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孟兰节(孟兰节和中元节区别)

2024-03-25 13:50:06862
孟兰节?旧时,每年农历的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煮肉、蒸馍馍,被称为“麻姑节”。那么,孟兰节?一起来了解下吧。

孟兰节还是盂兰节

你说的孟兰节实际应是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实际是佛教的节日,"盂兰”为梵文,

盂兰盆节,节期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节日,也称盂兰盆会、中元节。需要注意,一定意义上,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七月半祭祖节归民间世俗。有些地方俗称该节日为鬼节、施孤、斋孤、地官节等。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慎终追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称为“七月十四”或“七月半”。在佛教,七月十五日称为“盂兰盆节”。“七月十五日”,也是“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七月半祭祖节归民间世俗),俗称“七月半”(华南地区为七月十四,有些地方为七月十三)。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死亡超过三年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这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道教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我们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运乎,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笑悄芹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平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佛教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碰毕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连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目连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僧众们“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目连尊者的母亲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盂兰盆节是啥意思

盂兰盆节是佛教重要的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是僧自恣日,又称佛欢喜日。十方僧众自恣,于此日将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供佛及清净自恣僧,则现在父母迅闷橡、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途之苦。

以此供僧功德,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乞愿罩汪便使现在父母亩旁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

日本孟兰节

盂兰盆节是哪一天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慎终追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孟兰盆节,据说最早出自印度的佛教徒,我国从梁代起仿照实行,后来更传至海外日本及东南亚等地。

日本的盂兰盆节时间,在城市一般为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农村则在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进行。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是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森派亩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

盂兰盆节有什么习俗活动

早在佛陀时代,印度就有兴办盂兰盆会的活动。《大盆净土经》记载,当年印度的频婆娑罗王、须达长者和茉莉夫人等,为求灭除七世父母的罪业,都曾经依照《盂兰盆经》造五百金盆供养佛和僧众。

而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于西晋时由竺法护法师译出后,因强调藉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的孝道精神相符,被历代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崇信佛法,有感于“目连救母”的故事,开始设坛供僧。《佛祖统纪》记载,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会供养众僧。这应该是记载中首次由官方举办的盂兰盆会。

隋唐之时社会安定繁荣,盂兰盆会也成为了一场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唐代,每逢七月十五日,皇室会向寺院敬献盂兰盆供,并由官府斥巨资操办盂兰盆会。是日,威严浩大的皇家仪仗队穿城而过,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争相献盆供养僧伽,整个都城张灯结彩,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宋代以后,除了在各寺院供佛斋僧,节日期间人们还会祭祀祖先、超度宗亲亡灵,并且上演以目连救母内容为主的各种杂剧。

现在,每逢盂兰盆节,汉传佛教寺院多用香、花、灯、水果、素食等供佛与僧,同时也通过水陆、普佛、焰口、诵经、礼忏、放生等方式,举办冥阳两利的盂兰盆会。

盂兰盆节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盂兰盆节起源于《盂兰盆经》中所载佛弟子目犍连报恩救母的典故,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便有了盂兰盆节。因为它的背后所散发出的是佛教浓厚的孝亲报恩思想,这天又被称为佛教的“报恩节”。

佛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曾说:

父母于子有羡岁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

佛教以孝为本,为佛弟子,孝亲报恩也最吉祥的事情之一。世之尽孝,无外乎强调养其身体,晨昏省定,敬听顺承。而佛门之孝则不止于此,不仅要对父母尽世间法的孝顺,还要使父母不堕三途,永出苦轮,更进一步地还须念及过去多生累劫的父母,通过供养三宝和如法修行以期救拔。如莲池大师云:

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连以之。

——《缁门崇行录》

因此,佛法不仅强调孝亲报恩,而且佛法中的孝是超出一般世间孝道的究竟圆满之孝,《盂兰盆经》和盂兰盆节正是这究竟圆满之孝的具体表现。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佛说盂兰盆经》此森

孟兰节和盂兰节的区别

你说的孟兰节实际应是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实际是佛教的节日,"盂兰”为梵文,

盂兰盆节,节期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节日,也称盂兰盆会、中元节。需要注意,一定意义上,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七月半祭祖节归民间世俗。有些地方俗称该节日为鬼节、施孤、斋孤、地官节等。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慎终追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称为“七月十四”或“七月半”。在佛教,七月十五日称为“盂兰盆节”。“七月十五日”,也是“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七月半祭祖节归民间世俗),俗称“七月半”(华南地区为七月十四,有些地方为七月十三)。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死亡超过三年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这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道教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我们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运乎,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笑悄芹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平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佛教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碰毕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连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目连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僧众们“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目连尊者的母亲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孟兰节又被称为什么节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兆皮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携猜陆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道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中元节劝人尽孝,对非信徒来说,很有意义,也可以把这个节日当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亲友的节日。

三大鬼节: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四/十五(根据各地风俗,有的地方认为七月十四是鬼节,有的地方则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十月初一三月三江淮辩顷、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以上就是关于孟兰节的相关介绍,民间纪念她,实际上是寄托了人民群众对受侮辱、受损害的弱女子的深挚同情。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