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甘肃定西人订婚的风俗(甘肃定西人都必须订婚吗)

2024-02-17 10:26:07912
甘肃定西人订婚的风俗?具体流程如下:1、在甘肃嫁女儿的风俗是首先需要议婚,就是指的双方家长会面。那么,甘肃定西人订婚的风俗?一起来了解下吧。

甘肃定西人订婚的风俗是什么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闷宽。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10.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1.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2.牵新娘宴罩敬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3.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15.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晌慎人够不够忠厚等。

甘肃定西人订婚的风俗叫什么

带烟酒茶叶点心。在双方交往至订婚前。须见女方家长N次,买够八条烟八瓶酒,如果没够,须在事后补,这叫“追礼”。

订婚的时候须给女方家买四色礼(四盒糖,四盒干果,四条烟,四瓶酒,至少四件首饰,给女方包括爷爷奶奶的全家买衣服一套,全部拿红绳包好,有男方家人,像叔叔大伯之类的说叨几句,主要是唠叨自家孩子不错,放心吧,酒到女方家须现场打开,打开前会有女方家人要求垫齐酒瓶底,就是拿钱,一般是1到2千垫平,掀酒瓶上的红盖头时须由家中比女方小的小孩来掀,下面垫的钱全归她)然后拿出彩礼钱。

婚礼前须和新娘一起上门邀兄空请双方父母家的宾客参加婚礼,如果不合办,娘家席在前,紧接着第二天是正式婚礼,也就是婆家携明办的,在婚礼后第二天要回门。婚礼当天娶亲还得带两瓶好烟,两瓶好酒,两盒糖两盒干果,给全家人的新衣一套,此外要保证新娘从里到外至少三个月衣服全新,也有说一年的。婚礼当天要给娘家席留几桌,娘家席上要给每个娘家人准备小礼羡隐瞎品,像枕巾被套一类东西,不同于一般桌上给每人准备的东西。娘家来的人如她们单位领导和同事搭的礼钱要单独算。

除了这些,床上用品除了结婚当天的红色喜庆床品南方提供,剩下的由女方提供,另外,有时候还说首饰,黄金多少克以上,表要一万的,至于女方给男方准备的,好像就一套婚礼当天穿的西装。

甘肃定西订婚准备些什么

定亲男方一般需要准备如下:

1、四色礼:烟、酒、茶、糖,这四样必须都是双份的。

2、给女方的买衣服的彩礼钱,这个根据每个家庭而定,不同的地区习俗也是不同的。有的家庭是钻戒,首饰也全部包括在这个钱里面。

3、首逗袜轮饰:钻戒,三金,玉手镯,红宝石戒指,对戒,手表。

4、蛋糕,有的特别讲究的是要两个蛋糕一龙一凤。

5、鲜花,订一束99朵朵红玫瑰,最好用黑纸包装,有一种低调的高级感。

订婚时女方准备的物品

1、首先,现在大多数地区的女方家都会在订婚宴上,给自己的女儿准备好一些风光体面的物品。但是,对于新娘来说,只有了解了自己的父母会给自山信己准备哪些东西,才能够心中有数,在订婚宴中更加光彩耀人。

2、然后,一般来说,现在女方父母给女儿准备的订婚回礼包括:一套或者是两套衣服、一双鞋子、手表、或者是戒指等等。如果女方家的经济一般,给女儿的订婚回礼一般就会较少。如果女方家经济实力雄厚,那么给女儿准备的订婚回礼就远远不止这些。

3、最后,每个地方的女方父母给女儿的回礼都存在着一些差异。所以对于最精确的订好液婚回礼物品,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订婚风俗来定夺。另外,你可以咨询家中的长辈或者是村中比较年长的老人,从他们口中得出的订婚回礼物品一定会是最真实的。

甘肃定西结婚风俗流程

摘要:甘肃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婚姻民俗。甘肃地区的汉族婚礼虽延续了传统六礼的内容,但在程序上有所简化,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包括议婚订婚下彩选定婚期婚礼回门等内容。那么甘肃还保留了哪些结婚习俗文化呢?甘肃的有哪些结婚流程呢?下面本文就为大家介绍甘肃的结婚习俗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亲

说亲的基本步骤是:男方家经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后,请阴阳先生拈算,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则议婚告成。

然后由男方请媒人上女方家说亲,俗称“说媒”。女方双亲征得姑娘同意后,男青年择日赴女方家“瞅媳妇“,与女青年见面互换相亲之物。

有的女青年也会回访男家,称为“看屋里(家)”,当然男方父母少不了见面礼。有的男女青年自由恋爱、互订终身,再请人说通双方父母,取得认可,就可以正式定亲了。

二、订亲

定亲在甘肃称为“框锁锁”。介绍人从中调定,双方同意,然后择日举行定亲仪式,男方父亲(或代理人)与介绍人偕男青年,携厚礼赴女方家。

礼物一般有喜酒、喜馍12个(俗称“大馒头”)、喜钱(称“锁锁”)、喜绢(布匹)、衣物等。女方家会集长辈及近亲相陪,盛宴款待。女孩在姐、嫂陪同下至席敬酒,男方家长会在女孩脖子上栓一个系有钱币的红色线绳,称“拴媳妇子”。传说这一拴,就把女孩拴成男方家的人了。

临辞,女方母亲给新女婿亦有馈赠,并且退还馒头两个,称为“回盘”。事后,女方将馒头分赠近亲散帆,向外宣布婚姻成立。定亲时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双方商量彩礼钱。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但在介绍人的斡旋中,最终会达成一致,皆大欢喜。

三、行礼

也叫“行大礼”。这是比较慎重的一个环节,多在迎亲前半年举冲改雹行。男方家择定结婚吉日,由父亲约上介绍人,带齐原定彩礼、喜酒喜馍及妆奁衣物赴女方家。

女家少不了又是设席款待,请长辈相陪。席间商定迎娶时间、仪程。双方儿女亲家互相敬酒,互致歉意,说些吉祥如意、皆大欢喜的话。

四、提话

按照传统的做法,男家是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

称为“提话”或“送日子”。提话一般在吉日的前一月进行,谓之“隔月不提话”,如在本月,至少要提前十天。

五、娶亲

俗称“引新媳妇”。吉日将临,男方整理院落,洗刷门窗,求字裱画,布置新房,通知亲友。临近二三日,男家杀猪宰羊,置办用品货物,接亲眷,请"总管",聘厨师,邀陪客,请房下(宗亲),贴喜联忙不胜忙。

吉日前一天,接"先人",请"家谱",供奉祭品,烧香纳拜。吉日晨,置酒举餐,打发娶亲人起程。迎亲一般为3至5人,包括引亲的、媒人、背箱人等。带上喜酒喜馍、喜衣盖头,风衣披风和喜钱(有“开箱钱"、"伴女钱"、喜帖等)。按照择定的吉时赶到女方家。

女家的亲戚、亲房(本家),于婚礼前一天,到女方家共商大事。确定送亲的人选,一般以八人或十人,可多可少,必须是双数。一般讲究“用相”与“避相”。亲友及村里的未婚姑娘,于前一天带礼物或礼金到女方家“添箱”(恭贺)。

娶亲人到后,简单地吃喝一点,然后去到闺房先押了压箱钱,再把盖头盖在新娘头上,俗称“拦头”。这时背箱人先行返程。新娘穿戴完毕,怀揣红书(即"婚书"),在祖先牌位前焚香祭祖歼山,再向贵亲磕头行礼。有亲兄亲姊引导出门,和娶亲人一道起程。

新娘出门时,女家将一把红筷分散于娶亲的,人手一双,同时男家将"伴女钱"散给女家七姑八姨。这时女孩儿早哭成了泪人。据说女孩儿在离开娘家时,流的泪珠子越多越好,每一滴眼泪都是留给娘家的“金豆豆”。

虽说女大当嫁,是喜事,却不能响炮。旧时,若迎亲队伍途遇碾台、碌碡,大树、窖井崖头,十字路口则贴一书有"花红盖之大吉"的红纸条,称"路帖",或以红毡相遮,称"遮白虎"。

六、接新人

在等待娶亲队伍的时候,所有人会在路口,娶亲队伍快行至男方家附近时,早有专门负责观望的通知“总管”,"总管"吆喊众人在大门前候迎“尊客”(送亲的人),尊客会先安排进院。

这个时候,年轻人则对婚车相拥而上,有撒花的,喷泡沫彩带的,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新娘子下车要给随同的“押马娃娃”给“下马钱”,新娘子才能下车,在这需注意,在甘肃有些地方,一般新娘子都不能着地,需由新郎抱至新房。

尊客一进院子,便互相作揖打躬迎接入室;也有在大门前设一酒案,摆几个简单菜盘(称下马席)迎客的。然后由"总官"斟酒一一相敬,每人三盅,称"迎风盅",再迎到客房在祖先牌位前磕头上香举礼。

礼毕,邀入座中,"总官"指挥众执席者,先茶后饭,茶以漱口,饭一般为“四炝盘”。饭后由事先安排好的邻舍请去休息“喝汤”(吃面),到傍晚又请到另一家设席招待,名为“挪席”。

甘肃习俗里十分厚待尊客,宴席有"十三花"、“十二齐"十全"、"九魁"等,并以嫡亲贵友坐陪。席间新郎父辈、兄弟辈轮番敬酒,寒喧问好。

结婚当天,与尊客身份同样尊贵的贵宾就是姑舅(新郎母亲娘家人),接待场面及仪程基本与尊客相似。

席毕,左邻右舍各领一人安排晚上睡觉。次日,本家依然设席,依次“打发”尊客和姑舅,这时男方会送一双皮鞋给“介绍人”,以示谢意。

七、安床、闹洞房

晚上,开始安床,有男女喜相人(民间叫“戴头人”)为新郎新娘"换盅",即找红线尺许,两端各拴一铜钱,分置于两个盛满酒的盅内,新郎、新娘各端一盅,饮去一半,再互换饮尽,缘于"千里婚缘一线牵"之说。

然后由女性带头人开始为新郎,新娘铺床,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核桃枣儿口唱吉词:"一把核桃一把枣,养下娃娃满炕跑。"最后"扫炕",边扫边以言相嬉。期间当然少不了围观者嘻戏搞怪,要求小两口做一些难为情的游戏等,谓之“闹洞房”。

其实,闹新房早已开始,白天新媳妇接进门,就有妇女们去盘问试探新娘子是否乖巧伶俐,就有不安分的小伙们去挑逗调戏,要求新人为他们点烟敬酒,新房中整天都笑语喧哗、热闹非凡。

安床毕,闭了门窗,新房中点着一盏灯,这灯是要点到天亮的。这时就有同辈好事者,潜伏洞房外偷听小两口的私语,叫“听房”。

旧俗认为人不听则鬼听,故若无人听时就立一扫帚吓鬼。此俗从古至今,专为耍笑而已。

八、待亲房(宗亲)

次日打发了尊客,姑舅和宗亲一应人等由东家安排依次入席,有时要摆数十桌。席间,新郎之父(亦可由其他长辈代替)为众乡亲"斟酒"。

新郎新娘由一人领陪,逐一前去叩谢认亲,新娘嘴里甜甜地叫着各种该叫的称呼敬烟献酒,当然,被叫者少不了给新媳妇的红包。整个婚礼就在这热闹的气氛中结束了。

九、回门

回门是甘肃婚俗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婚礼后三到七天中,新郎要准备礼物,领着新媳妇回娘家,当日去当天回来,不能在娘家住宿。

过年的正月里再去时,可以多住几天,丈人家的远亲近戚都要走上一遭,叫“浪亲戚“。

相关推荐:

甘肃文化习俗知识大全带你走进敦煌文化听陇剧看甘肃花儿识甘肃文化

甘肃饮食文化特点有哪些独具特色的甘肃饮食文化介绍

甘肃方言有哪些特点甘肃方言特色介绍甘肃地方言概述

甘肃有哪些生活习俗禁忌甘肃风俗禁忌简述

【甘肃文化】甘肃传统文化甘肃历史文化甘肃风土人情

甘肃定西婚俗文化

婚姻形式:定西民间婚姻自古受传统的封建礼教影响甚深,普遍为包办买卖婚姻,男人允许纳妾,女人不得改嫁,昔日婚姻形式较多(现今已基本绝迹),主要有:

童养婚:即“童养媳”,或称“小引媳妇”,多为家贫无力抚养,便将未成年女儿许配给人,男人也多未成年。女方去男方家其地位低下,基本是“鸡叫头遍就起床,扫院担水整日忙”,只能等到成年正式完婚,其地位才会改变。

小女婿婚:男家宽裕而缺劳力,便托人将贫家十六、七岁左右女孩娶给尚小的儿子为妻,称之为小女婿亲。这种婚姻大多酿成悲剧。

指腹婚:多为两家相处友好,妻子同时怀孕,相约如生一男一女者,成人后此二人便结为夫妻。

表亲婚:为使血缘关系延续,姑表兄妹或姐弟由父母作主成婚。民间虽有此俗,但多被否定,因近亲结婚不利于后代。

换头婚:也称交换婚。因哗嫌敏男方两家贫困或一方当事人有某种生理缺陷,双方约定相互以女儿许配,被称为”换头亲“。此俗至今仍出现。

入赘婚:俗称“倒插门”、“入门亲”、“招女婿”,或称“招亲”。旧时上门女婿多被轻蔑,今女婿入赘多视为光荣,且受法律保护。传统上所生长子,一般随母姓,以“顶门立户”,其他子女随父姓,也有皆随母姓或父姓的。

转房婚:婚后男女一方亡故,亡者兄或弟,姐或妹再续其婚姻,叫转房亲。此俗人多不以为怪,乃至赞许。

冲喜婚:也叫慌婚。订婚后,男方父母或本人沉疴在身,便提前完婚,借以“冲喜”,待其健康。

招夫养夫:婚后丈夫患重病或致残、瘫痪,夫妇商定,让妻再招夫以维持生计。此俗现已绝迹。

望门婚:婚前未婚夫夭亡,按封建礼教,女子从一而终,于是抱着公鸡拜堂成亲,称为望门婚。此俗早就不受人赞许,今已绝迹。

冥婚:也叫“阴婚”。定婚后,婚前男女二人双亡,两家便议定合葬,作“阴间”夫妻。

嫁娶:旧时男婚女嫁均要遵循“六礼”规范。辛亥革命后,其礼仪虽有改新,然封建礼制仍被沿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乱枝立后,新的婚姻制度确立,但旧式礼仪的彻底革除还尚待时日。定西人民习惯例行的婚礼程序,因各地地域的不同,虽有差异,且基本上是一致的。

婚龄:旧时汉族婚龄一般偏小,男子15-20岁,女子15-18岁,富贵人家更尚早婚,十二三岁结婚并不罕见。《婚姻法》实施后,法定为男20周岁,女18周岁。1981年改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并提倡晚婚,早婚之俗被革除。旧时富贵之家纳妾有多至二、三人者,贫者终身“打光棍”者有之,现今全部绝迹。

问亲:即议婚,旧时,男女婚姻听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由亲友牵线,家长择门选女,选准之后,男方便请媒人备礼物去女方家问亲,进入相亲阶段。如果女方未曾谋面,男女相互见面,或由媒人带男方到女方家去见女的一面,叫“纳采”。女方同意,男方则请媒人向女方家索要女方生辰八字,叫“者败问名”。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在红纸上写成“庚贴”(有的地方从简,只口头表达),由阴阳先生按“五行八卦,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推算,谓之“合婚”,(也有叫“合肖”的)。如婚姻平顺合上了,由男方通知女方,这叫“纳吉”,如不合则原礼物退还作罢。然后,男方择定吉日,请媒人正式告知女方定婚时间,并准备婚礼。此期间,双方家里如出现意外事故,诸如碰破碟碗盆杯,牲畜病死或家人患病等,则认为不吉不顺,无缘成亲,由媒人通知对方取消定婚之事。

订婚:俗称“攀亲”、“喝酒”。定亲之日,男方父亲携儿子和媒人一起,带酒(2瓶,用红线绳相系)、聘金、衣料、首饰、四色礼品(糕点、糖果、茶叶)等彩礼(有的地方装入箱笼,或桃或担),到女方家去定亲,这叫“纳征”。女方家备酒席招待来客,并索要彩礼,俗称“要彩礼”,男女双方与媒人经共同商议,最后确定彩礼。然后男女双方在宴席上即向双方长辈及亲友敬酒,改换称呼,长辈及亲友则要向男女二人给“红包”,钱多少各按经济状况而定。之后吃饭喝酒,尽兴而散。男方离开时要把原带来酒的两个空酒瓶带回(内余酒少许),女方则往酒瓶中装米面少许,取“米面夫妻”之意,这叫“定亲”、定婚。至此婚姻关系正式确立。

定婚后,每逢年过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男方要备礼到女方家“送节”,以示婚姻生效,俗称“追节”。

结婚:俗称“迎亲”,也叫“引新媳妇”。男方请阴阳先生确定结婚良辰之后,便由媒人告知女家,这叫“请期”。结婚之日,男女双方家都置办喜宴招待亲朋,饭菜格局视主人经济状况实际而定。亲朋邻舍都去帮忙,俗称“代劳”。婚期将近,男家择吉日与媒人一道去女家送彩礼,俗称“归礼”、“送礼”,也叫“清大礼”。有的地方尚有一同由男家送裤子布料的,叫离娘裤。这种行聘之礼官富之家较繁缛,通常备有礼单,男家按定期携彩礼去女家,附带大馍馍10个,鲜肉两条及糖果等12品,称“盒子”,女方家于院内设方桌,摆香案礼品置于桌上,女家子侄辈上香叩拜,祭天地,叫“挂盒子”;礼毕,男家给上香者“喜眉钱”,并呈上礼单,开盒“亮礼”,请亲属宾客参观;接着女方向男家客人呈上加盖水饺碗食之,称“尝汤”,女家并设宴待客。此旧礼今绝迹。最后商定迎亲日期。

送女出嫁,称之“发落”,“打发”。婚前一日男家往女家“稳席”(也叫“提话”),进一步落实送亲人数及相关事宜。女家此日招待前来送贺礼的亲邻。亲邻送贺礼称“添箱”。旧时女家为新娘陪送板箱一对或四角柜一个。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则陪送大衣柜、写字台、音箱、电视、洗衣机、冰箱等,现代家具无定数。此日要确定送亲队伍人员,并选一位儿女全、属相相合的女眷作“伴娘”,即“女傧”。男方选儿女双全、属相不犯忌的男女各一人(再婚者不可)为“引迎亲贵人”,另选一男性少年为新娘牵驴,在媒人的陪同下,由新郎、新郎之叔伯及兄长各1人,背箱者1人,组成迎亲队伍,(去为奇数5或7人,取去单来双之意,)带上礼物,各地虽有差异,基本是酒两瓶、肉两条、糖果点心、大馍馍10个、“针工钱”(有的地方叫“答谢”、“离娘钱”、“彩门钱”)及零用钱(俗名“耍笑钱”)红包若干,便去女家迎亲。有的地方,娘家紧闭门户,向娶亲者索要红包利市,泼水藏物,取笑作乐。过去迎亲时,男女双方视道路情况,备轿或车或驴、马(忌用骡子),现在城镇多用小汽车,农村多用三轮车,由于经济状况的不同,差距越来越大,讲究排场者档次越高,车辆越多,攀比之风盛兴。

迎亲队伍到了女家,先上香拜祖,再将礼品陈放于桌案上,向女方长辈“看盅儿”敬酒,以“答谢”钱酬谢女方养女之恩。随即迎亲者就宴,宴毕准备起程。旧时,由女傧为新娘梳妆上头(即把新娘发辫梳妆成发髻),新娘身穿束衣,头顶盖头,胸前置“护心镜”,怀揣“幛连书”(庚贴)。此俗现已废止。女方选亲族之人将陪嫁之物装于箱内,俗称“装箱”、“摆嫁妆”,有夸嫁妆之意。

新娘离家时,传统上由家中兄长抱轿(马、驴)上,新娘要哭泣,称之“哭嫁”,(也有叫“赶煞”的)。表示不忍离开父母;新娘临出门时将一把红筷子抛在大门内(有的地方将两把红筷子两手分别抛于门内外),两家迎送亲人共登骄、车及骑马起行。花轿(马、驴)在路途中,凡经岔路口、庙宇、大石头和大建筑物时,旧时要在其上贴上一小条红纸或写有“一路平安”、“鬼邪避之”之类的“路贴”,以图吉利。现在多用车辆,此俗多不见。

轿至男方家门前,要朝当日喜神方位落轿,随即绕轿鞭炮齐鸣。新娘临下马(桥、车),有的地方要先接“宝瓶”,内装满面米,插双红筷,用红布包扎,婚后煮成稀粥,新夫妇共吃,意为“平平安安”;筷取“快生贵子”。此俗已废。送亲小孩索取红包,称为“压轿钱”。新娘下马后,由伴娘搀扶于地下铺的红毡(亦可用红布代之)上缓行。旧时请宾客行“迎红礼”,串红毡至院设香案前,香案上放置香蜡、满盛小麦的升(也叫斗),内插一个神牌,一杆枰,秤上挂镜子、尺子、剪刀及红布条等辟邪之物,红线两头各系铜钱放于两酒杯中,举行拜堂仪式,俗叫”拜天地“(现在于厅房举行),依次行拜天地、拜父母、新人对拜、吃“合心饭”,“饮交杯酒”,行合卺之礼(此俗现在多已从简)。然后新郎新娘串踩红毡,同抱麦斗(俗称“满斗”)入洞房,置麦斗于炕上之喜神方位,新娘将护心镜置斗中,面斗而坐,新郎用秤杆(或擀杖)挑下新娘的“盖头”。现已废止。此时男家设宴款待女家送亲之人(尊客),上烟敬洒。迎亲队伍常有唢呐吹奏喜庆乐曲,宴间鼓乐争鸣,甚是热闹。送亲者须于晌午前离开男家。有的地方男家要向送亲者用钱赎回嫁妆箱(柜)上钥匙。临行前,男家于大门前置拦门酒桌,上放酒与小花馍,用大杯斟酒,男家一一向送亲者猜拳敬酒,输者饮之,并让尊客各拿小花馍数个。送亲者出门前要到新房看新娘告别。整日凡来贺喜之人,席间新郎新娘逐一敬酒。年青人闹洞房,俗称“禳房”,“闹新房”,给新婚夫妇出难题进行戏嬉,推、拉、抱、摸,花样翻新,新娘尽力回避、应对,闹至夜深方散。然后,新房便要暖床,谓之“圆房”,主持人将核桃、枣子边扫床边往炕上撒去,意为“和(核)气“早生贵子”之意,并念叨“双双核桃双双枣,养的娃娃满院跑”。随后新婚夫妇就寝,新房里“长明灯”彻夜通明。有好事年青人伏于窗外偷听新婚夫妇动静,俗叫“听墙根”。有的于当日或次日新娘下厨做“试手面”(试刀面),以款待亲友。次日,新郎家须另备酒席招待婚期帮忙的亲朋邻里,有称“扯后席”,也叫“谢劳客”。

初婚:成婚次日晨,新婚夫妇早起,拜祭祖先,拜见父母及亲属长辈,这是新娘与家庭成员正式会见的场合。也有于次日,女家亲眷携食馔赴男家来贺,男家亦邀亲眷陪贺、认亲,确定辈份关系,俗称“看亲”。此俗现已少见。第三天,小两口备上礼物回娘家探望,回拜岳父母及其叔侄等,当日返回,俗称“回门”。这是婚后第一次归宁(回娘家),女家待婿之礼甚周。新婚夫妇接受招待后,及早返回。婚后十天新娘返娘家小住,俗名“转娘家”,多住八九天返回婆家,但也有住满十天的。有的地方在结婚一月后,新娘去转娘家,俗叫“站对月”,“转对月”,但一般都提前几日返回,以示对婆家长辈的尊敬。

上述婚俗,今多已有变通,农村虽在延续,但多弃传统之旧俗或简化、通融;城镇男女婚礼有新事新办,移风易俗,或集体结婚,或旅游结婚者巨额彩礼,高档家具,时髦嫁妆,隆重婚礼,上等宴席,千金小姐,所谓的新“六礼”之风近年盛兴,但并不受广泛欢迎。

新婚后的第一个正月初二日,由新婚夫妇到女方家拜年,称“磕头”或“拜年”,岳父母赏给“年钱”。有的地方第一个正月十五日婆媳相避,不许见面,称“避灯”,否则,迷信认为婆婆要失明。

改嫁:旧时男尊女卑,男丧妇,可再续;女亡夫,不改嫁,称“守节”。因而年轻女子失偶后终生守寡者比比皆是。尚有夫亡改嫁者,婆家往往索礼极苛,俗称“卖寡妇”。有的被夜半劫持而去,叫“抢寡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平等,今多不守此规,改嫁受法律保护,现今较为普遍,特别是老年人,男女互找意中人组成家庭,“夕阳红”已成时尚。

丧葬

汉族形式:养老送终,慎终追远,既是人子的天职,又是家庭的重大事务。丧事,亦称“白事”。定西丧葬一直沿袭木棺土葬,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家公职人员实行火葬。其习俗规格,丧葬仪式,一般视家庭景况和死者年龄身份而异。

旧时出生不满月的婴儿死亡,便捣入炕洞内烧之了事。2岁内婴儿死亡,由乡邻以柴草卷尸,盛烂背斗中置于僻野沟涧内点火燃烧而弃之。12岁以上者,死亡后不择吉地,只掩尸于偏僻地野外。12岁以上未婚者,可做简易木匣装尸埋于地头地垴或野外山冈地带。已婚男性和生育有孩子的女性属正常死亡者,都可在宅内正寝、内寝举行葬仪,并可埋入祖坟。其他非正常死亡如跳崖、投河、落井、服毒、上吊、难产、自杀、他杀、车祸等,只能在宅内偏室成殓以办丧事;死于宅外者,只在宅外房、窑中或搭篷举办丧事,且不得进入祖茔。虽正常死亡,但死于宅外者,亦不进入宅内正、(内)寝举办葬仪。所以,病危之人,都要极力赶回家中,力求正(内)寝。

老人逝世,定西(各地大同小异)的丧葬习俗和丧葬礼仪,因受传统文化、封建礼教和宫廷礼仪的影响,显得隆重而繁琐,肃穆而庄重,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丧葬文化。

定西的天气不会太冷:但今年冬天截止到现在不是很冷,过年肯定要冷了。定西最低也就-8度撑死了。

结婚的讲究和天津大不一样,首先,定西结婚是中午而天津是下午。一般需要给女方礼金(3万起)其他风俗基本一样。

以上就是关于甘肃定西人订婚的风俗的相关介绍,要等男方派人来接才能进屋,吃饭时两人一般分座两张桌子,男方派人陪宴。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