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彝族婚礼习俗

2023-12-19 08:35:05511
彝族婚礼习俗?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尤其是在婚礼上,彝族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那么,彝族婚礼习俗?一起来了解下吧。

彝族的婚礼仪式

彝族的婚礼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彝族男女婚前要举行订婚仪式,订婚时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双方各杀一头猪,取胆、胰观看,以胆色澄黄念滑、胰大直肥为吉,若胰脏卷曲则为凶,谈答表示不能相配。

婚期根据双方出生年月的属相选定,一般都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以后到次年二月这段秋收后的黄金季节举行,最佳日子是在有六颗星与月亮成一平行线的时候,彝族称为“他波”。最佳婚龄是17、19岁。女子如果过了17岁还未出嫁,则要再举行一次成含高慧年礼。

彝族结婚礼仪

1、火把节,这是彝族最隆重的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也是当地的情人节,火把节会持续举行三天;2、婚礼习俗,彝族在迎亲时,必须向男方泼水,洞房时,新郎与新娘会进行打斗,新蚂橡娘不能还手;3、服饰,彝族男女喜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做衣服,如今彝族的传统服饰逐步减少,服装多与汉族相同,青年一代则穿流行服装。

4、礼仪。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在特殊的公共场合里,排位要以辈数大小排列,长辈在场时发言不准抢先。彝族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俗话,凡有客人来,必须让位于最上方,至少也要烟茶相待。

5、节庆。清晨,同姓家族聚于长者家祭祀祖宗,晚上共同在平坦的地方燃起脊族篝火欢歌欢舞,此乃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良机。之后,各户持火把燎烤庭院、房屋四周、田头闷野旁地角、果木树旁,不断将炒过的枯松木香面撒在火把上,发出爆鸣声并散发清香味,以“灭灾驱鬼”。

6、建筑。彝族村寨多为彝族聚居的大村寨。解放前,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茅草房或闪片房,有门无窗,习惯于“黑房亮灶”。忌讳向北开门,无论房门、灶门和厩门都不向北方。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建起有楼有厦的土木结构的瓦房,有部分建了砖木结构的瓦房。

彝族的婚嫁礼仪的流程

我的家乡在云南大理州,我是彝族的女生,我讲一下我们那里有趣的结婚习俗

1.求婚:在彝族传统文化中,求婚并非由男方进行,而是由女方家长迅携或族长来询问男方是否有意向与女方结婚。

2.避讳:在彝族文化中,有很多和婚姻有关的避讳,比如不能在农历八月和腊月结婚,不能在丧葬期间结婚等。

3.走婚: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很多男女都会选择走婚,即在结婚前先同居一段时间来了解对方。

4.抓绒布:结婚当天,新郎要在新娘身边披上一条彩色的绒布,并将一只手放在新娘的头上,表示他将保护她一生一世运昌携。

5.抬新娘:当新娘到达新房门口时,她的姐妹会抬着新娘,把新娘挡在门口,新郎要在旁边唱歌和答题,答对才能让新娘进门。

6.宴席:在彝族传统婚礼上,通常会设有三个宴席,分别是婚礼前的宴席、婚礼当天的宴席和婚后的宴席。每个宴席都有不同的仪式和规矩。

我们彝族婚礼中的一些陪嫁结婚习俗,也是彝族婚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非常的有趣。

1.陪嫁物品: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女方嫁妆往往由一些实用品组成,如锅碗瓢盆、纺织用具等,这些物品通常是女方自己手工制作,代表着女方的勤劳和节俭。

2.饰品:彝族婚礼上,新娘通常会佩戴一些别致的饰品,如头饰、耳环、项链等旁伏,这些饰品通常是由新娘或其亲属手工制作,反映了彝族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3.彩礼: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男方给女方的彩礼通常是一些实用或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如毯子、手帕、珍珠等,这些物品代表着男方对女方的关心和爱护。

4.婚车:在彝族婚礼上,新郎的婚车通常是一辆高大的马车,车上会装饰着一些花朵和彩带,象征着新郎的豪气和英俊。

5.民俗表演:彝族婚礼上,通常会有各种民俗表演,如歌舞、打锣鼓、耍猴等,这些表演有着浓郁的地方风情,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婚礼的来历

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1]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记载,自称为尼(ꆀ),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族”。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2]。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1]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总人口约900多万,在中国有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

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nuosu)、聂苏(nisu)、纳苏(nasu)、乃苏(nesu)、聂祖(nizu)、罗婺、阿西泼、阿细、撒尼等、尼颇自称,但并非皆为民族意义上的自称,如罗婺、撒尼、阿哲、阿细是支系名称,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租的方言/土语自称(占人口70%以上),在彝语语境中含义完全相同,皆源于“尼”[1],在总称上“尼措”(ꆀꊿ)一词可以覆盖所有支系的称谓。各地彝族方言间有些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相同词汇超过60%,语法结构相同,经短期熟悉能对话,彝语属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分为六大方言。

彝族的传统节日代表是火把节。

文字: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民族之一,拥有自己的语言和起源时代久远,独具特性且发展完善的传统文字即彝文。

迷城来历: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倮”或“夷人”等多种称呼,解放初被称为“夷族”。彝族原来自大旦称“罗倮”,在彝语中“罗”(音)意思是虎,“倮”(音)意思是龙,以两种代表力量与神秘无畏的动物自称,意思是说彝族是勇敢和强大的民族,更多意义上反应了彝族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但旧社会各民族之间缺乏交流,外族人称彝族人为“倮倮族”有某些侮辱性。

解放以后,国务院开展对各个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主席和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彝族代表研究讨论,在会议上提到以前彝族名称不统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思,“夷族”也不好,因为夷原意是蛮夷,大家认为新中国是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应洞历该平等互爱,更不应该有夷内之分,“夷”不利于民族团结。

毛主席提出了把“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风俗习惯:

“左脚舞”传说

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

“姑娘房”

彝族男女的婚恋:“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束。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云南小凉山彝族的婚礼相当别致。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女方村里的姑娘,可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送亲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进门前,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跳菜”

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待客习俗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滚颤扰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夹菜、泡汤。

烤茶相亲习俗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少女换裙带礼

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

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服饰: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以上就是关于彝族婚礼习俗的相关介绍,希望在现代社会,彝族的传统婚礼习俗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承,让彝族的文化瑰宝得以永久传承下去。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