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北方婚礼风俗(中式婚礼的特点和风俗)

2024-05-16 13:41:06516
北方婚礼风俗?汉族办喜事的礼仪,又有新旧之分。那么,北方婚礼风俗?一起来了解下吧。

北方婚礼风俗有哪些

北方婚俗一、迎亲婆家把我们的婚礼定在腊月廿六,我和丈夫是腊月廿五到他们那个地方的。按婆婆的旨意,新媳妇在婚礼前是不能进婆家的,所以我只好在那个小城住了宾馆,而丈夫则必须回家祭拜祖先。第二天中午,迎亲车队终于来了,车子载着我驶向那个小村,到了村口,我才知道,什么叫“隆重”。村口大路边,男女老少足有上百人,个个翘首相望,盼着他们的杭州媳妇儿;抬眼望去,目光所及之处,鞭炮、烟花排了一地;扩音喇叭高高地挺立在屋顶上,高唱着“天长地久”的歌谣;迎亲队伍敲锣打鼓,鼓乐声震耳欲聋;方圆半里内,彩旗飘扬。从没见过这等热烈场面的我,忘了生疏,禁不住咯咯咯地笑起来。丈夫生怕老前辈们说他媳妇不懂礼数,连忙伸手捂住我的嘴巴,一不小心将我精心涂抹的口红擦到了下巴上,害我成了个大花脸。本以为可以这样将车开到家门口,不料鼓乐队中为首的络腮胡子大手一挥,让我们停车步行,说这是风俗,没有办法。可怜我身着单薄的婚纱,在上百人的注目礼中感受着摄氏零下五度的“北国风光”。二、闹婚在锣鼓队震耳欲聋的鼓乐伴奏下,我和丈夫并肩朝家里走去。忽然,一个穿着大袄、满脸痘痘的小伙子拦住了我们的去路。他一声口哨,立马有三五个小伙子围上来,不由分说,一个扛头、二个抬脚地把丈夫给悬在“半空”里,这分明是一场有预谋的袭击!更让我惊恐不已的是,四五个年轻姑娘竟然一哄而上,有脱我鞋子的、拉我裙子的,而那上百行“注目礼”的男女老少们,大声叫嚷着,你推我攘,笑得前俯后仰,仿佛在观赏一场令人捧腹的马戏。最遭怏的是丈夫,那些小伙子们把他悬起来之后,趁他没有反抗之力,用钢笔给他添了胡子、画了眼镜,还捋起他的衣服,在他白白的肚皮上画了两个连生殖器都俱全的小人。我吓得胆战心惊,不知道接下来他们还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只好求助地看着夫家的长辈们,希望他们能出面解围,可他们个个含笑不语,结果我也在劫难逃。后来我才知道按照他们的风俗,婚礼越“闹”越好。三、酒席到了夫家,却不让进门。大门外,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绫罗绸缎。家族的长老们背东面西神情肃穆地坐在那里,仿佛朝圣一般。我和丈夫站在他们对面,听候司仪的指令。可怜我在那样凛冽的寒风中什么思维都停止了,以至如今我记不得当时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只隐约记得对那些长老拜了又拜,只差没喊“万岁万岁万万岁”。喝了交杯酒之后,终于可以进屋了。我和丈夫被安排坐在堂屋正中排行最大(背东面西)的太师椅上,桌面上的菜对我而言都很新鲜,有些菜我在南方从没见过,我尝尝这个,吃吃那个,频频举筷,把新媳妇的羞涩忘得一干二净。还没吃完饭,我和丈夫又被叫去向长辈们敬酒,我们夫妇二人轮流敬酒,即先由丈夫斟酒,我端酒杯,这样敬两次,再由我斟酒,丈夫端酒杯敬两次,如此反复四次才算敬完一个长辈,以至七爷八舅全部敬完,再回到饭桌,我已没饭吃了。四、上拜新媳妇进门后的第二天必须去“上拜”,这是他们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的风俗。所谓上拜,就是由一个人领着,带新媳妇到各长辈家要“见面礼”。带我去上拜的是那个我应该称之为堂嫂的女人,她一手拿着红布,一手拿红纸和笔。公公说红布是我向长辈们行跪礼时当垫子用的,红纸和笔是用来记录长辈给钱的数目的。一路上不时有人探出脑袋来瞧王家新媳妇的容颜,小孩们叫嚷着“上拜了上拜了”,民风很纯朴。我和堂嫂足足走了两个小时,才完成上拜的任务,当然红布没有派上用场,因为他们没让我行跪礼。上拜结束,堂嫂把“记帐单”和钱交给公公,数数大约有千把块,这些钱我都没要,因为我觉得花那些年老体迈的长辈的钱是一种残忍。至此,新媳妇应做的事算是基本完成了,再有的话也就是给故去的祖先们上上坟、烧烧香而已。

北方婚礼风俗寓意

就是新娘的喜好而已,没有东北结婚没有对穿着有习俗要求,喜欢西式就婚纱高跟鞋,喜欢中式唐宋元明清的装束都可以。我还见过我们这结婚男的骑马,女的坐轿呢

北方婚礼风俗回礼

一:花束巾

花束毛巾你见过吗,柔美的花束,一朵永恒绽放的玫瑰。作为婚礼回礼,花束毛巾既代表永远的幸福与甜蜜,又具实用性和观赏性。

二:个性相册

一本高档的相册会是不错的选择,在相册内放入一张新人与到场嘉宾即影即有的合照,让收到礼物的嘉宾感到相册是为他度身定做的,自然会让宾客感受到你们的心意。

三:钥匙扣定制的钥匙扣作为回礼也别具创意,一对可爱的小人形钥匙扣内镶有婚礼邀请卡,再刻有新人签名的字样,既有纪念意义又美观实用。

四:情侣咖啡勺

精致的不锈钢情侣咖啡勺,勺柄中间是镂空的心型,勺柄顶端是玲珑的咖啡杯套装造形,送给客人既能表达一对新人一份暖暖的心意又会令聚会更加令人难忘五:水晶它晶莹、透明、无瑕,欣赏水晶时使人联想起清澈、纯净、没有任何杂质的山泉溪水,令人心旷神怡,更有人相信水晶中隐藏有神秘力量,可以带来幸福和健康。

结婚回礼送得好、送得妙,能够让来宾对你们的婚礼记忆深刻,不知道天津司仪为你们提供的这几个结婚回礼能否打动你呢。

北方婚礼风俗大全

四川的习俗是:男方头一天晚上办一顿,叫吃花夜;女方在男方去接新娘的时候办一顿,过去接新娘的人要吃汤圆。接到新娘后到男方家吃中午的正席。

北方婚礼风俗介绍

北京人结婚习俗,向分满汉。汉族办喜事的礼仪,又有新旧之分。

新式的用彩车乐队,行鞠躬礼;旧式的用花轿鼓乐执事,行跪拜礼。此其大略也。

一、放定:放定是订婚的一种仪式,也叫下定礼。当时男女婚事通过自由恋爱结合的还不多,一般仍是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过民智已开,结婚双方本人也都有了发言权。因此在媒人(媒人有大媒、小媒之分。大媒是双方亲友,小媒是媒婆子)的撮合下,由父母将情况转告子女,带有对方像片,如双方全有意,即可提出当面相看。面相是由媒人选定合适地点,使双方见见面,也只是偷看两眼而已。经过面相,如未发现本人有大的缺残,就必须放定。放定时需择专日通过媒人,将男方交给女方的信物转送女方,并更换双方的庚帖。信物一般是戒指、手镯或小型金玉如意等,为男方认为贵重之物庚帖是书写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的摺形帖子。一般使用纸店印好的龙凤帖。龙风帖一份摺子两个;颜色不同,一红一绿。红色的属男方,绿色的属女方,上面印有黄色的龙凤花纹,帖内正中并排分写“乾造”(男方)和“坤造”(女方)的生辰八字。庚帖例由男方备办;请人书写。写庚帖人要求是“全福人”,又不是“四眼人”。所谓“全福人”是配偶健在的人,有子女者更好,但其妻如已怀孕,那便成了“四眼人”,就不合格了。在男方庚帖和信物送交女方的同时,媒人将女方庚帖带回,便完成放定手续。放定仪式也可以由男女双方共同商定选一家饭庄宴请大媒,双方当面办理,一并选定结婚吉期,再办理过礼手续。

二、过礼:过礼是男方将双方商定的迎娶日期正式通知女方,并将新娘在结婚当天所穿戴的衣服首饰送交女方。另外备有送给女方的礼品。礼品有鹅酒(双鹅双酒或单鹅单酒);鲜鱼、猪腿、羊腿、糕点等。(糕点一般是龙风饼、状元饼、水晶糕)鹅、酒、鱼各占一拍。衣服、首饰也可用高拾抬去(高抬是用一张长方形桌子,桌面四周围以小栏杆,桌面下穿两条棍,由两人抬着)。其它食品则用食盒(长方形双层大木盒,盒子置于木架之上,中穿一棍,二人抬着)。上述物品由二位大媒(一位男媒,一位女媒,全由官客担任)押送。事后,女方应将猪腿、羊腿各一只送给两位大媒,以示谢意。

三、过嫁妆过嫁妆是在喜期的前一两天,女方将陪送给新娘的物品送到男方。当时女方备办的物品、一般有座钟、簟瓶、帽镜、茶叶罐、食品圈、茶具、盥漱用具、便溺用具等等,连同箱笼、衣服、被褥、首饰,个别家还暗送木器家俱。另外,还有一盏长命灯,也就是一盏铜或锡制的点灯草的灯台。运送工具有用高拾的,也有用“窝脖”(即用肩扛的雇工)的。用高抬的可分为三十二抬、二十四抬、十六抬。这要看女方的经济条件。少于十六抬的,就找搬运工搬运。押送人员除两位大媒外,女方还需男客二或四人陪同前往。嫁妆送到男家后,男方将物品妥善安置在新房,并请送妆官客过目。个别家还找来吹鼓手,在新房外吹打,谓之“响房”。

四、婚礼:结婚当天按当时习俗执行的礼仪,就是婚礼。“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我国历来把娶亲办喜事当成人生的一大乐事。为此男方主婚人都要出帖大请亲友,注明为第几男或第几孙“授室”。迎娶新娘用的是红缎绣花八人抬的大轿。轿前有成对座伞成对筛镜,二十四名或三十二名吹鼓手(包括八面大鼓),外加清音。再前有各种旗帜,肃静回避牌、对扇,若干对金灯以及金瓜、钺斧、朝天凳等,最前为一对开道锣。如新郎亲迎,则另加绿段绣花八人抬大轿一座,新郎端坐其中,行于红轿之前。至于随行人员,有大媒、伴郎、娶亲的、赞礼的等乘车随后,前往女方迎娶新娘。娶亲行列到女方后,举凡新郎拜见女方主婚人和请新娘上轿等,全由赞礼人边唱贺诗,边赞礼。如请新娘上轿,则赞“请新贵人登宝轿,请……”三请之后,老蛮扶新娘上矫。新娘盘腿坐,落轿帘。新郎仍乘绿轿前导。新郎例穿民族所定的常礼服––蓝色长袍、青马褂,头戴小礼帽,足穿青缎粉底官靴。迎亲去时单披红,到女方后,女方又请老年长亲,为新郎再披一道红,成为双披红;帽上插金花,来往全由伴郎陪伴。迎亲回到男方,新郎由伴郎照顾下轿,入内休息。

以上就是关于北方婚礼风俗的相关介绍,迎亲去时单披红,到女方后,女方又请老年长亲,为新郎再披一道红,成为双披红;帽上插金花,来往全由伴郎陪伴。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