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哭嫁是什么意思(哭嫁的寓意)

2024-03-30 09:45:46747
哭嫁是什么意思?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那么,哭嫁是什么意思?一起来了解下吧。

哭嫁啥意思

这是土家族人纯念携的一种风俗,女孩子高枣从小就要学习的,在姑娘出嫁的那天,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就是聪做伏明伶俐的好媳妇。

哭嫁的由来和寓意

我们都知道,新娘出嫁明明都是喜事,哭嫁呢其实是一个地方的习俗,就是以前的封建社会留下来的,以前可能是真的哭了,而现在是因为与父母的不舍。

哭嫁呢,它是土家族的一个传统婚姻习俗。女儿们出嫁时候是不须要哭的,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月或者是一个月开始那会,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经揭开了哭嫁的序幕粗陆,到出嫁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到达高潮,哭声,锣鼓声,鞭炮声,场面极其震撼。

哭嫁的这种习俗主要来自那会的封建社会对于婚姻的一种禁锢,那会的男女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最开始哭嫁是表达对封建婚礼制度的不愿意。现在婚姻自由了,还存在哭嫁的习俗,主要原因是亲情的难以割舍,哭嫁的本质意义其实是改变了的。要知道父母对于女儿的感情是无与伦比的,辛辛苦苦把女儿养大成人,其中的辛酸,个中滋味可想而知。同样,女儿嫁人,要组成新的家庭,要离开故土、离开简凳迹父母,从此要独挡一面,负起新的家庭责任,那种茫然,那种对父母的依依不舍,也是可以理解的。哭嫁之时,父母和新娘都是声泪俱下,感人肺腑。

一人哭唱的意思主要哭父母的养育恩情,哭的是对双亲的念念不舍。“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两人哭唱为姐妹对唱哭,亲友陪新娘子哭。哭团圆又叫姊妹哭拦并,是土家族哭嫁的独特形式,由九位未婚的姑娘陪新娘一人哭,哭嫁内容多为哭姐妹情谊,兄嫂支贤,故土之情等等

哭嫁好不好

我想参加过婚礼的朋友都知道,很少有新娘在婚礼当天不掉眼泪的。尤其是迎亲环节,新娘从自己的娘家走出来,大哭到不能自已也是有的,新娘婚礼当天大哭吉利吗?可能很多人会好奇这个问题,新娘的眼泪是否会冲撞婚礼的喜气?情绪是我们难以控制的,那么就来揭晓一下情绪背后的秘密吧!

新娘婚礼当天大哭吉利吗: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新娘在婚礼当天哭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这是一种很好的象征。子啊婚嫁习俗中,这种哭泣有一种专门的叫法,叫做“哭嫁。”在我们国家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新娘会在婚礼举办之前的一个月,开始自己筹备一首哭嫁歌。而且,很多地方有着哭得裤清时间越久,情绪看着越悲惨,越能显现出来这个新娘是一位有才有德的贤能之辈。还有就是,我们常常将“掉眼泪”说成“掉金豆子”,意思就是新娘哭得越厉害,这代表着未来生活的财运更加兴旺。

另外,抛开这些传统的习俗不谈,情绪本就是一种心理感受的外在表现。新娘离开自己成长的家庭环境,难免会有忧伤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下流下的泪水并不是负面的,而是对过去的感怀,同时也是对未来的向往憧憬。当我们的新娘在婚礼当天大哭,大家就包容的宽慰一下吧!

新娘婚礼禁忌事项有哪些:

1、礼服

关于新娘礼服,最大的禁忌就是不能穿着有口袋的衣服,从娘家离开。新胡渗前娘在化好妆,整理好造型,等待新郎迎亲的这个过程里,身上所着的礼服必须是没有口袋的。如果我们准备的礼服有口袋,那么也尽量别在这个环节使用。因为,如果新娘的礼服有口袋,按照传统的说法,是会把新娘娘家的财富和运道带到新娘婆家的。

2、门槛

现在我们在城市里举办婚礼,遇见门槛的机会还不是很多,但是在老家举办婚礼的话,就要注意了。老家的建筑,一般都是修着有门槛的。我们新娘在经过这些门槛的时候,一定要用跨过去的方式,而不能踩在上面走过去。如果新娘的造型有些影响自己的视线,比如有盖头或者头纱之类的装饰,那么旁边的伴娘或者新郎要负责提醒好哦!按照传统说法,这些喊慎门槛代表着婚后生活的困难挫折,新娘跨过去就是避开了这些挫折,同理,踩上去不就是正中下怀了吗!

3、婚床

关于婚床的禁忌其实是有很多的,不过和新娘婚礼当天有关的最重要的就是一点,就是不能随便躺在床上。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生活中长时间躺在床上是什么情况,就是生病的时候啊!如果新娘在婚礼当天,随便在婚床上就躺下了,就预示着后面一年里可能会生病,会在床上躺很久哦。虽然说,我们现在都知道这只是封建迷信的说法,但是大家不妨尝试遵循以下,也算是一个圆满完整的中式婚礼了!

哭嫁是怎么来的

“哭嫁”为中国盛行的一种婚礼仪式。将为人妻的新娘,对着亲人悲歌恸哭,直到挥泪上轿。此俗产生甚古,起源于掠夺婚,并历经种种婚姻形式。人类史上曾有这样的记录:考古家发现十万年前,欧洲有一个种族,学界称其为尼德特人。遗留的骨骼化石表明,该人种身材高大,体魄强健,在原始人群中颇有先天的优势,可是,后来他们神秘地消失了。科学家们百惑不解,他们到哪里去了?他们的后裔是现在欧洲民族中的哪部分?可就是找不到,现代欧洲民族哪一个似乎都与他们没关系。经过考古和人类学家、民俗学家的共同努力,谜终于找到了,他们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既不是天灾,也不是病魔,而是两性生活无规则的恶果。无约束的杂婚,为争夺异性,氏族内部成员相互拼斗残杀。成批年轻力壮的男女惨死在性的争斗中。最后,终于一蹶不振,日趋衰落,直至消亡。人类不摆脱这种兽性的杂乱群婚,是无法再发展的。中国大地上的先民较早意识到两性生活无约束的危害,同样也逐步觉察直系血亲联姻带来的人种退化。因此,不得不对兽性式的两性关系实行一定的禁忌、限制。这些禁忌、限制,获得了公认,遂成了种种的婚姻习俗。首先产生的是对群婚本身的一定约束,禁止同支系的男女过性生活,要求远系姐妹们与另一远系的兄弟们共婚,这是亚血族群婚。这个时候,蘧氏之民,虽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但从血缘上,把父母隔得远了,有利于子女种族的健康发展和人性对兽性的挣脱。至黄帝时代,普遍实行族外婚姻,这从远古传说的帝王的姓氏中可见一斑。远古帝王,大概是从母得姓。如神农、黄帝,皆为少典的后裔。而神农姓姜,黄帝姓姬,都因母姓不同的缘故。为了得到外族女子为妻,光靠和平地交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先祖,也不得不以武力的强暴,到他族掠取足够的女子为妻,掠夺婚习俗出现了。古文献《易经》中有三首爻辞,大约是上古的民歌,对此作了真实的描绘:“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现汉字之“婚”,本身凝聚了远古先祖两性生活的一种遗俗。婚字为“昏”。抢婚虽随时可行,终不若黄昏或夜间之为便。骑着马,挟着弓,乘人休憩不备,以暴力求婚媾,女子岂有不哭之理。这种因被掳的惊恐、痛苦而发出的呼救之声,便是现在一般哭嫁习俗的原始形式。以后新娘或忧或喜、或假或真的哭泣皆歼羡为此呼喊的延续。“哭嫁”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竖改燃原始社会初始,行群婚,知母不知父,孩子跟随母亲生活,属母方族团,血统按母系汁算。后来逐渐向个体婚制过渡,产生了父亲的观念,但在母系制度下,男子到妻方生活,处于服从命令听使唤的地位,所生子女仍属母亲的族团。原始社会后期,男子在生产劳动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提高,男子外居不利本集团的发展,于是男子留在本族,让女子出嫁,社会即由女性中心进化为男性中心,女子失却了原有的至上地位而沦为男子的附庸及所有物。正如恩格斯所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女性自然不会甘愿为男性所制辖。不屈的意识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积淀于女性的心底。于是便有了女子出嫁时候的哭。由此可见,萌芽期的哭嫁的泪水至少溶合了两方面的内在动因:一是对男权思想的愤愤不平,二是追恋母系氏旅社会。如果说在知母不知父的年代,男性不可能有自身权力的要求,性别的差异并没有被强烈的意识到,两性间无矛盾可言的话,那么,哭嫁便显示了性别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社会性别差别的冲突,也就是女性自我意识与男尊女卑观念撞击。此时的婚姻无任何性爱可言,纯粹是为了传宗接代,女性成为男性泄欲及生育之工具。然而,他们余虚的性别优越感并未因此而泯灭,性别的支配欲同男性一样强烈,历史的荣耀返映在她们身上的光泽还末消尽。这种愿望与现实的鲜明反差,使得她的泪水散发出的是十足的楚苦和悲酸,而不是其他的味道。哭嫁始于掠夺婚,不仅未随掠夺婚之消亡而灭迹,反而经历奴隶社会进入封建杜会,愈来愈盛,其内涵更为丰富,演变为一种婚俗。哭嫁到了成熟期,且哭且歌,种类繁多。奴隶社会,男女两性间的权力平衡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且于观念上都被彻底打破,女性原先那种留恋母系社会之心态不复存在,唯有默默承受名目繁复的来自男性的压迫。于是,哭嫁习俗得以传承的本质因素羼入了新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掠夺婚虽不复存,迎娶新娘之手段不再诉诸武力,但随之相继而至的买卖婚、服役婚、交换婚、聘娶婚以及其他特殊的嫁娶形式,皆剥夺了妇女自由选择配偶之权力,为哭嫁习俗的滋长营造了“优越”的社会环境,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买卖包办婚姻或变相买卖婚仍时常死灰复燃。在“哭嫁歌”中,嫁和卖往往为同义语,姑娘成为商品,在媒人的穿针引线中四处兜售。“人家放女选儿郎,你们放心选家当,拿到女儿做买卖,不管女儿#下场。”(四川“哭嫁歌”)嫁女只为赚钱,性爱荡然无存,乃是对人性的最为严酷的摧残。“女”和“嫁”被强行扯合在一起的“嫁”,女子岂能不哭。婚姻与性爱分离却同家法族规结合,成为妇女性爱生活的桎梏。哭,乃性爱欲望的挚热与婚姻现实的冰冷互相触及的必然暴发:既是对婚姻悲剧的绝望和无奈,又是对封建家长制压抑性爱的反抗。性爱与婚姻的矛盾为封建时代激发哭嫁习俗传承的最基本的内在动因。性爱根植于人性,“人为情死,鸟为食亡”,贵州流行民歌有:“妹的门前—棵梨,一刀切断两头齐,宁愿和哥刀下死,不愿和哥两分梨(与‘离’谐音)。”求之若渴的性爱,与婚姻冲突,得不到满足,青春则黯然失色;踏上婚途,无异向火坑迈进,则哭所必然,这等哭声,最为令人撕心裂肺。其嫁而悲,悲而哭,而其宣泄之情并非失去性爱的哀怜、绝望,恰是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怨恨、憎恶。其讨伐对象主要不在父母,而指媒人。父母毕竟于自身有养育之深恩,加之于封建家长制的熏染,迁怒父母,难免遭众人奚落。媒人是婚姻的撮合者,在新娘眼里,为罪魁祸首。她们将自己的一腔怨恨倾喷于媒人身上:“拿错儿字配错人,绝子绝孙做媒人,做仔格头啥媒人……良勿良仔莠勿莠,是侬格头媒人做勒大勿好,我勿怪东来勿怪西,只怪是侬大媒相。”骂得如此尖刻,痛快淋漓,矛头实对封建包办婚姻,媒人不过是旧婚姻制的替罪羊。这种充溢控诉意味的哭嫁,将个人的不幸和封建婚姻制度联系起来,这就使得哭嫁具有历史的现实的意义;被剥夺了性爱的新娘们,以自身的境遇,伴随振聋发聩的哭诉,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尽管仍旧以婚嫁告终,性爱被泪水淹没,冲突变为屈服,但自有婚姻嫁娶以来,妇女便以哭嫁这一合理的方式,在—片喜庆声中,为女性的婚姻自由唱着执着追求的歌。女子嫁到夫家,女子又要承受另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即生离死别之情。要离开父母,离别从小青梅竹马的兄弟姊妹,眷恋难舍,悲由此生。哭性爱的夭折,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因为男女受授不亲的道德观念腐蚀着人们的头脑,谈情说爱,自寻婆家被视为羞耻、越轨之举。“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此明显地透露出处于封建礼教氛围中的女性对待性爱的尴尬心态。她们更多的是将性爱的渴望及不幸溶入泪水里,积沉于心底,而不能痛痛快快地尽情泄发。然而,倾叙亲人之恋情则为天经地义,符合封建伦理的忠孝观念。于是在“哭嫁歌”中,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为姊妹对哭或母女对哭。其情深意切,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毛南族女子出嫁,启程时唱《出门下阶歌》:生来是女要出嫁,离爹离娘好心疼。躲在娘肚九月整,一世难忘养育恩。思来想去泪淋淋,服侍父母不到头。侗族母亲在女儿出门上路时唱道:女儿服侍别人去,丢下娘亲怎忍离。娘我病了谁递水,雁边屋头叫苦凄。女是娘身上一块肉,一旦分离,娘自然难过;女在娘的爱护下长大,“再好的婆抵不过丑(坏)的娘”。此情此景,在婚礼的特定环境中,当是最易宣泄,最需抒发的。感激、牵挂、歉意和忧虑等等复杂的情愫萦绕于母女心胸,不吐不快。出嫁,本会带来母爱与性爱之冲突。哭而嫁,是母爱的退化,性爱之勃兴,是性爱对母爱之超越、升华。此为生理成熟之必然,情窦萌动,喜由是盛。然而,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婚姻,却使出嫁的意义产生质变,带给新娘的是双重失落:性爱没有实现,母爱也一去不再复返。嫁而哭,乃性爱和母爱双双成熟后被强行骤然扼杀的绝望呐喊。性爱和母爱这两个永恒的主题,随着哭嫁的终止而从女性的生活中渐渐地消失了。而“三从四德”、“嫁狗随狗,嫁鸡随鸡”的从夫依夫靠夫的思想,竟然成为女性开始新生活的主要精神支柱。可见,在人类所有表情行为中,哭嫁的悲剧意识应是最最丰富和浓烈的。全国解放后,颁布了《婚姻法》,妇女赢得了政治上的解放,经济上的独立和婚姻上的自由,封建礼教的枷锁被彻底粉碎。哭嫁之功能已发生了根本转换:封建时代的是为失去性爱而哭,而现在则为获得性爱又唯恐失之而泣。此为心理平衡之需要。哭嫁,古来如此,岁月流逝,原先激发哭嫁习俗生成和传布的原因不复存在;即使亲人之爱,由于社会环境的优化和婚姻观念的换新,“嫁出的女,泼出的水”已不是现实,生离之情自然淡漠,母女凄戚抱头痛哭实在没有必要。然而,哭嫁作为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仪式却延续下来了。新娘在实施这一习俗时,不再为内心世界之展露和情感之宣泄。嫁而哭,哭而嫁,家家如此,代代相传,若破例,破涕为笑,反显异常,于心不安,担心喜乐不能持久。因此,哭嫁含祥瑞意味,有维持心理安定之功效。此大概与民众的惰性心理有关,守旧最为易事,不会出差错。围观者既不会对其究根问底,也不会为之感染动情,而只视哭嫁为婚礼中的一个“节目”,对新娘哭态之逼真程度加以评论。因此,现今哭嫁习俗的流传有其盲目性和强烈的“惯性”,呈现出另一种对抗:性爱与礼仪的冲撞。由性爱的觉醒,继而对被封建婚姻制度摧残而盛行起来的哭嫁习俗,并未因性爱的解放而灭迹,却导向性爱的对立面,客观上起了“抑喜”的作用,致使新娘在性爱即将实现的最幸福美妙的时刻,积情于心,不得喜形于色和抒发。正是这一内在的缘故,哭嫁习俗进入了没落期。在广大的汉族地区,哭嫁为婚礼中可有可无的点缀。

哭嫁是真哭吗

在农村里婚礼是既欢喜热闹又严肃的事情,有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在里面,其中就“哭嫁”的说法。流传非常广泛,各地有有这种习俗的存在。这是一个很特别的风俗,女儿出嫁本来是喜事,为啥要哭呢?俗话说“新娘上轿,假哭真笑”,很形象的就把“哭嫁”给描绘了出来。

听老人们讲,“哭嫁是”为了蒙骗妖魔鬼怪。据说,人间的喜事,容易遭鬼怪嫉妒,这时候会加害新娘。为了保护家庭平安,转喜为悲,哭的惊天动地,用这样的“障眼法”,让鬼怪畏惧不敢靠近。不过农村的鬼怪传说,大部分都是为了约束人而创立的,事实上“哭嫁”的来头很有讲究。

比较原始的时候氏族外婚时是通过战争“抢婚”的手段,在《周易·爻辞》,“乘马斑如,泣血涟如”,一队好像贼寇马队来抢不从的女子,被抢的女子只能拼命呼救,哭得血泪涟涟。抢婚是一种野蛮,强制性的婚姻形式,而女子作为弱势的一方,自然只能用哭来发泄,到了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习俗。

在《礼记·曾子向》也有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结婚的是女家三晚不灭灯,男家三天不奏乐,都要沉浸在悲痛之中。这个时候“哭嫁”,就已经很普遍了,这种习俗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在农村里“哭嫁”也有着许多的讲究,不管真哭还是假哭,总之一定要哭,并且哭的越厉害越好。早先的时候,“哭嫁”从结婚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就要开始了,不过这都是断断续续的进行。这个时候,亲朋好友乡里乡亲的都会送礼来看望,谁来了就哭谁,当做道谢的礼节,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娘家的不舍。

到了即将出嫁的时候,这时候“哭嫁”也就到达了高潮,这时候不能随便哭,有特定的内容在里面叫做“唱哭”,甚至演变成了专门的“哭嫁歌”。“哭嫁”总结起来可以说成,“五哭两骂”。一是“哭自己”,二是“哭爹娘”,三是“哭兄弟”,四是“哭嫂嫂”,五是“哭姊妹”。在哭的过程中还有两骂,骂男家和骂媒人。哭嫁的时候自然不能让新娘一个人哭,这时候也有配哭,大部分都是本家人的女性。

在过去农村里宽如大有这样的的说法“不哭不发,越哭越发”。接新娘的时候,特别是上轿前,“哭嫁”的最为厉害。如果这个时候新慎竖娘子不哭,是不能轻易发轿子,并且也会被人们耻笑忘本,只想找男人。在老家里还有这样习俗,给“眼泪钱”,上轿前哭到谁,谁就要掏钱给娘,表示一种关怀。

除了汉族以外,许多少数民族和地区也有“哭嫁”的讲究。如土家,仡佬族,客家人,粤西人等对于“哭嫁”形式非常重视,几乎和过去一模一样。并且有这样的说“闺女不哭,娘家无福”,已经把“橡弯哭嫁”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现在来说,婚假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哭嫁歌”也很少有人会唱了。“哭嫁”的习俗也在慢慢消失或者简化,只有新娘子在上轿前会哭一哭,但这并非强制性,完全是情感的表露。

以上就是关于哭嫁是什么意思的相关介绍,内容上有对旧制度的抨击,有对媒人的揶揄,有对旧情的抒发,有对山川的怀念,有对妇女的赞颂,有对未来的憧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哭嫁的内容也在不断翻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