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转山节(泸沽湖转山节)

2024-02-04 09:36:51521

转山节是什么意思

转山,摩梭语称“俄过”,又称“日则过”。“日则”即山神,“俄”为山、“过”为转。山腰间,都有各户和公共朝拜山神的固定烧香祭祀点,称为“索夸苦”。总述每到农历初一、初五、十五和二十五日清晨,各家的人都要到自家相应的“索夸苦”烧上一笼新鲜松叶香磕头敬山神。祭拜者,虔诚地磕着头,口中不断祈祷,直到香火烧尽,烟消云散方归家。对于虔诚的善男信女来说,每天清晨都必不可少地上山去烧香敬山神。转山节最隆重的是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格姆女神的盛大节目。这天一大早,湖畔的村村寨寨便欢腾起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都换上崭新的衣裙,佩上漂亮的服饰,带着丰盛的酒菜,喜盈盈地从木摞子房里走出来,从山间林中钻出来,从船上跳下来,从四面八方涌向格姆山。矗立湖边的格姆山东南面.距山顶百米处有一个山洞当地人称“格姆尼柯”,意思是格姆仙人洞或格姆山女儿洞。人们到了此洞的山脚下,先向格姆山烧香祈祷,敬供瓜果酒肉然后以此为起点,环山绕行。目的地便是“格姆尼柯”。转山节(wagua)是摩梭人的重要节日。它主要以祭祀活动和群众联欢为主。主要祭祀天地神、日月神、山神、水神和格姆女神。群众联欢主要是唱歌、跳舞、结交阿夏等活动。届时摩梭喇嘛们都头带鸡冠佛帽,身披新袈裟,带着佛事活动的用具,骑着马,吹着大号和唢呐,到格姆山下烧香念经。他们祈求佛神来帮助格姆女神,保佑摩梭人生活的地方吉祥如意、家屋和睦、幸福美满、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天是摩梭人最虔诚的一天,也是他们吃饭最讲究的一天。这天也是泸沽湖畔的情人节,许多爱情都是在这天产生。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五,崇信万物有灵的摩梭人都要举行盛大的转山节活动。奇特的走婚习俗转山节的头一天,摩梭人就开始准备转山所用的东西,他们砍下长竹杆,剥下竹叶,只留下竹杆尖上的竹叶,然后绑上金幡,用一只口袋装上五谷杂粮,杀猪宰羊,准备好第二天转山时的食物,然后把马喂得饱饱的,早早地入睡了。清晨天空刚露出鱼肚白,许多游人都还在梦中,一串串的马铃声便打破泸沽湖的宁静,一个村一个村的摩梭人有的牵着马,有的骑着马,穿着艳丽的服装,带着丰盛的酒肉佳肴,成群结队地向着他们心中的圣山格姆女神山进发。这时候,有心的小伙一定要等到心中爱慕的姑娘,而姑娘也要在包里装上一条花腰带,看是否能遇见心中的白马王子。因为这天也是泸沽湖畔的情人节,许多爱情都是在这天产生。在中国大地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今天,泸沽湖的摩梭人家却仍然保留着古代时的“阿肖”婚姻形态。“阿肖”是摩梭人中有情爱关系的男女双方的互称,其特点是亲密伴侣之间不存在婚嫁,男女双方都属于自己的家庭.婚姻形式是男方到女方家走访、住宿,第二天早晨回到自己家中。因为是由男方的“走”来实现婚姻,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走婚”。一个男子或一个女子的“阿肖”袭猛数目有多有少,双方的“阿肖”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婚姻关系不受家长、亲族的干预和强迫,也不注重门第。身份和地位,选择上较为注重对方的才干、人品、外貌等。“阿肖”关系的建立较为自由,一般多在日常生活。劳动和转山转海等节日中建立,大多以女方的爱憎来取舍,男方向女方赠送头巾。衣物、糖果等,如果女方乐意接受,便可建立“阿肖”关系。“阿肖”关系的建立比较自由,解除也很方便。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双方觉得感情不好,性格不合,任何一方都可以结束这段婚姻关系。只要给对方一个提示.或长期不来往,就算解除婚约。讲究的野餐人们到了山下,先圈下自己的地盘,三个大石头顶个锅,生上火,烧上茶,然后带上拜山的食物,轻装上山。女神庙位于格姆神山的山脚处,二十多分钟就可到达,虽不大,但香火旺。特别是这天,近万人好败共同汇集这里,朝拜心中的女神,场面很是;隆观。庙门两边是用木材堆成的烧香墙,上面放上青松枝,每人到了这里,先撒五谷,然后再在每堆松枝上放上荞面,顶礼莫拜,口中念念有词友禅颤,保佑平安,围着女神庙转三圈,一边转一边撒五谷,再插上竹杆,绑上金幡佛像,拜完下山,让下一轮人拜山。从早上到下午,拜山的人群像牵线一样。回到自己的地盘上,一大家人开始准备丰盛的午餐,多以烧烤为主,烤猪、烤羊,这时你随便走进哪“家”,好客的摩梭人都会给你让出座来,打上一碗酥油茶,拿出烤得黄黄的米粑,让你先吃一点,等猪羊烤好后再喝上“苏里马酒”或“咣档酒”,吃烤肉。

转山节是什么时候

转海节

镶嵌在盐源县左所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泸沽湖,当地人称“谢纳咪”,意思是母海,母亲的海,她用宽厚的胸怀、肥美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勤劳、纯朴、热情、豪爽的摩梭人。转海节,即转母湖、祭母湖神之意,每到初一、十五或初五、二十五,转海者个个穿着鲜艳的服装,带着干粮或骑马,或步行,或坐船绕湖液肆耐,湖面和湖岸上不时传出一阵阵转海者的对歌声,呈现出奇妙壮观的景象。

转山节

每年农历7月25日,是摩梭人格姆女神的盛大节日—转山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都换上崭新的衣裙,带着丰盛的酒菜,喜气盈盈闹春地从木洛子房里走出来,从山间林雹饥中钻出来,从四面八方涌向格姆山。转山的人们一路歌舞,一路游玩。泸沽湖聪明的摩梭人,他们不仅把最美的歌献给格姆女神,也把一生最好的季节献给她。

泸沽湖转山节

格姆女神山格姆女神山海拔3754.7米,是泸沽湖四周最高的山峰。从达祖纳西村后的转山古道,经柏香林,可到顶端女神庙、女神洞。在摩梭神话传说中,此山是格姆女神的化身。泸沽湖形如半月,只有登临女神山才可窥见泸沽湖全景。转山节期间,摩梭人都要上女神山祭祀女神。从山头到脚,转山的队伍形成一条条色彩绚丽的长龙,“女神歌”响彻云天。中国名山成十上百,格姆女神山以“天人合一”别具风采。

格姆女神山,屹立于泸沽湖北面,其山势雄伟壮观,倚天耸立,俯视从东北伸进湖中的狭长丰岛(里格岛),犹如“金獭捕鱼”,又如蛟龙在追逐湖中珍珠。

格姆女神山最壮观的要数遥望了,站在神山很远的地方,隔着美丽的女明镜一般的泸沽湖遥望壮美的、高大的格姆女神山,仿佛来到了神仙的意境一般。

这里的水是那么的透明,这里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的茂盛,空气都十分的清新而自然,是大自然神秘原始的气息。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格姆女神山又叫狮子山,摩梭语称“格姆”,藏语胡困称“森格格姆”,“森格”意为狮子,“格姆”意为白色女神。摩梭人把格姆山神化,看作是女性的化身,顶礼膜拜,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全民祭祀女神,作为隆重的节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格姆女神山又叫狮子山,是位于泸沽湖边的一座摩梭族的神山,泸沽湖旅游除了游览高原明珠这个大湖之外,首推格姆女神山,丽江金沙旅游的泸沽湖旅游线路也包含了格姆女神山游览。泸沽湖地区属于汉族、藏族、纳西族摩梭人、彝族都多民族聚居地,所以格姆女神山也有多种称呼。格姆女神山南高北低,灰白色调鲜明,但当植被覆盖时,又显出绿色,同名主峰海拔3754米,高出湖面1000米左右,所以是很高的一座山。这座山形状酷似一头狮子,所以又叫“狮子山”。

格姆女神山千年来都为泸沽湖的当地人所蔽做野膜拜,只到最近几年才为旅游开发,泸沽湖格姆女神山已经成为泸沽湖旅游的一大亮点,丽江金沙旅游公司的泸沽湖旅游线路就包含了格姆女神山这个景点,游览格姆女神山可以乘坐索道上山,进入女神峰下的女神洞,格姆女神洞位于狮子山脖子处,海拔3450米。洞口面向泸沽湖,站在洞口观景台上,从另一个方向上再次用广阔的视觉把泸沽湖框到心中。进入山洞,在幽暗的彩色灯光映照下,石钟乳显得光怪陆离。格姆女神的真实容颜就在攀爬过几级台阶后出现在眼前,女神活在摩梭人心中,却也形象地存在于洞内。这一刻女神形象已经更深刻地铭刻在了每一个虔诚的人的脚步里。

美国学者约瑟夫·洛克在《中国西南古宏喊纳西王国》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狮子山是永宁风景中最显著的景致,这山名副其实很像头安睡的狮子,头面对着湖,倾斜的横岭是狮子的脚爪,在绿色湖水中休息”。

地址: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小落水村(里格村以北)

类型:洞穴山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电话:4000998998

开放时间:

索道运营时间8:30-17:30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门票已包含在泸沽湖景区门票内,但上山必须乘索道,双程票价110元。

交通

徒步或包车前往,上山需要在尼赛村乘坐索道

摩梭族转山节

农历七月在我国民间又称兰月,因为许多品种的兰花在此时绽放而得名。农历七月正是我国夏季炎热的时候,但对我国云南的摩梭族同胞而言,就算这个月再炎热,也要参与月末的一个大节日,那就是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的转山节,那么就让农历节日大全为你介绍摩梭族转山节。

问:2017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是什么日子?答:2017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是摩梭族的泸沽湖转山节。

转山节(wagua),也称泸沽湖转山节,流行于宁蒗彝族自治县,是摩梭族朝拜格姆女神山的节日,于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白露前后)漏燃举行,是摩梭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摩梭族人认为,格姆山上的云来雾往直接影响泸沽湖地区的农耕,所以他们把白露节令前后丰收在即的日子,定为崇敬山水的节日。其时,摩梭人身着盛装去朝拜泸沽湖畔的格姆女神山,到山上烧香磕头,悬挂彩色经幡,敬献供品,祈求女神福佑。

转山节的由来与节日活动穷究泸沽湖转山节的渊源,当属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摩梭人古代属游牧民族,后来逐渐定居于山岳之间。江湖之滨,所以摩梭人最早崇拜的自然实体固然是山和水,转山转海就是摩梭人崇拜自然实体的群众性活动。

根据民间传说,转山节始于摩梭祖先泥月乌时代。据史书中的记载,摩梭祖先泥月乌约在唐初定居并得势于永宁,所以转山节也当始于唐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少数民族较早的传统民族节日。

最初的槐毕转山节,不是集中于永宁正东方的格姆山下,而是哪个摩梭村落靠着哪座山,村民就去敬拜祭祀那座山,后来人们认为永宁的格姆山雄伟壮观,倚天耸立,昂头挺胸,颇能代表摩梭人的气质,被藏区称为“森格格姆”,代表美丽女神的化身。所以摩梭族人就逐渐在转山时集中到格姆山。

生活在格姆山下的泸沽湖人,从格姆山的阴晴云雾判断天气,并认为这是女神格姆为族人发出的信号,例如当地谚语说:“格姆山戴帽,农夫睡觉”,意即当云雾笼罩格姆山就要下大雨。

而且当地人经过长期总结,发现处暑和白露两个节令之间是决定粮食增减的关键时刻,所以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约契,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这天,泸沽湖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来共同敬拜格姆山,祈求格姆女神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转山节的头一天,摩梭人就开始准备转山所用的东西,他们砍下长竹杆,剥下竹叶,只留下竹杆尖上的竹叶,然后绑上金幡,用一只口袋装上五谷杂粮,杀猪宰羊,准备好第二天转山时的食物,然后把马喂得饱饱的,早早地入睡铅搜芹了。

清晨天空刚露出鱼肚白,一串串的马铃声便打破泸沽湖的宁静,摩梭人有的牵着马,有的骑着马,穿着艳丽的服装,带着丰盛的酒肉佳肴,成群结队地向着他们心中的圣山格姆女神山进发。

人们到了山下,先圈下自己的地盘,三个大石头顶个锅,生上火,烧上茶,然后带上拜山的食物,轻装上山。女神庙位于格姆神山的山脚处,二十多分钟就可到达,虽不大,但香火旺,特别是这天,近万人共同汇集这里,朝拜心中的女神,场面很是壮观。

庙门两边是用木材堆成的烧香墙,上面放上青松枝,每人到了这里,先撒五谷,然后再在每堆松枝上放上荞面,顶礼莫拜,口中念念有词,保佑平安,围着女神庙转三圈,一边转一边撒五谷,再插上竹杆,绑上金幡佛像,拜完下山,让下一轮人拜山。从早上到下午,拜山的人群像牵线一样。

下山回到自己的地盘上,各家人就开始准备丰盛的午餐,多以烧烤为主,烤猪、烤羊,这时你随便走进哪“家”,好客的摩梭人都会给你让出座来,打上一碗酥油茶,拿出烤得黄黄的米粑,让你先吃一点,等猪羊烤好后再喝上“苏里马酒”或“咣档酒”,共享烤肉,好不热闹。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http://www.adxqd.com/xz/

转山节怎么读

http://www.china.org.cn/ch-jieri/

(中国传统节日)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三月八日:妇女节

三月十二: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厅缺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扮尘辩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六月一日:儿童节

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建党日

七月七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农历七月初七:兄核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七月十三:敬老节

八月一日:中国建军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九月十日:教师节

十月一日:国庆节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人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哇,找了好多资料才找出这些传统节日,自己边打字边了解古代节日,原来都是这样由来的呀。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