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安徽风俗(安徽的特有风俗)

2024-05-03 16:36:02887
安徽风俗?安徽民俗很多:江淮地区地民俗安徽基本都有介绍一二:赶庙会舞龙旱船踩高跷舞花灯等等最不好的要彩礼,看门楼,。那么,安徽风俗?一起来了解下吧。

安徽风俗喜剪鸭尾

上联:今朝剪鸭尾翩翩少年风姿潇洒;

下联:明日显虎威漫漫岁月福分连绵。

安徽风俗作文500字春节

家乡的年俗很美,家乡的年俗在农家人的厨房里,青烟袅袅的烟囱飘逸着迷人的年味。温暖、祥和的气氛笼罩着隆冬时节的村庄,别有一番乡土风情。此情此景,不由让我穿越回了天真可爱的童年时代,昨日历历在目。磨刀霍霍杀猪过年。小时候,每年过年的时候,我家总要杀猪的。每年的春天,娘总是要买两头黑毛猪,一头到年根底卖掉,一头杀掉过年用。腊月二十五,娘请来杀猪匠二狗哥为我家杀猪。麻利的二狗哥跳进猪圈,两手一较劲,就把一百多斤的猪按在地上,三下五除二把肥胖的家伙捆绑起来。黑家伙不停地嘶叫着,向二狗哥发着抗议。但它也许忘记了,“猪羊一道菜,”那可是佛祖给人类的福利。早已备好的一锅热水在呼呼的火苗助威下,咕嘟咕嘟地翻滚着。不一会儿功夫,二狗哥就把一头猪大卸了八块。娘把其中的一块儿大约有10斤的肉块作为二狗哥的辛劳费。我和一群淘气的小伙伴没有被杀猪的过程吸引。等着缠着二狗哥为我们取出“猪尿泡”,然后,靠他那丰足的肺活量把“猪尿泡”吹起来,“猪尿泡”鼓胀成了一个大气球,然后,娘用绳子把它扎起来,挂在阴凉处风干。那时,我们的玩具少,这所谓的球就成了小伙伴们年间的玩具,一群捣乱小子围着“足球”,跑满大街小巷。杀完猪,安排肉的活就是娘的了。按照亲戚的户数,娘把猪肉分成若干份。剩下的肉娘就腌制下来,来年要吃到出正月,或更长的时间。从大年初二到初七,爹和娘就开始走亲戚.七大姑八大姨、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亲戚,总是要拜访的。大年初二,外甥给舅舅拜年,舅舅可不好惹,那是娘的娘家人。初三是侄子给姑姑拜年。初四,爹娘总是要带着我们去到姥爷姥娘家走一圈。“一个女婿半个儿,女儿是娘的贴心小棉袄”,爹要做女婿应尽的义务,娘要做女儿应尽的孝心。(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煮熟的肥肠、心肝肺,那是我们兄弟的所爱,香的流油,香的整个村庄都在流口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是我们最解馋的时候,在那个年代,过了年,吃肉的日子就很少了。忙忙碌碌蒸年干粮。“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家家户户发面蒸干粮,准备过年的吃食。为了图个来年有个好兆头,家乡人总是要把年干粮,蒸很多很多。我印象中,娘总是要用挂在过道里的柳条簸箩,蒸上满满的一簸箩各种样式的干粮,有枣卷、米团子。枣卷是白面的。米团子是小米面和白面参合在一起的,有咸的是用南瓜做馅,还有甜甜的豆馅。“吃了隔年瓜活到八十八。”每年春天,娘总是要在菜地里种下几棵南瓜的。秋收过后,在娘的精心保护下,南瓜熬到过年。娘边包包子,边念叨着这句话。我知道的,这是盼望着家人每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幸福安康。那豆陷,更是香甜。豆馅儿是用红小豆红枣蒸熟后,弄成枣泥豆泥馅儿做成包子。弄豆馅儿时,我总是围在锅台边,等待着豆馅儿的出锅,嘴馋的我总是在奶奶的疼爱下,瓦上一小碗儿让我吃个够。过了二月二,这年就过完了。过年的干粮,总是要吃到出正月,因为没有保鲜的冰箱,天气转暖过年的剩余干粮,都吃的咧嘴笑,都吃的长出了绿毛毛。吃罢饺子遍村拜年。“圣娇娇”,取得“剩饺子”的谐音。每年的大年三十,一家人有说有笑。家家户户的女人家都要热热闹闹的围在一起,擀皮的擀皮,包馅的包馅,要包出很多篦子饺子,放在过道的阴凉处。我家的辈分在村里是比较大的,所以给奶奶拜年的比较多。大年初一的早晨,天刚蒙蒙亮,院子传来一阵阵嘈杂声。“奶奶,包好饺子了吗?我们给您拜年了。”在一伙伙儿人群的喧闹声中,我从酣梦中醒来。从被窝里向屋外窥探着。在嘈杂的喧闹声中,我欢快地从炕上爬起来,穿上衣服跑到院子里。我们几个堂兄弟跟在娘、大娘、大婶们的后面看热闹,也会不断遭到爹娘的阻挡。这时,奶奶会出来打圆场,让我们跟在后面跑着。自然到了那些爷爷奶奶大娘大叔家,会得到很好吃的糖果。五颜六色的糖纸成了我和哥的宝贝。大白兔牛奶糖、花生酥、酸酸糖,甜在嘴上,美在心里。年结解恩仇常笑在。年结在家乡人心里是一个洒脱的时刻。街坊邻居难免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小两口误解闹分居……年结就是彼此间互谅互让互爱的时候,通过长辈的说和,恩仇没了。兄弟情在,夫妻情亲,年让一家人又团圆了。“饺子就酒越喝越有”,邻里兄弟坐在一起,小酌几杯。说一说一年的快乐,倾诉一下上年的不满不理解。一年有个好兆头,从头再来,旧年翻过去了。什么恩怨情仇,年味的芳香让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幼时的记忆,已属昨日。奶奶已故去了,我也进入了不惑之年,我的儿女们也经过了我的儿时。如今的年,娘早不再喂猪,也不再宰猪。如今的肉食店,各种猪肉更是多之又多。平常日子的吃喝和过年也没啥区别,父老乡亲们想吃啥喝啥,要啥有啥,然我更想念那当年的香香肥猪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怀恋童年的年俗,那时的年味那样的香甜,那样的浓,飘逸着乡土气息,父老乡亲间容有的是一种淳朴的乡情。

安徽风俗作文

(1)腌制腊货

腌制腊货的习俗在安庆市由来已久,每年腊月晴好的日子,大街小巷到处都能见到晾晒的腊货,这些腊货经过阳光的“爱抚”,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时刻传递着即将过年的信息,让人们最先感受到了年味。

(2)炒米

炒米不仅是安庆市特有的食品,还是我国最早的快餐之一,在它的身上聚集着浓浓的年味,凝聚着安庆人民的智慧。

(3)砌宝塔

在中秋节这天,安庆太湖县畈区还有青少年砌宝塔的习俗。材料多是断砖残瓦,地点多在庭院中。砌成的塔一般高五六尺,最高者有一丈多。宝塔砌五层或七层,上小下大中间空。每层塔内点燃蜡烛或小油灯。塔前有供桌,上面陈列着月饼、水果、古玩、瓷器和从四处采摘来的野果奇花。至夜,灿烂的灯光与皎洁的月光,交相辉映,温柔、神秘。

(4)拜年

大人、小孩在正月初一这天一早就穿戴整齐,放开门鞭后,拜年活动开始,晚辈分别到长辈家拜年。聚族而居的则到公共堂屋进行集体拜年活动;妇女和大姑娘不须参加。长幼一一向祖宗(牌位)拜年(磕头)后,接着晚辈就分别向长辈作揖并祝贺几句吉利话,长辈照例要勉励晚辈几句好话;同辈则互相作揖,互说吉利话。然后,各归各家

安徽风俗作文500字

讲起过年的风俗习惯,倒是挺有意思的。有些现今仍沿袭着,有些早六百年的便给扔掉了。对于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的中国人来说,不同地方的规矩恐怕不完全一样。我所要讲的只是早先我们阜阳以北与太和这一片地方的风俗习惯。俗话说: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毫无疑问,这腊月初八历来便是迎接新年的重要日子。何况还有:腊八腊米饭,大人小孩都喜欢呢。(在那物资相当匮乏的年代,人们要吃上一顿象样的饭是多么不容易啊!)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我十来岁的时候,每逢腊八晌午的那顿咸米饭是那么的香甜。(通常这顿做米饭的米是娘老早托人用粮票开后门从粮站提前买好的。娘总是将米锅里放上炒好的豆腐,再放上一些细粉加上葱姜佐料,饭没做好,老远的便能闻到扑鼻的香味了。这时饥肠辘辘的我便围着厨房转圈子,专等着娘说一声:吃饭了。于是迫不及待地跑进厨房,盛上满满的一腕,美美的吃将起来。)百年不遇的吃上这么一顿难得的美餐,不用说,能撑得嗓子眼里直往上冒,还觉不过瘾的。腊八过后,接下来便是祭灶。祭过灶,年也就跟着很快来到了。讲起这祭灶,还挺有讲究。记得有一句顺口溜是这么说的:君祭三,民祭四,老百姓祭五贼祭六,老和尚祭到庙后头。至于这顺口溜的来历,曾听老人大致的讲过,因为听时并不怎么的在意,所以至今也不大明白。只知道我们张姓人家都是二十三祭的灶。其他大部分的人家都是在二十四祭灶。(依稀记得,好象听老人讲,说是俺们张姓人家占着老天爷、阎王爷、龙王爷的光,因为他们都姓张。所以历朝历代张姓的人家没有做皇帝的,原因就在于:如果连皇帝再做了,那天下岂不是没有别姓人家混的了吗?)祭灶那天,也是厨房大扫除的一天,平常烟灰满布的屋子,通通用扫帚彻底清扫一遍。然后将提前请来的老灶爷与老灶奶奶并肩而坐的画像恭恭敬敬地贴到锅台一侧的墙上。到了晚上,临近送他们上天的时候,便用做好的糖瓜子先给他们抹抹嘴,意思是先给他们甜甜嘴,请他们在老天爷跟前多替老百姓说些好话。(有道是:老灶爷上天——有啥说啥。至于这样做的结果,是不是能让老灶爷管住他的嘴,不在老天爷跟前说些对老百姓生活不利的话,那就谁也不知道了。)随后是供上香火,放起鞭炮,送他老起程上天了。祭过灶,家家便忙着准备过年的食物,蒸呀炸的忙开了。

安徽风俗剪小辫

要请七个剃头的,还要把鱼放入河中,并举行类似结婚的一样剃除仪式

以上就是关于安徽风俗的相关介绍,现在已经少多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