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喜宴影评(喜宴影评视听语言分析)

2024-04-11 07:02:40826
喜宴影评?但是这么一部电影,却看得我从里到外的透心凉。那么,喜宴影评?一起来了解下吧。

喜宴影评专业影评

最温暖的电影——《龙猫》

《龙猫》是由宫崎骏执导,日高法子、坂本千夏、糸井重里配音的动画电影,于1988年4月16日在日本上映。该片讲述了草壁达郎的妻子草壁靖子生病住院后,他带着草壁五月与四岁的妹妹梅回到乡间居住的故事。

为了方便妻子草壁靖子养病,草壁达郎决定带着两个女儿草壁五月和草壁梅搬到草壁靖子所在疗养院附近的乡下,父女三人入住了一间年久失修的粗灶老房子。小姐妹俩很快发现看似平凡无奇的乡下有很多神奇的事物,无人居住的房屋里能聚能散还能飞的“煤灰”、森林里的小精灵、森林的主人龙猫和笑口常开的猫正尺巴士。

一天,妹妹草壁梅和姐姐草壁五月吵了架之后,便独自出走去找自己生病住院的妈妈,途中却迷了路。姐姐在四处寻找无果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于龙猫。善良而温和的龙猫唤来猫巴士,载着姐姐找到了迷路的妹妹,乘着龙猫电车,妹妹把亲手摘的玉米送给了妈妈,希望她早日康复

“澄清的小河、森林、田地,住在其中的人、鸟、兽、昆虫,夏天的闷热、大雨、突然挂起的劲风、恐怖的黑夜……这些东西全都显出自然的美态。我觉得保护这些可以让生物蓬勃地生长的自然环境很重要。”“这个故事中场出现的古怪生物龙猫,在很久以前便悠然地住在森林的深处,从未在人前露面。这些年来,大自然看来受到很大的破坏,不过身边的花草树木、小河都仍是相互存在着。花、小石、昆虫等,其中有些外形不大美观的,不过也可以尝试用手触摸并细心观察。”

这部影片注重刻画家庭、亲情和社会的温暖。一家人在新居共同打扫房间、泡澡盆的场景,以及姐妹俩两次看望妈妈、到车站接爸爸,再包括邻居对姐妹俩的照顾和关心,构建了一个极为理岩清扮想化的世界。宫崎骏在他所有的影片中都不遗余力的宣传着环保,这是大师最为人所称道的悲悯之处。树的意象随处可见,而本部影片中龙猫一家居住的那棵参天大树,虽着墨不多,然而安详宁静,仿佛是这个小村子的守护神一般。这部电影不像其他多部影片那样以触目惊心的自然破坏的结果震撼人心,而直接给观者最理想的家园,让人憧憬、使人向往。

喜宴影评视听语言分析

曾经在网路上甚是流行的对话,也反映在了这部李安导演的《喜宴》中。影片被划分为同性电影,然而实则上却与其他大部分华语同性恋电影不同,这一部有happyending,其并不著重於同性关系和身份认同的探讨,也没有什麼大尺度的情爱画面。最大的尺度也就是在男主角高伟同与男友Simon以为家里没人的时候,从一楼开始两人热吻到楼梯间裸露半身,之後就在二楼发现父亲仍在家而重整衣物,没能看到美好的肉体这可能让一大帮腐女、腐男们在观影后颇感失望。

在岁滑影片的开头出现的不同于传统“双喜”字的“三喜”字,就已经预示这将是三个人的喜宴。在影片中,男主角高伟同,他的父亲、母亲、房客兼形婚对象顾威威和男友Simon,每一个人物都被束缚著,却又给爱著的人有意无意地定制了爱的枷锁,而他们对待这种禁锢的态度和反应也是不同的。

最直接和凸显的冲突就是以男主角高伟同为代表的受到现代西方思想影肆者响的中华年轻一代与高爸爸、高妈妈等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坚守者的抗争,尤其体现在传宗接代上。

父亲与母亲基本上是统一战线的,母亲就像父亲的代言人。影片开头还未有画面时,母亲的声音先拉家常似的道出。通过母亲的讲述,间接瞭解到父亲是一个退休了的军官师长以及他失去大权之後的状态——落寞和敏感。非本人对自己的描述,往往能使人物形象更客观地呈现出来,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和缺少互相瞭解的陌生感,当然军官身份也使人感受到权威感和失权前後的落差心境。而当第一个画面显现时,高伟同正在边听母亲的录音带边健身。在後续片段中都可以多次观察到每次听录音带时都是在他健身的时候。运动可以释放安多芬,让人感觉愉快。导演安排这一情景,表现出男主角正承受著父母亲逼婚带来的巨大压力,亟需要释放。

事实上,异性恋间也会存在因为门不当户不对而遭到家族反对的情况,这也是一种表现与传统对抗的方式,但是导演李安却选择边缘的同性恋作为题材,将这种矛盾对立最大化,拉到极端。在中国传统社会,如果子女是同性恋,对父母来说简直就是极大的耻辱,最根本的还是起源於无法将香火延续下去的固执观念中。当然,我也不知道为什麼中国人这麼热衷於繁衍生息,这也许就是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洗脑和束缚的枷锁吧。就如父亲于河岸边与Simon的对话中,回答“为何不能让伟同、妈妈还有威威知道父亲已经知道他们之间的同性关系”时说的“Forthefamily.如果我不让他们骗我,我怎麼能抱得了孙子呢?”而在Simon的一句“Idon’tunderstand.”之後,父亲的一句“Idon’tunderstand!”与两人沉默的背影随著镜头的拉远,陷入了沉思。

这种执念已经深植于传统华人心中,况且人到了成年,三观都已基本定型,更何况是退休了的父亲,一直以来的权威性和父权至上的观念让他活出了人生的活力与动力,突然之间不断地被挑战和质疑,这种转变是非常残忍和残酷的。然而父亲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不得不“watch,hear,learn”:传统的价值观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我被面子绑架了吗?我瞭解我的孩子吗?最终父亲在登机安检时举起双手的姿势,也表达了父亲的态度。李安导演在《男生女相》里指出的“他那个样子像投降也很像妥协,也很像自由了”。在我看来,或许没有很彻底,但更多还是表达父亲内心解放了。

除了上述之外,导演在剧中也采用了特别明显的反讽手法:父亲刚刚来到美国住进Simon家时,与儿裂雀薯子的对话非常讽刺,自己是为了逃避包办婚姻而逃家从军,然而因为爷爷的一句“要在海外生根立足,延续高家香火”,又将这种包袱丢给了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感情,因为受到他人的干涉而不能和真正爱的人在一起都是令人感到痛苦的,这种感情是互通的,不应被束缚。

而在处理高妈妈的态度时,导演却进行了不同的、压抑的表达。高妈妈在得知真相以後,拿著儿子的儿时照相簿,说著带大他的不容易,想以母爱来绑架顾威威把孩子生下来。妈妈也是在父权思想灌输下,已经习惯了麻木。然而妈妈所做的一切以丈夫、孩子为中心,都让她想像威威一样“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前途”却不得,转而又为孩子们设下枷锁,希望能按照满足父亲的愿望发展。妈妈知道伟同和威威去打胎时近乎癫狂的状态让人心酸。导演用长镜头记录妈妈从二楼窗户里看到二人开车离开後,而无助地跌坐在地上,眼神呆滞地看著前面,来表现她已经陷入这个角色很深很深。离别时,所有人都能释怀地祝福和拥抱,唯有妈妈是没有得到释放的。从以下的表现中都能体会到:在大家翻看喜宴照片中看到伟同与Simon合影时,母亲即刻合上相册说要出发了,以及最後机场的道别都特别尴尬,始终没有对Simon说出一句话,连最後的告别之拥都没能做到,最终由父亲打破这一僵局,给了Simon一个拥抱。

犹记得一个长镜头场景,高伟同上楼去叫爸爸吃饭,然而却看到异常平静地躺在籐椅上的爸爸。那一刻仿佛镜头都冻结了,镜头一转,给满额皱纹的父亲特写,高伟同不禁心头一惊,用手一点一点地靠近去感受父亲是否还有呼吸。这一刻真的让人动容,让人心疼为子女忙活了大半辈子的父亲。而下一场景就是伟同决定马上结婚,完成父亲的心愿,我想在上一场景中的父亲形象必定在他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这让我想起我曾经看到累得在沙发上睡著的父亲,那一刻我觉得他真的苍老了,再也不能像过去那麼有力和强大地保护著我。我还记得我任性地和我爸爸说自己想当一个不婚主义者时父亲脸上阴沉的表情和沉默不语的姿态。在那一刹,我只想要让他高兴,不要违背他,抛弃不婚的念头,可能这辈子他最在意和最能让他高兴和有动力的事情也莫过於子女传宗接代了。这也许就是我们文化中的“孝顺”荼毒吧。

高伟同在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就是一个矛盾体,不想辜负父母,违背东方思想的“孝顺”,又想要像西方人一样自由地做喜欢的自己。不断地内心纠结和迟迟不做出的决定,让事情发展越发恶劣,也让身边的人被束缚地更紧,更喘不过气来。越是想要讨好每个人,越是事与愿违。而他对顾威威在性行为上的主动,也没有直接拒绝,这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李安导演安排了顾威威这一角色,表达除父爱母爱之外的另一种爱,可以是异性恋间的爱情也可以是朋友间的友爱,而这种爱也可能成为枷锁。威威对高伟同的一再“引诱”,从一开始伟同来收房租时,在出租房内的各种靠近与各种肢体接触,到结婚当天的各种神情凝视,再到闹洞房後的霸王硬上弓。在这些场景中从特写的镜头中,不难看出她是喜欢高伟同的,是爱他的。同意形婚也许是为了绿卡,但是眼睛里的神情是骗不了人的。她也曾试过用各种方法想要改变高伟同,企图掰直他,甚至以为能用肉体性爱和孩子来拴住他,但都失败了,最後选择了释怀,成全了高伟同,这才是真正的爱。

除此之外,如上述场景中高妈妈为了留住顾威威肚子里的孩子,而欲激发她的同情心和对传统女性使命的认同感,然而威威的眼神里透露出坚定,她的态度就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理解同情妈妈,但是依然有自己的想法,不肯妥协。但是第二天在去打胎的途中,决定把孩子留下来。而这是她自己的决定,经过深思熟虑,虽然和父母亲想要的结果一样,但是这是不同的过程和因果关系,这也是她对枷锁的自主反应。

Simon在剧中的作用绝不可忽视,导演一次接一次将其设定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人物,简直就是“神助攻”。Simon在一开始出主意,让高伟同和威威假扮情侣,导致高的父母要来美国,之後看到因草率结婚而不高兴的高爸高妈,而主动提出要请客吃饭,谁知在聚餐中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老陈(高爸爸以前的部下,正是该中餐厅的老板)。老陈提出的办喜宴逐渐地展开了後续情节,将故事推向了高潮。李安导演在调度人物中,非常自然地衔接了一个个场景,真的是碰巧的事都发生在了一块儿,然而却没有给人很匪夷所思的、剧情无逻辑性的感受。也正是Simon出於爱想要帮助伟同解决心头石,却不经意间将自己也陷入这一套又一套的捆绑中,最终因假扮夫妻的事情发展失控,而准备离开。也许真的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而每一次他的建议也都构成了一个枷锁,使各方的矛盾更激化,最终爆发。

在整部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喜宴上敬酒和喜宴後闹洞房的场景。虽是1993年的电影,但是这种习俗从古至今并仍在延续。导演将细节处理地用心之至,让参加过多次婚礼的我也觉得身临其境,仿佛就在曾经的某场喜宴上。

在酒席上各位“亲朋好友”更是将中国传统的酒桌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是使出十八般武艺,绞尽脑汁,只为让新郎官——高伟同多喝点酒。为捉弄新郎新娘而提出叼鸭头,起哄让新郎亲新娘,洗手间内宾客醉酒呕吐,以及沙发上东倒西歪的醉酒客等镜头描写,都是采用长镜头拍摄,异常真实、生活化。而作为观影者的我,在一次接一次的嬉闹和逼迫这对新人的画面中,内心产生对这种习俗中存在的诸多陋习感到反感,希望能快点结束这场折磨。正如导演在剧中客串的一角色口中说出的“你正见识到5000年性压抑的结果。”身为局外人,我们可能更清醒,现实生活中,原本应是真正爱彼此的人幸福的时刻,现在却变成了撑面子撑场面,让一帮人以“爱”的名义来戏耍的情境,然而新人很生气却还要保持微笑。在闹洞房时,导演特意在中间切换到Simon驾车送爸妈回家的场景,两个场景一对比,一吵一静,形成强烈反差,使人只想享受片刻的安宁,愈发对陋习感到厌恶,而闹洞房的人们却深陷这样的枷锁中自得其乐。在喧嚣嘈杂的婚房中,背景配乐却播放著《无言的结局》。新婚之夜搭配如此伤感的歌,也恰恰反映了新人的无语和无奈。

李安导演的这部《喜宴》是在1993年台湾新浪潮电影的馀波中制作的。影片内容非常写实,贴近人民生活,采用非职业演员来出演带来一种自然、亲切感,就像身边的某个朋友的故事。除了同性元素以及对传统父权的对抗以外,本剧更表达了:如果真心爱对方,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爱,要像marketing调研一样,倾听对方,瞭解对方,否则爱会变成枷锁,就如手中的流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而对於打著爱之名来绑架你的人,切勿做好好先生,只会越陷越深。

喜宴影评视听语言色彩

《喜宴》,一个热热闹闹的名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中间还伴随着一套似乎很和谐很管用的中国式的处世哲学。但是这么一部电影,却看得我从里到外的透心凉。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组简单、直接而又不可调和的矛盾:儿子是留美白领,父母是传统老人;儿子是gay,父母盼着抱孙子。同性恋,无论在传宗接代的意义上还是这种感情模式本身,都不可能见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威力强大的家庭伦理,深入无意识的文化-心理因素,以及对父母那份浓浓的亲情,都成为了儿子的羁绊,他不能摆脱责任,更不能斩断亲情。按照老外的处理方式,这或许可以作为黑格尔式的悲剧——个人自由与亲情责任的冲突,最后至少牺牲掉一方,冲突和解,对立统一,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合题,至于倒霉的那个,也就是悲剧之所以为悲剧的意蕴所在。但是中国的方式不喜欢搞的这么惨烈,大家各退一步,海阔天空:父母包容儿子的性取向,儿子媳妇离婚但留下孩汪芹子确保血脉流传。

然而,这真的高明么?

先从“喜宴”说起。

这是一场典型的中国式的宴会,充满了中国特色的喜庆气氛和娱乐手段,也许今天的婚宴未必都是如此,但我并不认为导演有所夸张,更毫不怀疑类似、甚至更过分的场面今天依然在上演。只是,当导演像一个形式主义者般“让石头成为石头”,当他使这熟悉的生活与我们拉开距离、而又完整地呈现出来,我们才会发现:这是一场何等糟糕的宴会,疯狂,混乱,龌龊,荒诞……连导演李安也忍不住安排一个桥段亲自发表议论:

一外国客人不解地说:“我原以为中国人都是内向的数学天才。”

一中国客人(李安客串)说:“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sexual-repression)的结果。”

一语中的。

性,在中国一直处于尴尬的分裂的两个极端。一方面它作为实际行为被视为肮脏的、丑恶的,因而是避讳的,难以启齿的;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却是无比的光明正大冠冕堂皇,以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至于我们理直气壮地三千佳丽妻妾成群。而横亘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正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儒家伦理。

本文无意深究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多论证,血缘亲情对于中国文化确实有着奠基性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从这个起点出发如何分裂出两种对待“性”的极端态度。血缘的根本意义绝对不在于兄弟姐妹团结友爱,而在血脉延续、家族繁衍,还是性的作用和意义所在。但仅止步于生物性层面,作为一套伦理体系的地基格调不高说服力也不够,于是由血缘而自然生发的亲情成了更为重要的理论支柱。在这种温情脉脉的情感基础上,又建立起礼法、政治……如此这般。在礼仪的楼阁之上,承担着传宗接代的伟大使命,鄙俗原始的“性”才被理解为一项光辉的事业——作为手段,经由它目的的高尚而获得自身的合法性。又为了与这种高尚相统一,具体的行为、过程的意义则被遮蔽,性成为了一个虚无的概念,一个抽象的空壳。然而,无论怎样拔高、抽象一种形式上的意义,性本身是不能被省略的。天子种地仪式可以自欺欺人地祈求丰收,但谁也不能不做爱就生出孩子。背谬就出现了:性作为繁衍种族的必要手段,是文化的一块基石,但是性活动本身却又与这一文化中的道德准则相冲突。(我们的文化源伍多么有趣!)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分裂:作为工具的性在礼教的粉饰和抽象中被抬高,而房中之术、床帏秘事则要压抑和避讳;性活动本身成了对目的有害的副作用,两个人的愉悦成了为一个没来的人而辛苦。更可怕的是,当这套伦理不能再靠一困裂毕个假设的情感来维系,就意味着从本我到超我的阶梯全部被抽空,礼教成为一个僵化的空中楼阁,从自然情感出发的体系反而与自然情感对立。这时,如果你再想追溯仁义礼智的根基,或许竟然直接跌落到本我的世界——没有温情和人性,完全是赤裸裸的动物性。

五千年的性压抑,多么辛苦,多么不易,可能只有喜宴是最好的释放了。宾客们可以起哄、灌酒、揩油,新人则被要求表演意味丰富的小游戏,在喜庆气氛的掩护下,谁也不用承担道德败坏的责任,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应当。然而,不用精神分析都能看得出来,这些行为的目的绝不在于营造喜庆,而是使性在这样的场合中,成为可以被谈论的东西,可以被娱乐的东西,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分享的东西。这种分享又不是把性当作正常、必要、健康、美好的东西来分享,而是把某种平时因龌龊而避讳的东西在这一特殊场合揭露出来,供大家宣泄和戏谑。(正如我们传统中对性的避讳也不是由于尊重个体的隐私,不是把性的私密作为道德的合法地位,而是恰恰是由于性在道德上的卑下地位。)在喜宴上,泛滥着人们的压抑的libido,欺负伴娘的传统无非是小规模的性欲放纵,而闹洞房的压轴大戏则充斥着欲望的变态演出,客人们不知羞耻地张扬着自己的窥私癖,而新人则自愿不自愿地充当暴露狂,一场当众的情趣游戏,而谁也看不到自己的丑陋——禁止即引诱,越禁止越引诱,得到才越刺激越满足,过度压抑的欲望在难得的婚礼机会上、借助扭曲的游戏形式宣泄出来,就像经过高压水枪的小孔喷射而出,或许这种刺激竟也不比今天的开放来得逊色?难怪人们千百年来乐此不疲。

接着上面的论点:性只有在传宗接代的意义上才获得它的合法性甚至高尚性。来看看父亲这个形象。

可以说,在电影前面大半,父亲不过是一个传统的老人。抱孙子的愿望竟可以使他从鬼门关上挣扎回来,开头的这一笔似乎暗示出传宗接代在他心中非同寻常的分量。但总的来说,他与各个影视文学作品中的老人没有太多不同,因而,他的传统思想,他的业余爱好(书法),他在妻儿面前的绝对权威,他的虚荣爱面子,他抱孙子的强烈渴望——他身上的一切特质都是我们有些不喜欢但又绝对可以理解接受的,就像我们身边的老人;以至于我们真的相信,以这个老头顽固的思想、急躁的脾气和脆弱的身体,儿子若坦白自己的性取向,无异于间接弑父——足够他一气归西。

电影中多次出现父亲半躺在椅子上小憩的情景:老朽的躯体,僵硬的表情,似乎随时会断掉的呼吸,让人厌恶;然而就是这个腐朽陈旧的思想同肉体,却又时时营造着压抑的气场,让人恐惧。有一场戏儿子看到睡着的父亲,忍不住去探了探他的鼻息,这一刻,他或许真的希望父亲死去,这是他潜意识中的弑父的邪念,是他对沉闷的传统的反叛。父亲睡觉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那是一个让人尊敬而又反感,让人想摆脱而又欲罢不能的传统,一套已经老化、腐朽而又顽强发挥着压抑和震慑作用的观念,那是深入我们血脉的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

于是我们真的相信了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就是这样一个象征,我们也许会责怪他固守着传统观念而不顾儿子个人的幸福,但是我们又可以理解和包容他,这样下去故事就成了老套的伦理片——两代人双方都没有错,却都过得如此辛苦。

然而,情节出现了突转:原来父亲懂得英语,原来他早已得知儿子安排的整个骗局,可是只要不影响他传宗接代的大业,他竟可以因势利导、将错就错,默许这场戏演下去。或许有人认为父亲与Simon的谈话是父亲对同性恋的理解,是矛盾委婉的解决,因此有些感动了;但在我看来,一贯可爱的郎雄爷爷却从未像这一刻如此让人恶心!父亲通过英文勘破了儿子的秘密,但是最终用中文道破了本心:“要是不让他们骗我,我怎么能抱得上孙子呢。”只要能抱上孙子,他不管事情真假,他舍得牺牲儿子的幸福,他也不考虑儿媳妇的处境,他甚至比普通的传统老人做的更绝——艰难地(我想应该是艰难的),默默地吞下儿子同性恋的事实,然后自己痛苦、也看着儿子痛苦地把戏演完。只要他能抱上孙子,一切都值得。在一个更崇高的目标(传宗接代)的感召下,个人幸福是无关紧要的;与一个更高的道德标准(孝,无后即不孝)相比,骗婚行为的不道德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高尚的、抽象意义的“性”的统筹下,具体的、甚至与传统价值背离的“性”(同性恋)都是无伤大雅的。他不介意儿子与一个不爱的女人结婚,然后又包容儿子与同性享受真爱;而这在本质上与传统的娶妻生子,然后在外寻欢有什么不同?戳穿了所谓的温情,其背后只是可怕的动物性——儿子不过是生育的工具,儿媳或许连工具都算不上,不过是一个可以随时替换的零件。这样的父亲让我凉到心底,如果他还表现得温柔敦厚的话,那只不过是这种文化熏陶出的一贯气质,以及他还有颗感到些歉疚和包容的良心。

更可悲的是,我又不能说这样的父母是完全不爱儿子的。在婚礼之前,他们与儿子拥抱嬉戏,咬他的胳膊,叫他“小胖”,那一刻时光倒退,真的是天伦之乐,舐犊情深,我毫不怀疑这样纯真自然的亲情——这原本应该是我们的伦理学的起点和追求的幸福目标,然而它却演变成了对人的压抑和毁灭——回到传统立场,传宗接代的大业绝没有让步的余地。其实父亲也年轻过,也逃过婚,不过小小的反抗很快就被强大的传统招安,或许只要结婚对象不是那么难以接受,父亲是乐于承担延续香火的使命的。对于这一文化传统,他认同了,承担了,并且规范内化为道德,他律变成自律,他又成为了传统的卫护者,去继续压迫下一代人。我想,父亲不是死板的,他有感情、有爱,也会感到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但是他还是站在传统一边,不由自主地。他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能改变什么——永远不能越界而出。

就这样,围绕着传宗接代的伟大蓝图,所有人都在演戏,还是戏中戏。先是儿子等人合伙骗父母。当父亲发现骗局而又装作不知,他就在更高的层次上骗着所有人。但父亲也不是全知的,母亲后来也知道了儿子的取向,父亲未必知道母亲这一发现,于是母亲和儿子合伙对父亲构成了欺骗。父亲不知道儿媳要堕胎,母亲知道却无力阻止,这就是儿子和媳妇对父母的又一重欺骗。最后矛盾解决时,儿子说:“我终于告诉他一件真事了。”岂不知父亲知道了多少真事,又告诉儿子多少?我不否认生活中有时需要欺骗,但是如此登峰造极,恐怕真是印证了鲁迅先生的断语——“瞒和骗”,不仅适用于以阿Q为代表的国民性,在评价《喜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一方面同样准确。个体间的情感需要重重的隐瞒和欺骗来维系,而每个人在行骗和受骗的虚假中竟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一个谎言的系统里,元素间却构成了和谐平衡的共在。这或许是中国文化的某种悲哀,但也可能是中国文化的精妙所在:如果我因相信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我可以通过善意的欺骗传达了我想给予别人的体验,那么真实本身的重要性又有几分呢?而且经过多个主体间一层层一环环的瞒和骗,真实早已无处可寻。

(以上不是反语,是我真的难以判断,瞒和骗的技巧、构造的关系、达到的效果,其复杂性都超出了我的智商所及,或许到真是个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

最后,我可以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即故事的矛盾究竟如何解决,以及这是否是中国处世哲学的高明之处。

在我看来,矛盾的解决是儿媳妇威威个人的、偶然的选择——电影给出这样的转折就像哲学上“危险的一跃(leap)”,就像乔伊斯的顿悟,就像禅宗的棒喝。或许出于母性焕发,或许根本没什么理由,威威与伟同离婚,但留下孩子并独自抚养长大。这个转折完全不能从之前的情节推断出来,也就是说它不具有必然性,威威的选择与伟同、伟同父母没有任何利益的或情感的关系,她选择堕胎倒是合乎逻辑的——骗局撑不下去了,那么结束,分手,也没有必要留下孩子。而她的选择只为她自己,她要孩子,但不是作为高家的生育工具。就在事情按照逻辑推演无法解决的时候,导演抛出一个偶然性来解决,显然,威威的选择根本不基于中国的文化传统,那也不是她的处世哲学。父亲最后那句“高家会感谢你的”是我观影的最后一个冷战,与威威相比,这话是多么庸俗和低下。这是哪家哲学的高明?这是哪种文化的胜利?

喜宴影评专业影评镜头

杀末腹

喜宴影评镜头分析

剧情简介

伟同(赵文瑄)是事业有成的男同志,与男友赛门(MitchellLichtenstein)在美国过著幸福的同居日子,烦恼来自要用各种招数应对远在台北的父(郎雄)母(归亚蕾)的一次次逼婚。伟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书一封声称会在美国结婚,没料父母想亲眼见证。无奈,他只得拉上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金素梅)“假婚”,想逃过一劫。

剧照

父母对葳葳相当满意,却对伟同的草率态度不满,为让父母满意尽快返回台北,伟同犹如“拚命三郎”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似乎,伟同在强大的父母(传统)面前,只能选择去做一个“表面正常”的男人。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演员Wai-TungGao赵文瑄Wei-Wei金素梅Mrs.Gao归亚蕾Simon米切尔·利希藤斯坦Mr.Gao郎雄EggHead姚培德AndrewDionBirneyBaby李淳DirectorWangDeanLiJoeJohnNathanOldChenTienPienMiriamMarnyPocatoSimon'sNurseToniaRowe

职员表

制作人徐立功、李安、JamesSchamus、DollyHall、TedHope、Feng-ChytJiang导演李安副导演(助理)AnnieTan编剧李安、冯光远、JamesSchamus摄影林良忠配乐Mader剪辑TimSquyres、李安选角导演JudyDennis艺术指导SteveRosenzweig美术设计RachaelWeinzimer服装设计MichaelClancy布景师AmyBethSilver

以上信息来源

角色介绍

赵文瑄饰演高伟同

高伟同是事业有成的男同志,高家独子,与男友Simon在美国纽约的曼哈顿过著同居日子。

米切尔·利希藤斯坦饰演Simon

Simon是美国人,医生,与高伟同相爱五年的同性恋人。

金素梅饰演顾葳葳

顾葳葳是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在高伟同的公寓里借住,属于非法女移民。为拿到美国绿卡而答应与高伟同假结婚。

精彩花絮

1、李安挑演员相当谨慎,拍《喜宴》找不到适合的男主角,他一度想自己演高伟同这个同性恋角色。

剧照

2、高伟同的扮演者赵文瑄参演此片前曾是空少。当时,他州搭兆把试镜带寄给李安看,居然让李安和他儿子整整笑了一个星期。李安对他的评价是“这个人完全不会演戏”,但尽管如此,李安还是选中了这个英俊但不会演戏的人做男一号。李安认为,“导演就是教枝袭演员演戏”。

3、出现在喜宴的众多客人中也包括导演李安。

4、李安是本片拍摄6年前写的剧本。

5、影片前半部的剧情来自李安好朋友NeilPeng的亲身经历,他也参与了本片编剧。

6、影片中Simon给新婚的二人做饭那晚出现穿帮镜头,在不同角度的镜头中西蒙手里的筷子有册租变化,身边的碗也不时出现、消失。

7、李安在柏林电影节上凭借《喜宴》拿到金熊奖的时候,张艺谋是评审团主席。2007年,张艺谋任主席的评审会又把威尼斯的金狮颁给了李安的《色·戒》。

8、徐立功回忆,《喜宴》获得金熊奖后摆庆功宴,当天李安一看到桌子上的鱼翅汤就哭了起来,后来徐立功到厕所悄悄问他才知道,那碗鱼翅,让他想到美国家里的太太和孩子,在他从事电影工作奋斗过程中,家里过得很苦,他得到了荣耀,有人请他吃鱼翅,这是妻儿多年吃不到的,他很希望家人能够跟他一起分享这碗珍贵的鱼翅。

获奖记录

时间奖项获奖方备注1993年第43节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喜宴》获奖1993年第3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喜宴》获奖1993年第3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李安获奖1993年第3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郎雄获奖1993年第3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归亚蕾获奖1993年第3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李安、冯光远获奖1993年第3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剪辑奖李安提名1993年纽约国际独立电影及录影带展导演奖李安获奖1993年义大利国际影评人协会金车奖年度最佳影片奖《喜宴》获奖19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喜宴》提名1994年第51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喜宴》

提名

发行信息

上映信息

上映国家上映日期美国1993年8月4日英国1993年9月24日法国1993年10月6日

影片评价

本片是李安首次扬威国际影坛之作。影片的最大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类似的观点。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最繁华最现代的都市——纽约发生的,古典和现代在这里交汇,新旧观念在这里冲突后又包容。李安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把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面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困惑、无奈以及宽容传递出来。当然,《喜宴》的成功也要归功于其中几位演员称职的演技。特别是李安的两位御用老将郎雄和归亚蕾,他们自然、持重的表演几乎盖过了几位俊男美女的风头。

剧照

作为一个喜欢探讨伦理问题的导演,李安的这部影片在题材上延续了创作者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伦理道德冲突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复杂的人际情感纠葛的关注。影片前半部分的铺排也许会让人觉得它埋藏的火药引子足够去炸毁一座囚禁个体几千年的伦理建制,其间叫人咀嚼玩味的问号俯拾皆是。但李安在如此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所显示的,不是去肯定或颠覆任何道德价值观的思想锐度,而是其气定神闲的叙事能力。李安的出色之处在于能把这诸多线索加以巧妙编织,并在一层一层展开故事,推向戏剧冲突***的同时,对各种人物细致到位的刻画和对诸多价值、情感的裂缝用一种普遍的“爱”的名义来小心翼翼的加以平衡。这种叙事风格上的特点在其后来执导的《理智与情感》中再一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新浪网评)​

以上就是关于喜宴影评的相关介绍,这是哪种文化的胜利?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