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蒙古族风俗(蒙古族的独特风俗)

2023-12-18 15:47:05846

蒙古族风俗的简短介绍

蒙古族主要生活习俗如下:

1.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蒙古族不吃青牛肉。

2.蒙古族最大的传统的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马奶节、那达慕大会和新年(也称白月)。

3.很多蒙古族牧民酷爱钻花烟锅(烟斗),曾有“一个烟锅换一只羊”之说。用五种金属原料钻成花﹑鸟﹑鱼﹑兽等花纹图案的烟锅,再配上红玛瑙烟嘴和檀香木烟杆,不仅实用,还是十分精美的工艺品。

4.新中国成立前,蒙古族地区曾有过很多落后的婚姻习俗,如贵族一夫多妻﹑包办婚姻﹑结婚前要由喇嘛念经或求神问卦﹑重聘礼﹑抢婚、收继婚习俗等风俗。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恋爱,自主择偶,绝大多数家长接受和同意孩子的选择,父母前往女方家“征得同意”只是一种必要的程序。那些落后婚俗大部被废除。

5.新中国成立前,蒙古族的丧葬一般有火葬﹑土葬和野葬(也称天葬)。西部牧区常见的是野葬。人死后将尸体放在木轮车上拉着跑,直到掉下来为止。尸体置于荒野,被狼或野鹰吃掉,死者的灵魂即可以升天堂。

七天后,如果死者的尸体还在,被认为是不吉祥的,必须继续请喇嘛念经﹑向喇嘛布施,替死者祈祷消灾。

火葬主要是上层喇嘛,土葬则多为王公贵族以及农区或半农盯哪牧区的蒙古人。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野葬形式消失,完全改用土葬和火葬,其丧葬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自己家族的习惯。

扩展资料:

蒙古族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河套地区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支牛耳朵。”反映了内蒙古民歌之多。蒙古民歌可分为长短调两种体裁,蒙古民歌充分反映出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听了使人有置身蒙古草原之感。

“好力宝”是内蒙古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有固定的曲调,唱词是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深受群众欢迎。另外还有“玛哈塔勒(赞词)”﹑“于热勒(祝词)”﹑“岱日勒其(对口唱)”﹑神话﹑童话、传说﹑说书等内容和形式。

马头琴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因琴杆上端雕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最早的马头琴称为“奚琴”或“胡琴”,起源于东胡的“奚”(即库莫奚),清末称作“潮尔”。演奏形式多半是独奏,或是自拉自唱。马头凯哪码琴拉出来的声音辽阔低沉,悠扬动听,仿佛把人们带进茫茫无边的草原。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舞蹈有马刀舞﹑筷子﹑安代﹑驯马手、缓雀小青马等。通过草原马上生活提炼而成的马舞,造型挺拔豪迈,步伐洒脱轻盈,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腾跳之间,都使人感到骏马的纵越和蒙古人民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

蒙古族-国搜百科

蒙古族风俗图片

蒙古族的牧区多住易拆搭、便搬运的蒙古包。在定居地区、部分牧区和半牧区建昌肆有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房;农区多住砖瓦平房,并且聚为村落。男女老幼都善乘骑,出行都以马代步。牧民多以牛、羊及奶食为主,辅以粮食、蔬菜;农民以粮食为主,辅以肉食、奶食和蔬菜。普遍嗜饮砖茶。服饰分为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

蒙古族风俗习惯

牧区多住易拆搭、便搬运的蒙古包。在定居地区、部分牧区和半牧区建有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房;农区多住砖瓦平房,并且聚为村落。男女老幼都善乘骑,出行都以马代步。

饮食:牧民多以牛、羊及奶食为主,辅以粮食、蔬菜;农民以粮食为主,辅以肉食、奶食和蔬菜。普遍嗜饮砖茶。

服饰: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等制成。牧区女子多用红绿等色,长绸缠头,男子冬季戴羊皮帽,夏日多戴前进帽。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长筒皮靴。各地婚仪不一,共同点是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体现了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

丧葬:一般行土葬和火葬。“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它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现已成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隆重集会。蒙古族人民非常好客、坦率诚恳。

在茫茫的草原上每一座蒙古包的主人都热情地留住相识或素不相识的客人。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主要总是把黄油、奶皮、奶酒、炒米及手扒羊肉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全民族敬老蔚然成风,见面问安,让路,有难相助。

禁忌:骑马坐车掘迅贺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马鞭子要放在门外,以示对主人的尊敬;到别人家里作客,不要自己动手,须等主人盛给;吃肉时给人递刀,刀尖应向自己,刀把递给对方;见到门前有火或挂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要进入;

出蒙古包后,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主人端出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不食自死动物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来客不让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丧事忌红色和白色,而喜事忌黑色和黄色;不要在火盆上烤脚、烤鞋、袜、裤子等;参观寺院经堂、佛殿时,禁止吸烟、吐痰,不要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不得高声喧哗,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有哪些传统的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蒙古族新年、判派成吉思汗纪念节、那达慕大会、敖包节、马奶节、祭祖节、燃灯节等。其中,蒙古族新年又名白节、白月、查干萨日、年节,是蒙古族的“春节”,节期为正月初一。白节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

蒙古族新年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叫希恩吉尔,即新年。自古以来,蒙古族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他们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称春节为白节。与国内其它民族一样,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也十分注重过春节。但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和客观环境的不同,蒙古族过春节,草原游牧文化特色十分浓厚。

成吉思汗纪念节

按照蒙古族习俗,农历三月十七日是纪念成吉思汗显示卓越的军事才华,建立赫赫战功的日子。成吉思汗遗物苏鲁锭”(长矛)的祭奠仪式就在这天举行。成吉思汗纪念节也叫祭祖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是纪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节日。

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敖包节

敖包节是蒙古族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每年七八月份,蒙古人常常欢聚一起,欢度此节日。喀纳斯湖畔的敖包节图瓦人,虽然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但庆祝节日与蒙古族有所不同,当山花烂漫、青草覆盖时,图瓦人以家为单位,自备酿造的奶酒和烤肉聚集在一起,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体育活动之后,全村男女各分一堆,围坐在一起,享用奶酒、烤肉等食品,欢度节日。

马奶节

马奶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以喝马奶酒为主。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祭祖节

祭祖节,是指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清明节的别称。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除夕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四大祭祖大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燃灯节

燃灯节又称“五公节”,藏语叫“葛登阿曲”,是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区藏族人民的宗教节日,每年藏年十月二十五日举行,为期一天。

蒙古族风俗文化

蒙古族的风情民俗:

1、白月

蒙古族把夏历正月称为“白月”,蒙古语为“查干萨拉”。蒙古族崇尚白色,把岁首之月称为白月,以示生活纯洁、美满、吉祥、幸福。在白月中,要举行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在腊月二十三要“送旧”,过“小年”,进行祭灶,祭火的活动。

大年三十要“守岁”,合家老少要祭佛、祭祖、拜长辈,吃年饭。正月初一至初三,要更新衣,换骏马,前往近亲挚友家拜年贺岁。初三以后,男人们多到远方和一般亲朋好友家去拜年,恭贺新年快乐,合家平安,女人们则在家中,招待远方的客人。

2、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蒙古语为“娱乐”或“游戏”音译。为蒙古族的袜败传统节日,据传始于汉代。一年一度由一旗或数旗联合在农历七八月举行,每次一至数日,规模大小不一。是时正是草原上气候怡人、绿草如茵、百花盛开、牛羊肥壮的黄金季节。

节日期间,牧民们身穿节日新衣,乘马驱车,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处。一时草原上五彩旗帜如霞云飘掠,蒙古包如点点珍珠,一片节日气象。

大会上不仅有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项目,拔河、篮球、下蒙古象棋等体育比赛,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琳琅满目的物资贸易交流。如今那达慕大会已经成为草原上集体育比赛、文化娱乐、经济贸易、庆贺丰收为一体的综合性盛大节日。

3、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八月末举行,为期一天。节日期间,牧民们纷纷穿上节日盛装,乘马驱车来到指定的地点。当太尺歼阳升起的时候开始赛马。参加赛马的全是二岁小马,象征着草原的兴旺和发展。

同时,还要杀羊宰牛,煮手扒肉、炸果子,准备奶食。待赛马结束后,人们便分别入席,畅饮马奶酒,席间歌声不绝于耳,琴声萦绕动听。直到天边升起晚霞,牧民们才纷纷离去。

4、备婚礼

旧时蒙古族婚姻习俗,为男女双方筹办婚礼的协商仪式。是日,男方派人到女方家献哈达、敬酒,互诵赞词,然后双方具体商定举行婚礼的事宜。一般男方要准备婚宴用酒、蒙古包以及新郎新装,而女方也要准备新娘的嫁妆和用品。双方还要就择婚期、通知亲友等事宜进行协商。

5、受赠礼

旧时蒙古族婚姻习俗,为婚礼日男方父母在婚宴前正式接见宾客、受赠礼品的仪式。一般先由宾客代表向男方父母献一银碗鲜奶、两小盘圣饼,供二位主人品尝。然后宾客依次献礼。

6、订婚礼

蒙古语为兀喇戈陶戈塔为旧时蒙古族婚告困颤姻习俗。恋爱一段时间的青年男女,经双方家长议定后,正式举办订婚仪式,日期由男方请喇嘛择定。时日,在男方家摆设宴席,请女方家父母、媒人及近亲挚友参加。席上摆放糖果、奶食、美酒和手扒肉。席间互敬赞颂之辞,预祝幸福美满。

蒙古族风俗简笔画

蒙古族的特点是好客,风俗有:献哈达、唱歌、递鼻烟壶、礼仪风俗、婚礼的习俗。

1、献哈达

哈达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一种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去蒙古旅游经常会受到这样的待遇。

2、唱歌

蒙古民族举态的劝酒往往通过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是一种蒙古传统风俗。

3、递鼻烟壶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瓷瓶样的小壶敬贺陪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蒙古族的风俗有很多,像献哈达、唱歌、递鼻烟壶只是其中一部分风俗,还有摔跤、射箭、那达慕等风俗。

4、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禅答蠢,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5、婚礼的习俗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会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等人,也会穿上节日盛装。他们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