我们轮流分批和新郎新娘在花园里摆造型合影。然后我们一起把彩碎抛向天空。这是对新人的祝福。英国还没有转暖,不时有凛人的寒风。新人必须继续拍外景照片,我们则缩回温暖的餐厅聊天。和英国人享有的“冷漠高傲”的名声完全不同,这里的人友好而好客。我还和新郎8岁的大侄子结下了短暂的友谊。

英国人的晚饭时间相对法国来说较早,婚宴也不例外。小憩之后,六点半我们就进入饭厅,开始准备用餐。对于咱中国人来说,这一顿的菜单当然重要,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晚餐还需要一个主持人,现在是伴郎。开始用餐前,照例新郎发言。现在气氛就轻松多了,新郎自由发挥,没有定式。老安的发言简单实在,是我喜欢的风格。然后伴郎也要发言。今天的伴郎是老安的弟弟。他要宣读别人寄来的贺卡。新郎新娘当众打开收到的礼物,还分发礼物。晚宴的另一个亮点是切结婚蛋糕。在吃完晚饭喝咖啡的时候,新郎新娘手执手共同切下第一刀,旁边的小朋友们早就急不可耐了,这当然是抓抢镜头的好机会。

晚饭后,有些客人先告辞走了。留下的人就开始跳舞狂欢。背景音乐是70年代的YMCA之类。一家人坐在一堆,又唱又跳。那时的我已经累得不行了,只是觉得非常的温馨。第二天一大早去机场,匆匆结束了这次英国之行。对这个地方我的了解还很少。只知道这样的婚礼很简单,但有余味,很香。

英国世俗婚礼

办一场梦幻婚礼,是新娘们毕生的愿望。在本期介绍梦幻的海岛婚礼外,另外特别介绍各国传统婚礼,让想办一场与众不同的婚礼的新娘,可以先体验一下不同风味的海外婚礼习俗。

崇尚白色的飨宴英国婚礼大特蒐

在英国分为英国国教婚礼、天主教婚礼以及世俗婚礼,及非宗教仪式婚礼。由于信仰不同,婚礼也有不同的要求和习俗。在英国,婚礼一般都是在星期六的下午,在教堂或登记处举行。另外,他们会在婚礼后的宴会上准备三到菜肴,等享用甜点完之后,开始述说女儿以及他初次遇见女婿的情况。等到发言结束后,会有乐团演奏伴舞助兴,直到天亮。

英国人崇尚白色,象征著爱情纯洁、吉祥如意,所以新娘在服装上会着白色礼服、头戴白色花环、配上白色的头纱,手持白色的捧花。可以看出英国人眼中的婚姻是纯洁无暇,这么的神圣。

早在公元10世纪已经有戴头纱的历史,像在古希腊,新娘要带亚麻或毛织品的头纱,到了罗马时代,不同的宗教信仰会佩戴不同颜色的头纱。中世纪以后,皇室贵族会用珍珠装饰的花冠当作头纱,经过世代的演进,最后,发展成为白色头纱,遍及欧洲各地。

砸碗盆图大胡吉利合力锯木携手到老

德国人的结婚仪式会在结婚登记处或者教堂举行。不过,仍有些地区沿袭著古***俗---「普特阿班」仪式便是一例。

婚礼之前新郎会跟朋友们以及新娘在新娘家门前举办告别单身派对,应邀的每人都带着破碗、破碟、破盘、破瓶之类的物品,互相的摔盘砸瓶,破烂物品被摔得满地,新娘的父母笑嘻喀地将这些碎片破纸扫成一堆,装进一只破旧的铁皮箱里,在院子中央点燃,众人围着唱歌跳舞,欢呼雀跃。希望透过这样的方式可为新郎新娘除去昔日的烦恼、迎来甜蜜的开端,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夫妻俩能够始终保持火热的爱情、终身形影相伴、白头偕老。

另外,在德国某地区有个特别的风俗,新人在结婚仪式前,新人郎和新娘会被带到空旷的场地中央,场中会先放好一棵坎倒的大树。两人必须手握钜子,同心协力将大树的躯干钜断。经由这样的测验,可以看出两人愿意为对方付出的程度多高。如果双方之间没有协调合作,未来将一事无成,无法携手到老。慢慢的,随着风俗的流传,演变成现在德国婚礼都会进行的一项仪式----钜木头。

(摘自:婚纱、婚纱摄影讨论区)

参考文献:1顾玉珍1990家庭关系、职业角色、人际孙笑关系、女体展滚凯拦示度2婚礼指南-结婚论坛3婚礼部落

以上就是关于英国婚礼习俗的相关介绍,只知道这样的婚礼很简单,但有余味,很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