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四大镇(2023全国千强镇一览表)

2024-01-14 13:49:03548

四大镇宅树都有哪些

四大镇宅之树分别是金麒麟、罗汉松、桂树、槐树。

金麒麟摆放在庭院或者是室内的销春阳台上,有装饰作用,还能净化空气。罗汉松外形奇特,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摆放在室内或者庭院。桂树会开出黄色的小花,不仅有观赏价值,还会香气扑鼻。槐树又叫国槐,其用途广泛,木材能做家具,枝叶和花瓣能泡茶。

金麒麟也属于多肉植物,因为麒麟在传说中是吉祥神宠,代表着太平、长寿、安佑的意思。平时养殖金麒麟时亏凯耐,可以将它摆放在阳台和庭院中,不仅可以起到装饰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还能提高宅的气运。

桂树养护方法

1、土壤选择:桂树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的土壤,最好为偏酸性。家庭养护时可以用泥炭土或者腐殖土和沙土混合使孙判用,能够满足养分和排水的需求。上盆前要先给土壤进行消毒,避免土壤中残留病虫。

2、光照充足:桂树是喜光植物,在充足的光照下能够促进花芽数量增多,也能让枝条长出更多的花朵。盆栽桂树在夏季午后温度比较高,且光照最强烈的时候需要适当遮阴,防止温度过高灼烧叶片。冬季需要在室内养护,放置在向阳的阳台上。

四大镇宅之树

四大镇宅之树一般指的是银杏树、桂花树、罗汉松、香樟树等,具体内容如下:

哪四种树被称为镇宅之树

银杏树:银杏树虽然生长缓慢,但却是非常长寿的树种。者搜所以,银杏树也被赋予健康长寿、幸福吉祥等美好的寓意。所以,银杏树非常合适作为镇宅树。

银杏树在种植的时候,尽量不要靠近门口,因为它的株型较大,会对人的出行造成一定的影响。最好将它种在房屋的左侧或是院落的东南方向,不仅适合它生长,寓意也更好。

桂花树:桂花树的"桂"与富贵的贵是谐音字,所以用桂花树镇宅可以起到辟邪、聚财等好寓意。而且,在古代桂花还象征的胜利和飞黄腾达等,像是蟾宫折桂就是用来寓意科举应试及第的,一甲折桂则是用来形容科举获得好成绩。

在种植桂花明梁树的时候,不要将它种植在西面,最好是种植在北面或是东面,这样不仅有利于它的生长,寓意也更好。

罗汉松:罗汉松作为镇宅树养护在家里,有着旺宅、安康、招首槐历财的美好寓意。我们在种植罗汉松的时候,一般会选择将它种在庭院或是庭院的四个角中,也可以养作盆栽放在阳台或是书房。

香樟树:香樟树则有着辟邪、长寿、吉祥等寓意,所以香樟树也可以作为镇宅树养在家里。但需要注意的是,香樟树最好种在屋后的南方,选择地势偏低的地方种植最好。

各个地区的人文环境不同,对于镇宅树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你们的家乡将哪些树作为镇宅树呢?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到大家!

四大镇山

中国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晌拆嫌、浙江普陀山;分别供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道教四大名山:武当御睁山(张三丰布道之地)、龙虎山(张道陵布道之地)、青城山(葛洪布道之地)、齐云山(许逊布道之地)

五岳名山:东岳泰山(山东泰安)、西岳华山(陕西渭南)、北岳恒山(山西大同)、南岳衡山(湖南衡阳)、中岳嵩山(河南郑州)

五大镇山:东镇沂山(山东潍坊)、西镇吴山(陕西宝鸡)、北镇闾山(即医巫闾山,辽宁锦州)、南镇稽山(即会稽山,浙江绍兴)、中镇霍山(山西临汾)

九大仙山:昆仑山(王母娘娘居住处)、终南山(南极仙翁居住处)、武夷山(东华帝君居住处)、天台山(玉皇大帝显圣处)、丹霞山(女娲显圣处,丹霞山有阳元石和阴元洞)、五指山(南方增长天王显圣处)、太姥山(东方持国天王显圣处)、崆峒山(西方广目天王显圣处)、长白山(北方多闻天王显圣处)

四大灵山:烂柯山(浙江衢州,棋圣居住处)、麻姑山(江西抚州,麻姑仙居住处)、清源山(福建泉州,太上老君居住处)、罗浮山(广东惠州,八仙居住处)

中国五岳名山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宴手华阴县。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为中国四处最主要的道教圣地,分别是:位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位于安徽黄山的齐云山;

四大镇水神兽

四大神兽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1、青龙

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我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

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由于知档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

2、白虎

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肢悔源于上古星宿崇拜。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

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的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组成。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所以白色是从五行中说的。

3、朱雀

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四大神兽之一,源于上古星宿崇拜。它是代表南方的神兽,代表的颜色是红色,代表的季节是夏季。

四大神兽分别是: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朱雀是四灵之一,也和其它三种一样,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

4、玄武

中国夏王朝建立者禹的父亲叫做“鲧”,字玄冥,也可以叫做玄武,在著名的大禹治水之前帮助舜治水。因其只采用塞堵而非疏导,虽然有神物息壤的帮助,但仍没有成功。通常鲧会被当作灵龟的化身,而夏族的一支——涂山氏认为蛇是自己的祖先。

扩展资料

四大神兽是古代中国传说的神兽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属于古代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四兽融入了五行和方位,以不同颜色代表:东方青色为木,西方白色为金,南方赤色为火,北方黑色为水,中央黄色为土。另有《淮南子》提到五龙之一的黄历猛正龙位居中央,乃四兽之长。

所谓天数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故处于堂上之阴而知日月之次序,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暑。

中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的“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总称为“四大神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神兽

四大镇守府

楠木正成(1294—1336),日本南北朝时代武将。

1192年镰仓幕府成立,幕府将军掌权,天皇成为傀儡。后鸟羽天皇以后的历代天皇继承其志,伺机倒幕。

1324年(日本正中元年),一向企图打倒幕府、恢复天皇统治的后醍醐天皇授拿晌意公家大臣日野俊基、日野资朝等密谋讨幕,事泄失败(即“正中之变”),但讨伐北条幕府的秘密活动没有中断过。

1331年(日本元弘元年)4月,后醍醐天皇暗中策划倒幕,事泄,日野俊基被杀(即“元弘之变”)。8月,后醍醐天皇宣布“移驾”,携带象征皇位的三神器和亲随逃往笠置山,分派近臣到近畿诸国号召武家勤王,得到各地不满北条不公的武家的支持,有着浓厚勤王思想的楠木正成率兵出战。

最早记载楠木正成的名字是《太平记》卷三,其中写道:

元弘元年(1331)8月27日天直临幸笠置山,以本殿为皇宫,向天下招募勤王的武士,但没有一个人来应募。天皇很觉烦闷,后来不知不觉睡善了,做了一个梦:在紫宸殿的庭院前有一棵常绿树,枝叶茂盛,伸向南面的那条树枝长得特别好,在其荫凉下顺次坐着三公百官;朝南的上座,坐垫铺得很高,没有人坐。天皇感到奇怪,这是为谁而设的座位呢?正在思量的时候,两个扎发警的儿童忽然出现,跪在天直面前用袖擦泪说,天下之间暂无皇上栖身之处,但在那树苗下有朝南的座位,这是为皇上而设,请暂且坐在那里吧。两童予说半便向天上飞去。不久天皇梦醒了。

天皇认为这是天托给他的梦,便详解梦境,在“木”字旁边加个“南”字,使之成个“楠”字。天亮后天皇便问该寺的僧人,附近有没有姓楠的武士。僧人说有个人叫楠多门兵卫正成,武艺高强,是敏达天皇四代孙,左大臣桔诸兄的后裔。于是天皇立刻下令将楠木正成召来。

同年9月3日,正成到笠置山行官参见天皇,翌日奉护良亲王等返回赤坂,准备迎驾。

不料,北条大将金泽贞冬不久就攻陷了笠置山,天皇等人被捕。接着幕府军分四路(一路是大佛贞直,二路是金泽贞冬,三路是武田信武、四路是足利高氏)攻打赤坂。赤坂城南面靠山,东南是断崖峭壁,只有北面一条通道,地势险要。虽然正成只有数百兵力,但士气高涨,占据地利,又屡出奇策,使幕府军的进攻迟滞不前。但幕军设法切断了城中粮道,终于攻下赤坂城,护良亲王、四条卿、正成等分别潜逃。护良亲王亡命大和的十津川。正成逃往金刚山,秘密往来于河内、纪伊、和泉之间招兵买马,图谋再起。

元弘二年(1332)3月,北条高时与持明院派系的公家大臣拥立光严天皇,废后醍醐天皇为上皇,流放到隐歧海岛,尊良亲王被流放到土佐,尊澄亲王并如被流放到赞歧,同年6月,护良亲王在伊势熊野策划倒幕。同年秋,楠木正成再次举兵,一举夺回赤坂城。此时各国勤王军奋起,护良在吉野,赤松圆心在播磨,河野一族的得能、土居在伊豫分别举兵。

闰二月后醍醐天皇在武家协助下逃出隐歧,九州地方的菊池武时、阿苏惟时,奥羽地方的结城氏也举兵反对北条氏,勤王声势大涨。

楠木正成夺回赤坂城以后,回到金刚山,营造千剑破城(即千早城),以它为根据地与北条氏对峙。后来幕军攻陷赤坂城,乘势攻打干剑破城,楠木军死战不退,附近武家又奉护良之命切断幕军的粮道,幕军不得不退却,千剑破城解围。

元弘三年(1333)4月,奉北条之命讨伐乱党的源氏统领足利高氏一族临阵倒戈,归顺天皇。5月8日,足利高氏、赤松则村、千种忠显等攻下六波罗,收复京都。同月,新田义贞兵分三路围攻镰仓,足利的亲家、幕府执权·赤桥守时拒绝归顺足利、新田联军,力消蔽锋战而死;26日,北条高时及幕府要臣多数自杀,镰仓幕府灭亡。6月5日,后醍醐天皇还都,废光严天皇,施行新政,建武中兴开始。

后醍醐天皇回京都以后便实行公家一统的理想政治。第一废除关白(辅佐天皇的大臣),亲自处理国政;第二确认后伏见、花园上皇的持明院统辖的领地及各大寺院神社的领地;第三是论功行赏;第四是恢复总揽中央政务的记录所及新设杂诉决断所。

关于论功行赏,由特设的“恩赏方”具体施行。楠木正成从后醍醐天皇亡命笠置山到完成复辟,始终忠心耿耿紧跟天皇,为扩大勤王军而费尽心机,立下大功。但正成极其谦让,将功劳让给菊池武时。他说:“元弘忠烈者,劳功之辈虽多,何存身命者也。独依救诧坠一命者,武时人道也,忠厚尤为第一。”

论功结果,足利高氏为首功,官居从四位,赐名尊氏。楠木正成赐封为河内、摄律、和泉三国守护,非违使兼左卫门少尉,官位是从五位上。有家族武士对这次恩赏表示不满,而正成毫不计较,仍然辅佐天皇,或在杂诉决断所处理事务,或保护天皇行幸京都岩清水神社,或讨伐北条氏的残党。

建武新政并没有取得后醍醐天皇预料中的效果,他为了保证天皇的权力,杜绝幕府统治的重现,有意偏袒公家势力,造成勤王武家大族的不满。

1335年(建武二年)7月14日,北条高时之子北条时行纠合残党在信浓起兵,奥州等地武家蜂拥响应,北条军势如破竹,攻入武藏等国,后醍醐天皇认为这是提高公家势力的良机,不顾足利尊氏等武家首脑的反对,命护良系大臣北畠亲房率军征讨。护良亲王认为足利心怀不满,非常危险,在京都策划兵变,企图讨伐足利尊氏,事败后被天皇逮捕,送交足利看押在镰仓。不久北条军攻陷镰仓,尊氏之弟足利直义在撤退前派人杀死护良,造成了足利与天皇之间不可弥合的列横北条时行进入镰仓。足利尊氏对建武新政早有失望,心怀不满,镰仓危急时天皇又禁止其出兵救援,镰仓失守后尊氏再次请求授兵权出征,不果。于是他率领足利家族私兵擅自离开京都前往三河足利封地,迎战北条。随后自封征夷大将军、总追捕使,8月在相模川打败北条时行,收复镰仓。

足利尊氏起事以后,对公家一统天下的新政心怀怨恨的武家、忠于足利的各地源氏等势力立刻集中到尊氏旗下,声势浩大。后醍醐朝廷则剥夺尊氏的官爵,调动忠于公家的武家势力如新田义贞等前往镇压,官军初胜,后在相模箱根的竹下败于足利军。

1335年12月底,足利尊氏率领大军攻打京都,满朝震惊,公家大臣慌乱无措,各地武家纷纷投入足利帐下,唯有新田、楠木等出兵保卫京师,新田率官军主力防守正面,楠木率领大和、河内、和泉、纪伊、伊贺各国的军队扼守宇治,千种、结城、名和氏防守势田。

足利尊氏的先锋与正成军遭遇,在宇治桥上战斗五昼夜,结果正成败退,足利尊氏长驱人京。延元元年(1336)1月尊氏一度攻入京都,后醍醐天皇逃至督山。但此时北畠亲房的东征军及时赶回,与新田、楠木等军腹背夹攻,打退了足利军。接着正成和义贞又在摄津国兵库击败尊氏,尊氏和直义逃往九州。

1336年5月,足利尊氏在九州、四国等地武家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号称20万大军,战船7000条,分水(尊氏)、陆(直义)二路直逼京都。后醍醐天皇大惊失色,立即诏楠木正成回京。

楠木正成认为:以我方劣势抵挡敌方优势是无谋之举,应当暂时避开敌人的锐锋,让天皇转移到督山,自己回河内,把足利尊氏的大军引进京都,同时封锁淀川河口,断绝敌人粮道,阻止物资输入,使敌陷于困境,然后督山和河内二面夹攻。

新田与楠木联军在和田岬-凑川一线布防,足利尊氏制定佯动作战,令先锋细川定禅的船队插上自己从光严天皇处获得的旌旗,冒充帅船通过和田岬以后,突然向神户方向前进,新田义贞信以为真,放弃海岸阵地追击,尊氏率兵在新田和楠木之间突入,新田误认为足利主力已经登陆,认为大势已去,退到神户,尊氏的水军主力乘机在兵库登陆。

楠木正成预料此战必败,但为了回报天皇的恩典,决心死战到底,他率领700余骑在凑川的西宿布阵,支援新田义贞。此时新田义贞率领25000骑在和田御崎布阵,迎战尊氏的主力,肋屋义助以5000人守轻岛,夫馆氏时以3000多人在灯炉堂的南滨配合,但义贞和正成两阵之间有兵库港相隔,无法互相支援。

1336年5月29日,正成、正季兄弟两人和足利直义在凑川(今神户市)对战,经过数次战斗,直义大军反而受到楠木正成孤军的迫击,直义的坐骑被箭射倒,曾一时陷于险地,最后不得不向须磨的上野方向撤退。足利尊氏亲帅吉良、石堂、上杉等6000骑前往救援。楠木军与其激战数小时,伤亡惨重。尽管如此,正成仍然不屈服,率领残兵继续抵抗。到最后身负数伤,精疲力竭,无奈跑进凑川北部一村庄的老百姓家里,检查身上受伤,竟有11处之多,部署仅剩73人,而且全部负伤,实在不能再战。

正成向胞弟正季问道:“说来善恶的一生是按临终的一念来解脱的,九界(佛教十界中除去佛界的九个世界,即菩萨、缘觉、声闻、天上、人间、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当中你的愿望是哪一界?”

“我的唯一愿望是七生(轮回七次)同样生于人间,消灭朝廷的敌人。”正季哈哈大笑说。

“罪孽深重的你我都这样想呀!那样的话让我们一起更换生世来达到这个夙愿吧!”正成神色非常高兴地说。

于是为了“七生报国”,兄弟两人互刺而死。接着楠木正成一族13人和部下六十人都进入客厅自尽。那天是1336年5月29日,正成42岁。

足利尊氏对正成之死也很感动,派人将其头送到河内水分的遗族那里,葬于河内长野市观心寺。

楠木正成的长子正行(?一1348)在父亲战死的时候是11岁(或13岁),当他接到父亲之头的时候十分悲伤,要想自杀,被母亲劝阻,进行庭训,誓为父报仇。南朝兴国年间(1340—1349)正行取名为“带刀”和“右卫门尉”,继父家业为河内守兼摄津守。1347年(南朝正平二年,北朝贞和三年)11月在摄津住吉瓜生野及天王寺打败细川显氏、山名时氏。足利尊氏接到任吉和天王寺失败的消息后,便计划消灭楠木氏的势力,派高师直、师泰兄弟带兵六万攻打河内,正行与弟正时、和田贤秀等一族到吉野参拜天皇,决一死战。次年即1348年(南朝正平三年,北朝贞和四年)1月2日在四条田激战,寡兵力战不胜,最后与弟正时互刺而死。

自古以来,楠木正成的忠诚勤王事迹受到日本人的赞扬和好评,他的死受到后世人的崇拜,这点当然与他的人品分不开的。楠木正成在担任摄津、河内、和泉三国守护期间,曾推行过减轻赋税、开垦荒地、兴建水利、劝务农桑等政策,这对老百姓带来了一些好处。

正成虽然和平安时代的人一样仍旧信仰旧佛教,但不能说他没有受禅的影响。当时朱子之学已经传到日本,后醍醐天皇的学问是宋学(朱学)。独清轩玄惠法印将程朱的新注书籍奉呈天皇及亲房、俊基,所以后醍醐天皇和亲房、俊基的正统思想是宋学的产物。当时南宋盛行的忠孝思想也通过朱学传到日本无疑。楠木正成的举兵勤王以及临死时的所谓“七生报国”(世世代代报国)思想完全从宋学的正统思想和忠义思想而来。据研究,正成的书法式样也是带有“宋风”,与持明院统的“青莲院派”完全不同,他的宋学是从天台僧玄惠法印那里学来的。

《太平记》(从军故事集,40卷,相传为小岛法师所作,成立于1368一1375年)将楠木正成描写成智仁勇兼备的良将、忠臣义士的楷模。随着此书的广泛流传,楠木正成的名声大振。后来《太平记评判》、《碧山目录》、《历朝要记》、《捕木正成传》、《大日本史论赞》、《日本外史》等都称颂了楠木正成的人格和兵法等。江户时代独尊朱子学,提倡大义名分论,编纂《大日本史》的德川光国从正统思想(以南朝为正统)出发,于1692年(元禄三年)在凑川重建楠木正成的墓,树立“呜呼忠臣楠子之墓”的墓碑。碑高三米,碑身背后有明朝遗臣朱舜水作的赞,京都书法家冈村元春刻。从此以后,楠木正成被日本人当作忠臣的模范,有口皆碑,特别幕末志士都受他的影响,成为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的思想基础。

元治二年(1865)岛津久光、庆应三年(1867)德川庆胜、明治元年(1868)东久世通僖等先后建议建造神社祭招楠木正成,终于明治五年(1872)建立凑川神社(在神户市生田区多闻街,也叫楠公社),主祭楠木正成,附祭其子正行、其弟正季等一族17人。其牌位是明治天皇的辰笔。这样一来,楠木正成彻底从人变成神,后来被军阀、法西斯、帝国主义利用,作为忠君爱国的榜样,驱使人民进行侵略战争,为他们去卖命。战前小学教科书中楠木正成被尊祟为英雄,向小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战后,楠木正成的名字虽然从教科书中删除,但1952年因凑川神社在战争中烧毁,建立比以就更大的神社,规定7月12日为祭日,为死亡战犯招魂,影响极坏。

平将门

平将门(?-940)日本平安时代中期武将。桓武天皇的五代孙,镇守府将军平良持之子。又名相马小次郎。早年投于朝廷权臣藤原忠平门下。约在930年返回自己的领地下总国猿岛郡,经营私田,积聚武装。935年前后,因婚事叔侄结怨,发生冲突,杀死伯父平香国,击败叔父平良兼。939年起兵对抗朝廷,势力波及常陆、武藏、安房、相模等八国,并以下总国为根据地,自称“新皇”,以石井乡为王城,设左、右大臣及八省百官,制订玉玺,震动京都朝廷。940年被平香国之子平贞盛讨伐,中箭身亡,史称“平将门之乱”

日本自有历史以来一直到现在唯一的一次公然反叛在京都的天皇朝廷自立皇号者惟独一人,那就是平安中期之后在关东掀起战火的平将门。同时也是古日本四大怨灵之二。

太田道灌、北条早云、上杉宪显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