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陪嫁牡丹的来历

2023-12-22 17:13:02652

陪嫁牡丹是哪位公主的故事

宁城陪嫁牡丹在每年的5月份开放,已有300多年历史,5月中旬为陪嫁牡丹的盛放期。洛阳牡丹的花型较大,花色繁多,品种齐全,气候适宜牡丹的生长。山东菏泽牡丹栽培面积广阔,品种繁多,每年举办牡丹街,吸引大量游客观光。

宁城陪嫁牡丹5月份郑梁源开放

宁城陪嫁牡丹已有几百年历史,是康熙帝将其侄女外嫁蒙古贵族时的陪嫁物品之一,当喊态时那株牡丹在宁城繁衍生息。如今陪嫁牡丹成为当地著名花卉,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很多人想知道宁城陪嫁牡丹什么时候开,宁城陪嫁牡丹在每年的5月份开放。

宁城陪嫁牡丹的品种为富贵红,是我国传统牡丹的优良品种。陪嫁牡丹枝繁叶茂,花色渣迹艳丽,为明艳的枚红色,具有极高观赏价值。5月中旬为陪嫁牡丹的花期,最佳观赏期为每年小满时节,这时牡丹处于盛放期,享有极高美誉。

其他观赏牡丹的地点

河南洛阳

洛阳牡丹享有甲天下的美誉,洛阳四季分明,期气候与传统24节气相对应,极为符合牡丹的自然生长期。因而洛阳牡丹的花型较大,花色繁多,品种齐全,洛阳牡丹约有1000多个品种。洛阳土壤锰元素含量较高,十分适宜牡丹的生长。

山东菏泽

山东菏泽的牡丹栽培面积十分广阔,具有12万亩,牡丹品种繁多,目前已种植1237个品种。每年四月中旬牡丹盛放,菏泽市都会举办国际牡丹花节,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欣赏。

牡丹出嫁

在两三千年以前,中国的婚礼更多是在黄昏举行,整个仪式庄重典雅,现代的婚礼形式粗郑更多,场面也更加热闹。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多,婚礼的习俗也多。现在在民间婚礼大多要贴喜字、摆宴席。婚礼的那天是新娘最漂亮的一天,新娘要穿上专门订制的几套衣服,从东方的旗袍到西式的婚纱,新郎与新娘还互戴上象征誓言的戒指,在亲朋的祝福下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结婚风俗就是结婚的礼节。中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流程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比如,将请期(商定迎娶日期)并于纳吉(送礼订婚)中。而亲迎之后的合卺(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闹洞房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加的重视。在古代,男方下帖,下帖的基本步骤是:男家经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后,放在家中一个具有占卜意味的场所,比如压在香炉下或放在神像前等等,放三日,如果在这三天中家中的人都平安,就代表这姻缘取得了神的同意,占卜成功。如果这三日中发生意外,即便是打碎了一只碗,就要把生辰八字退给女方,这婚姻不成。有的地方是拿到女方八字后,请卜卦者排比,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则议婚告成。现代人多用第二种,特别是父母为子女相亲时。八字这一关过了,男方才下帖。帖子用红纸把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并排写好,送往女家。女家接下帖子,就表示答应这门婚事。取八字、下帖子目的在于“询察天意”,这一婚俗行为表示“婚姻天定”的观念。在迎娶阶段,女方准备的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等。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婚礼举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头”,即挑选有福气的老者为之梳头,同时说一些吉利的话。新娘还要开脸即整眉光面。在惠安一带,新郎上头时,给他梳头的老者要拉着一个下男孩的手,用梳子、虱篦分别在新郎头上梳三下,口中念道:“三下木梳三下虱篦,生子孙一大阵”。新房里的便桶在婚礼那天要让一男童溺尿。在新床上撒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吉祥果品,代表“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当新郎领着花轿来到男方家门时,一些地方的习俗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着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叫传种(宗)接代。(待)。有的为了避邪气,要跨火盆。当夫妻拜堂时,主持人口中高声念诵祝词,有的地方要穿插吃子孙饽饽、喝和合汤等。结婚信物龙凤呈祥在中式婚礼上,还经常看到龙和凤凰的图案,这是因为在中国,龙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贵、华丽、祥瑞,以及夫妻和谐美满的关系。这个传统来自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据说虞舜时天下大治,乐官夔谱成了《九招》之曲呈献,虞舜演奏过程中金龙彩凤同时现身。《诗经·文王之什》中也有龙氏族王季娶凤氏族鸷仲氏的记载,认为这是龙凤呈祥,“天作之合”。鞭炮中国人喜欢在节庆日放鞭炮来增加喜庆气氛。在重大节日,如春节,元宵节,都会放鞭炮和烟花,用来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因为中国人认为放鞭炮可以驱邪。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鞭炮放的越多,越响就越能带来好运气。但是由于放鞭炮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如污染环境,炸伤人等)中国已经禁止人们放鞭炮了,所以在现代婚礼中,一些人发明了新的庆祝方式,用踩气球来代替放鞭炮,也同样为婚礼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鞭炮红双喜岩弯颂中国人的婚礼上,到处可见大红的双喜字。双喜字由两个“喜”字组成,代表喜事成双,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表示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红双喜中式婚礼服装传统的中国婚礼上,新娘子要穿非常漂亮的汉服,汉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具有历史意义和严肃的婚姻寓意。中式婚礼服结婚习俗婚前新娘新郎是不见面的。第二天早上,新娘等在娘家。我们东北新婚要在早上,中午以后结婚请喜酒的都是二婚-即再婚。新娘-ME坐在床上脚不沾地做鹌鹑装,靠着妈妈做的嫁妆:两床被闹培褥,分别是刺绣的红色的百子千孙被子和龙凤呈祥被子,床上撒满新的一元五角硬币,傍边放着俺的喜盆。这个盆是有讲究的,红色印着喜字,里面有一些化妆品(意思新娘子漂亮),钱(意思将来得生活会金银满盆)以及一对小的狗狗(意思小狗小狗越过越有),并且用一块有喜字的大红布包好,等我端着盆递给婆婆的时候,婆婆是要给红包的。然后,等我男人进来的时候要跪下,送手捧花,起立,掀开头(就是包红盆那个)。亲吻做幸福装,后把我扶起。这个时候我老妈--就是岳母要送进面条涡鸡蛋,新郎新娘互喂,然后新郎给岳父岳母带花。理论上是应该新娘脚不沾地,让新郎背到车里,等到了酒店再穿鞋。后来考虑到如果我男人背了我下6楼就很有可能瘫痪以至不能行礼的情况,姐姐我就自己走下去了。(小插曲:有阿姨说要在新娘的鞋里各放100RMB意思有钱,但是我老爸坚决认为把毛主席踩在脚底下是大不敬地~这个就没有整。)新郎新娘以及伴郎伴娘坐头车,二车是岳父岳母,三车是女方地爷爷奶奶。新郎地父母已经等在酒店门口,等我下车,递红盆,给公公婆婆带花。然后候在酒店门口做迎宾,然后开始演戏~改口,女婿分别要给岳父岳母10001R人民币,万里挑一才找到的好媳妇。岳父岳母给999,意思天长地久。花朵与西方人的观念恰恰相反的是,白色是死亡的象征,一般只用在丧事上,因此结婚时不能使用白花作为装饰。传统的中国婚礼上喜欢用牡丹、兰花、荷花和水仙来作为装饰。因为牡丹代表富贵,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兰花芬芳美丽,荷花代表爱情。而荷花在中国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红枣、桂圆、花生、莲子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枣、桂圆、花生、莲子都象征子孙延续,年生贵子、团团圆圆、富贵吉祥。合髻“合髻”也称“结发”,是中国传统结婚信物。“合髻”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正是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表示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意义重大。合髻形式传统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代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过礼篇“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地方称为“零花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现代规定男女双方领结婚证之前要到医院做婚前检查;还有些地区(主要是城市)规定要办婚前学习班。这些都是确保优生优育、保障人口素质的有效措施,应该遵照执行。择吉篇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择吉一般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参加以外,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蔬、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送给女方的礼物多是实物,但也有用红包替代的,称之为“助嫁”。家物多是箱、柜、床、被、餐具、衣料之类。送女方的礼物往往是亲友们闻讯即主动送去,并不等请贴来了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以送礼人的多少为据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迎娶篇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花车队、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车、乐队、礼盒队。女家在花车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车。花车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小Y,你就认命吧!当做正宗川菜楞怂吃吧);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车了。上车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新娘上车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新娘在发车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司机(轿夫),目的是让轿夫开的稳一点。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车停在新郎家的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打开车门,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彩带、喷雪什么的有多少多少),将婚礼推向高潮。迎娶拜堂篇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迎娶之日,男家发车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当花车停在门前,男方请的伴娘下车的一刹那,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拜堂仪式程序如下:引赞:新郎莅位通赞:新人起。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奏乐鸣炮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喜宴篇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其布置大略如下:堂屋:1、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2、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3、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4、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5、后“金墙”上帖“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亲”字,右边的“见”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无别意:繁体的“师”字要少写一撇,写作“师”。新房:1、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2、门上贴大红双喜字;3、新房正中悬彩灯;4、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5、窗户两边贴对联;6、墙壁四周挂字画。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其他: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筵结束后,“上亲”先到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起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乡下的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闹房篇中国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们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而在现代,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们表示祝福之意。游戏之一、取筷子将一双筷子置于酒瓶中,只露出很短一截,让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实际就是请两人表演亲吻。游戏之二、吃香蕉用皮筋捆住香蕉吊于新郎跃起能够到的高度,新郎用嘴拉下香蕉。新郎新娘用嘴剥皮,然后共同把它吃完。为了不让绳子缩回,一个做动作,另一个必须咬住香蕉,这就要看两人的配合了。游戏之三、点火柴将火柴插于红枣上,在盛水的盆里漂浮。一根红线中间扎一支点燃的香烟,两头分别由新人咬住,两人你进我退,合力用烟点燃盆中的火柴。要屏住呼吸,用扎实的“牙功”与眼光才能获得成功。游戏之四、夹弹子准备一盘玻璃弹子,让新郎新娘各执一支筷子,两人一齐将弹子夹出。不妨请在场的几对情侣和新人进行比赛,落后者表演节目。游戏之五、对诗比赛若新郎新娘是喜爱文学的,那么请他们来一次对诗擂台赛。先由新郎吟诗一句,然后新娘接吟,要求接吟的句中至少有一个字与上一句相同,如此反复,接不下来者判负,负者表演节目。游戏之六、夫妻识字这个“识字”是让新郎着一个“字”(或一个短语),然后请新郎做各种动作(不准说话,不准用手描笔划)给新娘看,要使新娘能“识”这个字。选“字”的时候,挑那些与新婚气氛相吻合的内容,例如:“爱”、“恋”、“夫妻”等等。游戏之七、说昵称新郎新娘分别想十个昵称去称呼对方,什么心肝啊,宝贝啊,狗狗啊,肉肉啊,越肉麻越好。如果来宾不满意,则可要求再说。游戏之八、亲亲甜心新郎仰面躺在床上,然后把切得薄薄的香蕉片贴在他的脸上和脖子上,让蒙着眼睛的新娘用嘴去找那些香蕉片。游戏之九、接吻直接要求新郎新娘接一个长吻,三分钟或是五分钟都可以。游戏之十、撒喜床撒喜床是在闹洞房时,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游戏,嫂嫂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纸,红纸上放栗子、枣、花生、桂元等物。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干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闹洞房的众人听了嫂嫂的歌唱,也随声附和,洞房中欢声笑语彻夜不断,嬉笑打闹声一浪高过一浪。撒喜床的游戏是一种群体民间游戏,所有闹房的人都是演员,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因为主角要担负起活跃洞房气氛的任务,责任重大。所以,这个主角是要经过娶亲人家精心挑选的。其重视程度,与选择婚礼司仪一样慎重。在娶亲之前,新郎的全家人在同宗同族、街坊邻居的嫂嫂辈中逐个挑选。有些地方选一个,有些地方选两个。选出的这个撒喜床的主角,首先要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还要能唱曲,会编词;再者,要口齿伶俐,头脑灵活,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另外,因为,撒床时间长,歌词篇幅也长,况且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临场发挥,故而撒床人记忆力要强,能正确运用歌词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场景描绘出来,受这些条件的约束,筛选出的嫂嫂自然是技高一筹了。作为嫂辈们,能受到娶亲人家的器重,也感到非常自豪。她们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新郎家调节好洞房的气氛。回门篇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呼呼,终于完了。但是要记得年后,新人还要去亲戚家下认亲,这样,也就圆满了。中国婚礼变革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婚礼从形式到内容明显的接受了西式风俗。一般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新娘一般身穿旗袍或长裙。新郎服有西服、有便服、有满清马褂。民国初期,因为国内没有制作婚纱的厂家,有些政府大吏或大商人、大资本家为了赶时髦,托人重金从国外购得婚纱备其子女婚礼。这种风潮源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蒋介石着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雪白手套;宋美龄穿白色婚纱,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沙,令国内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后,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了。而此前,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1]。1935年后,民国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集团婚礼成为时尚,又让婚纱进一步深入人心。1935年上海社会局策划组织的集团婚礼中新郎穿黑马褂和蓝袍,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软缎旗袍,头披白色婚纱。后来的集团婚礼进一步西化,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白裙白纱。民国元年通过的民国服饰制度也是以西服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中式礼服则为满清马褂。[2]现代中国的婚礼结合了中国传统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元素。公民结婚仪式实际上只是到地方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并没有太多的程序,然而喜酒就会举办得非常盛大。现代中国婚礼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会拍摄婚纱照。[2]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颁行,废除旧婚俗,男女青年婚姻自主,嫁妆、婚礼从简,新娘过门以步代轿。60年代,需一二百元聘礼,盛行用手表、缝纫机陪嫁。70年代,青年干部、职工结婚,许多机关单位举办集体婚礼。80年代,有的旅行结婚。男方须送女家一定数量的聘金,迎娶以车代轿。盘担、婚宴日益丰厚。90年代,城区流行新郎到女家亲迎,女家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自行车、金项链、戒指、高档布料等陪嫁。

下嫁牡丹

以下是整理的《帝王与牡丹的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炎帝与牡丹。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生活在5000年前后,出生于河南新郑(一说湖北随州,一说山西高平);长于陕西凤翔县、岐山县的姜水畔因而姓姜,去世后葬于湖南炎陵县。他是华夏农业和医药的奠基人,是华夏文明的创造者之一。他发明五谷农耕,倡导商品交换,创制中药医学,传说因品尝百草而中毒去世,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药王”。托名神农氏所著的《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1世纪或之前,书中将牡丹列为中品,实际上是我国人民对祖祖辈辈的先民们使用中草药的经验总结。该书包含神农氏“尝百草而识药性”的功劳不言而喻。

夏帝相与牡丹。帝相是夏代的第五个君主。宋虞汝明《古琴疏》载:“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帝命羿植桐于云和,命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古代,牡丹与芍药不分,统称芍药。帝相元年即公元前1936年,那时帝相已在后花园种植牡丹。由此推来,人们爱牡丹或将其植入园圃的历史已有四千年。

刘秀与汉牡丹。传说,西汉末,“王莽撵刘秀”至河北省柏乡县北郝村时,刘秀人困马乏,见村头寺院内有一断墙,便翻身跳了进去,一头昏倒在花株下。谁知花株“涮”地舒展枝叶,把刘秀严严盖住,避过了这场灾难。刘秀苏醒后认出牡丹花,起身在断墙后题诗一首:“萧王避难过荒庄,井庙俱无甚凄凉。惟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诗后落款为“刘秀题”。原来这奇花就是那花中——牡丹。在牡丹仙子的庇护下,刘秀成为东汉光武帝。从此,汉牡丹声名远扬。柏乡县“汉牡丹”号称天下第一牡丹,至今开花繁盛。

隋炀帝与牡丹。《隋炀帝海山记》中载:“隋帝辟二百里为西苑,召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赭红、赭木、鞓红、坯红、浅红、飞来红、袁家红、起州红、醉妃红、起台红、云红、天外黄、一拂黄、软条黄、冠子黄、延安黄、先春红、颤凤娇。”传说隋炀帝最钟爱从易州进贡的牡丹,并诏令改名叫隋朝花。虽然说《隋炀帝海山记》是宋人小说,但西苑中栽植牡丹的可能性极大,在此之备局前,牡丹已在民间栽植,隋炀帝是一个好花、好色、好大的皇帝。若当真,从隋朝西苑开始,牡丹开进入皇家园林之先河。

南朝梁武帝。南朝梁武帝萧衍502至550年在位。作有《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阑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相传,莫愁女为洛阳人,貌美如花,善栽牡丹。莫愁幼时丧母,15岁时父亲采药时落崖而亡,因家境贫寒,她卖身葬父,嫁给建康(今南京)卢员外家做了儿媳妇,并生子阿侯。梁武帝萧衍与卢员外交情深厚,到卢员外家赏牡丹时,见牡丹灿烂夺目、雍容华贵,便问:“此花为何人所栽?”卢员外答道:“儿媳莫愁。”梁武帝传令莫愁见驾,见莫愁美若天仙,从此茶不香饭不思。梁武帝先下令莫仿闭让愁的丈夫卢公态脊子戍边赴命,在途中暗暗将其害死,然后传旨莫愁入宫为妃。莫愁得知事情真相,悲愤交加,纵身跳入家中的石城湖。今,南京市莫愁湖有莫愁女雕像。

南朝梁简文帝。南朝梁简文帝萧纲550至552年在位。有《春日诗》描写牡丹。

唐高宗与牡丹。唐高宗李治650-683在位,对牡丹情有独钟,曾大宴群臣,赏“双头牡丹”,命赋诗,上官昭容(上官婉儿)诗云:“势如连璧友,心似臭兰人”。“臭”通“嗅”,“连璧”指并蒂,“兰”喻品性高洁,倚世独立。意思是:双头牡丹并蒂像是珠联壁和的挚友,花蕊散发香气恰似幽兰般美丽的高洁佳人。

武则天与牡丹。女皇帝诗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该诗气势磅礴。据《全唐诗》注,武则天利用《腊日宣诏幸上苑》挫败了一起政变。该诗后来演绎成“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牡丹被赋予铮铮铁骨的品格。事实上,武则天尤好牡丹,曾将家乡的优良品种牡丹移植到长安,又带到“神都”洛阳,并非“贬”牡丹。“自唐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始盛”(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可见,武则天对牡丹发展有特殊贡献。

唐玄宗与牡丹。唐玄宗李隆基喜爱牡丹,其贵妃杨玉环宠爱牡丹,都城长安的沉香亭畔和行宫骊山等处均种植有名贵牡丹,这对牡丹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唐玄宗召洛阳花师宋单父在骊山种植牡丹万余株,色样各不同。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在沉香亭前赏牡丹,命李白进《清平调三首》,处处把牡丹和杨贵妃相喻,花即人,人即花,名花、美人相得益彰,“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唐玄宗大喜。有人据《姚黄传》考证,沉香亭畔种植有‘姚黄’牡丹。唐玄宗还把牡丹赐给宠臣,以示皇恩浩荡。《开元花本记》中载:杨国忠以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即牡丹)数本,植於家。古代有一牡丹品种,花浅红色,花瓣上有深红的一点。相传是杨贵妃在它的花瓣上用指头捻了一下,次年移于仙春馆栽植,开花后像是留下红指印迹,唐玄宗取名‘一捻红’。《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与贵妃幸华清宫,唐玄宗亲自折牡丹一枝递给杨贵妃,说:“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醒酒”,从此,牡丹雅称“醒酒花”。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帝(唐明皇)与妃子(杨贵妃)共赏太液池千叶莲时,比喻杨贵妃是“能听懂人语的花朵”,后人多用牡丹形容“解语倾国”的美人。唐.罗隐《牡丹花》诗曰:“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意思是:牡丹若会说话,应像倾国倾城的美人;牡丹纵然不会说话,好像沉稳娴雅、含情脉脉的美人。

唐穆宗与牡丹。唐穆宗李恒821-824年在位,十分喜爱牡丹。唐苏鹗《杜阳杂编》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上每观芳盛,叹曰:人间未有。

唐文宗与牡丹。唐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好诗文,好牡丹。据《唐诗纪事》记载:太和年间,文宗驾幸慈恩寺,见裴潾《白牡丹》诗:“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别有玉杯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反复吟咏,并令宫嫔吟唱。到晚上,此诗已传遍六宫。太和年间,文宗赏牡丹时,问程修已:现在,京城传唱的牡丹诗中,谁写的?程修已答道:中书舍人李正封的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有一天,文宗对杨妃说:你在梳妆台前饮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可见矣。牡丹从此得“国色天香”雅称。太和九年,发生了“甘露之变”,文宗的许多近臣被宦官杀害,包括《牡丹赋》作者舒元舆。次年,上林苑牡丹花开,睹花思人,不禁黯然神伤,文宗作牡丹诗:“辇路生春草,上林花发时。凭高何限恨,无复侍近臣。”大意是:街道长满了青草,上林苑的牡丹开得艳丽妖娆,凭高远去恨悠悠,可惜文宗的心思再也没有近臣知晓。唐苏鹗《杜阳杂编》载:文宗于内殿前看牡丹,翘足凭栏,不觉吟舒元舆《牡丹赋》:“俯者如愁,仰者如语,含者如咽”,吟罢,才省悟元舆已辞世,不觉叹息良久,泪如雨下。文宗受制于宦官,后抑郁而死。

后唐庄宗与牡丹。后唐庄宗李存勖923-926年在位。据记载,洛阳大内临芳殿,乃庄宗所建。殿前有牡丹千余本,如百药仙人、月宫花、小黄娇、雪夫人、粉奴、香蓬莱、相公卵、心黄御衣、红紫龙杯、三云紫等。这或是最早记载的牡丹品种名。

后蜀后主孟昶与牡丹。后蜀后主孟昶935-974年在位。宋·胡元质《牡丹谱》记载,孟昶引种了许多牡丹“于宣华苑广加栽植,名之曰牡丹苑”。孟昶引种的牡丹有红、紫、黄、白、等色,有青心、合欢、重瓣起楼等,孟昶经常宴群臣赏牡丹。宋统一全国后,该批牡丹花散落民间,小东门外有张百花、李百花之号,皆培籽分根,种以求利,每一本获数万钱。提及孟昶,人们常将亡国原因归罪于花蕊夫人。花蕊夫人天生丽质,深得蜀后主宠爱。据说,花蕊夫人最爱牡丹花和红栀子花,孟昶才引种牡丹。实际上,花蕊夫人屡劝说孟昶励精图治,但孟昶认为蜀地山川险阻,不足为虑,最终导致国破家亡。孟昶自缚出城投降,花蕊夫人却表现出牡丹般的铮铮傲骨。花蕊夫人被押入宋途中,曾作词曰:“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宋太祖召花蕊夫人写诗,花蕊夫人作《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人是男儿”。烈女!

南唐后主李煜与牡丹。南唐后主李煜961年-975年在位,文艺上才华横溢,政治上却昏庸无能。当北宋陈兵长江,形势岌岌可危时,这个金陵城里的末代皇帝还在赏月观花,得过且过。法眼禅师陪李煜在御花园赏牡丹,借花颜难驻,红艳不常为喻,作牡丹诗偈欲警示后主自省:“拥毳(cui)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奈后主不知省悟,终致金陵城破,后主肉袒出降,破了皇帝梦,成为阶下囚。事载宋僧惠洪《冷斋夜话》。

宋太祖与牡丹。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出生于洛阳老城,兄弟俩登上帝位后,对家乡牡丹青睐有加,置洛阳为西京,使北宋洛阳园林盛甲天下。宋太祖乾德四年,皇宫内开出三种异常美丽的牡丹,太祖认为是祥瑞之兆,命侍臣作文以记之。宋祁作《上苑牡丹赋并序》:“夫何牡丹之挺育,冠群葩以擅奇……”。北宋洛阳“凡园皆植牡丹”,至宋仁宗时,逐渐成就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历史地位。

宋徽宗与牡丹。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昏庸无能,却是书画名家,其书法瘦劲、挺拔、舒展、遒丽,号“瘦金体”。宋徽宗《牡丹诗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该作华丽富贵,疏密自然,用笔洒脱,线条粗细有致,笔势圆转流畅,充分表现出了瘦金书体的婀娜之美。《牡丹诗册》是宋徽宗的重要代表作,上书:牡丹一本同干二花,其红深浅不同,名品实两种也,一曰叠罗红,一曰胜云红,艳丽尊荣,皆冠一时之妙,造化密移如此,褒赏之馀因成口占:异品殊葩共翠柯,嫩红拂拂醉金荷。春罗几叠敷丹陛,云缕重萦浴绛河。玉鉴和鸣鸾封午,宝枝连理锦成巣。东君造化胜前岁,吟绕清香故琢磨。宋徽宗还留下有牡丹宫词。

辽圣宗与牡丹。辽圣宗耶律隆绪公元982~1031年在位,与母后萧绰创造了辽国的鼎盛。据《辽史·圣宗本纪》记载,“统和五年(987)三月癸亥朔,(圣宗)幸长春宫赏花钓鱼,以牡丹偏赐近臣,欢宴累月。”明《北京考》亦记载圣宗于统和12年(994)3月去长春宫观赏牡丹。

金章宗完颜璟与牡丹。金章宗完颜璟1189至1209年在位,自幼受袓父耳闻目染,喜爱儒家文化,继位后效法北魏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对金朝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写有《云龙川太和殿五月牡丹》诗:“洛阳谷雨红千叶,岭外朱明(指夏季)玉一枝。地力发生虽有异,天公造物本无私”,即反映今东北一带的牡丹栽培。该诗在意是:洛阳谷雨时节开花的红色重瓣牡丹,在北方夏季才开花,成为玉树般的仙花;各地气候土壤差别大,植物生长规律不同,但天公造物却是没有私欲的!

明建文帝与牡丹。明建文帝(惠帝)朱允炆是朱元璋之孙,明成祖朱棣之侄,仅在位三年多,被朱棣赶下台而失踪。今云南昆明武定县有一座风景秀丽的狮子山,山脚下有森严壮观的正续禅寺,寺内现存惠帝祠阁和建文塑像。传说这里是朱允炆隐迹修行之地,相传明建文帝在狮子山上曾亲手栽植白牡丹一株。如今,该白牡丹历经600余年仍然盛开不衰,号称中国一绝。

清康熙帝与牡丹。清康熙帝喜好汉文化,喜好牡丹,圆明园、畅春园、清渏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广植牡丹,清康熙帝还与群臣一起赏寺院牡丹,每年在乾清宫元夕赐宴赏牡丹,三月赏瓶插牡丹等。给后人留下《忆畅春园牡丹》、《咏各种牡丹》、《绿牡丹》、《咏花瓶》、《莲花岩松牡丹》等诗。内蒙古宁城县小城子镇长皋村乌向南家,有一株清康熙皇帝御赐的牡丹。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皇帝的叔伯妹妹爱新觉罗氏固伦郡主下嫁乌家时,康熙赐牡丹一株,品种‘富贵红’。“陪嫁牡丹”至今已有330余年,长势旺盛,每年着花200余朵。

乾隆帝与牡丹。*君主都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而以清朝为最甚,清则以乾隆为最甚。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就是大兴*。清代内阁学士、礼部尚书沈德潜《咏紫牡丹》诗:“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招致株连九族、掘墓鞭尺之祸。“夺朱”原意是紫色牡丹压过了红色牡丹,被理解成夺了明朝天下;“异种”原意是奇异之牡丹品种,被理解成“非我汉族”的满族。

明太祖朱元璋与曹州牡丹。据曹州牡丹传说:谷雨时节,明太祖朱元璋带着军师刘伯温来曹州观花,见雍容华贵的牡丹赛过皇宫诸花,心生嫉妒,出口成法:“把曹州牡丹统统移到御花园。”圣旨一下,忙坏官兵,铁锨乱挖,气煞农家。乡亲们哭天号地,请求皇帝开恩,留下牡丹,给老百姓留条生路,朱元璋置之不理。刘伯温担心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引起民愤,连忙进谏只挖走花后‘魏花’。朱元璋急忙下令:只挖看园人赵义门前的那株紫牡丹。赵义的妻子魏花痛哭不止,她挺着六个月的身孕,对赵义说:“我本是这园的牡丹花仙,今被刘伯温看出。我叫他挖走我的身,留下我的根。我把腹中婴儿留在根下了……”说罢,一阵风起,魏花不见了。此时,朱元璋已乘上车辇,带走了叶垂花残的那棵紫色牡丹。来年春天,在赵义门前的牡丹花坑里,又长出一棵紫葳葳的牡丹,花开千层,大如盘,一朵花700多瓣,馥香浓郁。村民们知道这是花仙魏花的孩子,便取名‘魏紫’。

袁世凯与“牡丹王”。民国初年,曹州牡丹盛极一时。赵楼村南有两株树龄200多年的红牡丹——‘脂红’,株高丈二,阔丈八余,主干有碗口般粗,人称“牡丹王”。盛开时,红光耀眼,异香袭人,方圆百里的人都来观赏。袁世凯称帝后,曹州镇守使陆建章强行买下“牡丹王”,亲送京城献袁,以讨袁的欢心。随后,“牡丹王”被运到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市),栽在袁公园里。陆建章因此官升三级,而赵楼几代花农辛勤培育了200多年的“牡丹王”不久便枯死了。有人写诗感叹道:窃国大盗用小人,国遭大难花不存。花农心血二百载,毁于一旦痛煞人。

牡丹的嫁接技术图解

牡丹选择在春季3~4月份进行嫁接,春季气候开始变暖,此时进行能提高嫁接后的存活率。嫁接时需选择从母株上截取7~10厘米当年生的健壮枝条,嫁接时可选择牡丹或芍药作为嫁接的砧木,修剪完成后可将牡丹插穗插入砧木的凹槽中,使接口与形成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牡丹春天嫁接的方滑祥孙法

牡丹春天嫁接可选择在每年春季3~4月份左右进行,春天气候开始变暖,植株也恢复生长。此时对牡丹进行嫁接,此时接穗正处于生长旺盛期,嫁接后的伤口也能更好的愈合。

想要提高牡丹嫁接后的存活率,嫁接时还需选择合适的枝条。对牡丹嫁接时宴毕最好选择当年生的健壮枝条,从母株上截取7~10厘米生长健壮的枝条,并用消毒后的剪刀在接穗底部削成v字型切口。修剪完成后需用湿布包裹,并放置到通风透气的环境中进行养护。

牡丹嫁接时可选择牡丹或芍药作为砧木,在选取好砧木根后可切掉牡丹头部的枝条,修剪时需保证切口的平整,然后将切口下方切成凹下的v字型,修剪完成后需对伤口进行杀菌消毒处理。

将枝条和插穗处理完成后,可将牡丹插穗插入到砧木的凹槽中,注意需将枝条与砧木形成层进行紧密的结合,之后可用胶带缠绕拼接几圈信链,最后用塑料薄膜缠绕几圈包紧,一段时间后牡丹便可生根发芽。

牡丹的嫁接砧木一般选择什么根和什么根

牡丹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落叶灌木,属于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其花型多姿多彩,象征着繁荣昌盛和幸福,特别受人喜欢。

牡丹目前只能和芍药、牡丹进行嫁接,其他的植物和牡丹亲缘关系较远,无法嫁蚂裂接成活,所以目前能买到的牡丹基本都是芍药或者牡丹进行嫁接的,但是芍药和牡丹嫁接,个人觉得无论长势还是后续管理,都不如牡丹嫁接牡丹,一般嫁接观赏牡丹的砧木,用的是凤丹牡丹,也就是开白花、单瓣的牡丹品种,这种牡丹生长迅速、根系强壮,并且结的种子还可以榨油,因此也叫油牡丹。

嫁接牡丹一般用的是凤丹牡丹种子播种出来的牡丹根,也就是实生根牡丹,一般3年以上的实生根凤丹牡丹嫁接效果好,嫁接一般是在秋季进行,也就是白露以后,基本河南山东地区,就是9月份-11月份,嫁接多采用合接法,也可以采用插皮接,我个人觉得插皮接容易操作。嫁接以后,暂时先不栽种,先埋到湿润的沙子或者基质里,闷拦闭让嫁接口愈合,等愈合了再地栽即可,来年春天就会萌发。

除了秋季根接牡丹外,如果把凤丹牡丹培育出树状,也可以高接换头,不过高接一般在春季进行,和根接衡衫牡丹不一样。当然如果较大的老桩牡丹,枝干粗大挺拔,如果品种觉得不喜欢,也可以高接其他的牡丹品种,都是没问题的。

牡丹树培育周期长,少则几十年,多者上百年,因此要要耐心,对于一般嫁接的牡丹,自生根强壮以后,可以去掉嫁接的根,然后分株,对小苗进行独杆培育,每年去除基部的脚芽慢慢也是可以养成树状的牡丹的。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枝接,也就是“一刀削”(砧木和接穗均一刀削成),因这种方法工序简单、易操作且在苗木长大出圃时也不易把根挖劈。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