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验谈

俄狄浦斯效应(布朗效应心理学)

2023-12-10 06:43:09561

俄狄浦斯效应怎么理解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口腔、肛门、生殖器等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性派喊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

弗洛伊德认为,在口唇期,喂养是性快感的主要来源。如果婴儿的需求在此期间未能获得满足,那么,他们长大后可能会有咬指甲、吸烟等嗜好,或者发展出尖酸刻薄的人格特点。

我认为,在口唇期,婴儿用嘴感知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婴儿获得快感。如果这个探索过程被过度阻止,会导致婴儿探索世界的愿望受阻,婴儿会将关注点从外在世界转移到自己身上,并引发焦虑情绪产生。咬指甲、吸烟等嗜好是为了缓解焦虑。

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

弗洛伊德认为,在肛门期,性快感的主要来源转移到肠部,若对幼儿进行太过严苛的如厕训练,他们可能会固着在这一时期。这类人可能会过分洁癖、极端循规蹈矩,或者强烈排斥杂乱无章。

我认为,在肛门期,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排便控制能力,但还不能灵活运用。幼儿也缺乏控制排便的意识。在和养育者的互动中,幼儿感受到自己随意排便给养育者带来的困扰,并从养育者的反应中感受到养育者对自己控制排便的期待。幼儿为了取悦养育者,开始尝试控制排便。

在这一时期,无法控制排便可能是幼儿在表达对父母的愤怒。无法控制排便还可能给幼儿带来羞耻感和内疚感。若对幼儿进行太过严苛的如厕训练,可能导致幼儿对控制过于敏感,无法做到悦纳自我。

第三阶段:性器期(3-6岁)

性器期又叫俄狄浦斯期。我认为,在俄狄浦斯期,儿童渴望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这时模陆被关注和生存无关,和力量感有关(与婴儿期不同,婴儿如果无法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照顾,可能面临死亡)。儿童在感受到被父母关注和爱时,内心产生力量感。儿童在渴望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的同时,也和同性父母存在竞争关系。

因为妈妈是孩子的尘码野主要养育者。所以男孩渴望获得妈妈的爱,同时和爸爸之间存在竞争。女孩既渴望获得妈妈的爱,也和妈妈竞争爸爸的爱。所以男孩爱和竞争的客体是分开的。男孩把爱给了异性,把竞争给了同性。而女孩的爱和竞争可以是在同一客体身上。在女性的友谊中,女孩既爱对方,同时又和对方竞争。这就是为什么女性的友谊中嫉妒的成分,比男性的友谊中的嫉妒成分多。

第四阶段:潜伏期(7岁-青春期)

弗洛伊德认为,在潜伏期,儿童开始社会化,他们发展各种技能,并且开始了解自己以及身处的社会。我认为,在潜伏期,儿童的快乐来自于同龄的同性。随着自主能力的提升,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减少,这时儿童更愿意和同龄人相处。

在和同龄人相处时,儿童感觉到对方和自己一样。这有利于儿童发展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儿童为了获得性别角色认同,减少和异性接触。这一阶段男孩更愿意和男孩玩,女孩更愿意和女孩玩。

第五阶段: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弗洛伊德认为,在生殖期,被压抑的性冲动此时会通过社会认可的方式重新浮出水面,个体与自己家庭之外的成员建立异性关系。我认为,在生殖期,个体开始展示自己的性魅力,并渴望和异性交往。这时,爱情对于个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俄狄浦斯效应名词解释

赵小明:武志红催眠人的手段谁都比不过!

【赵小明纳袜,一个专注反对武志红的心理学家】

其实,武志红之所以成为网红靠的全是套路。那么,武志红是如何让你被套路的呢?

第一阶段:巴纳姆效应

要你相信一种不靠谱,必须首先让你觉得它有点靠谱!

武志红生产出的内容一定是让你觉得可信的,戳中你的痛点的,目的是第一时间抓住你的内心——还挺靠谱的呢!

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人们都有一种很容易相信笼统、概括性、描述性内容的特征,即使这个描述非常空洞,人们仍然认为这其实说的就是“我”。

巴纳姆效应最早的时候也被称作星象效应,它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是人们从星象学的一些暗示性中研究发现的。关于它的研究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首先,心理学的教授将一周的星象预测结果给班里的每个同学都发了一份,让他们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内去对照一下自己会不会发生上面预演的这些事情。

两周之后,教授让学生们为结果的准确率打分,结果学生们打出的分数普遍高达80分甚至以上,并纷纷表示,预言很准。

这时教授告诉学生们:其实我给你们每个人的预言都不是你自己的星象。也就是说,我给你们的是一个假的星象预测报告。但是,为什么你们都还会觉得这份预测的那么准呢?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总是会不自觉的有一种预期效应,喜欢收集各种支持某种观点的证据,哪怕是毫不相干,也会找到一种合理化的解释和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这就好比一个人先开了一枪,然后在子弹击中的地方画上靶心,弄得自己真是个神枪手一样。先决定了自己的立场,然后才开始找证据,并且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而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则选择性忽略。

前面提到的“巨婴论”的做法是典型的观念先行,然后举例论证。“巨婴论”的泛化解读,号称定义了99%的中国人,犹如八爪鱼,触及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所以,“巨婴”这个概念,本质上和星座运势没有区别,不过是披着心理学外衣的“算命”罢了。

第二阶段:正例谬误效应

如果第一阶段让你觉得有那么点“靠谱”,那么第二阶段则是升级版,让你觉洞毕激得“靠谱”到你深信不疑!

如果说巴纳姆效应是让初次接触假心理学的人对其产生好感,那么正例谬误效应就是让你强化这种好感。

所谓的正例谬误效应,是指人们由于只关注与自己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所产生的知觉错误。

比如前面提到的“11:11”现象。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种现象:为神马每次看表都是11:11(或者是别的什么时间)?其实这也是正例谬误效应。

当你认为自己每次看表都会是11:11之后,你看100次表,可能只有3次是11:11,但你会无意识地把那97次“不准”的忽略遗忘掉,而每次一看到11:11就会触发你的大脑:天啦噜!!又是11:11,怎么每次看表都是这个数?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每次看表,做个记录,是什么数字,然后综合统计一下,你会发现11:11的次数并没有比别的数字多。

由于正例谬误效应,你最后找到的是一大堆支持武志红观点的事例。于是你震精了!感动了!于是你在“被套路”的这条不归路上越陷越深越走越黑。

第三阶段:俄狄浦斯效应

当你对一件事情深信不疑,它往往就会因为你的深信不疑而真的发生了!

通过巴纳姆效应入门,又经过正例谬误效应的放大,恭喜你!你已经对武志红深信不疑了!

接下来的事就交给俄狄浦斯效应模式——是俄狄浦斯效应,不是俄狄浦斯情哦。

俄狄浦斯情结是指“恋母情节”。

俄狄浦斯效应是指“当你对一件事情深信不疑,它往往就会因为你的深信不疑而真的发生了”。

比方说——

我是一个巨婴,我必须按照巨婴的处事方式去行事!

我是巨婴,总在找妈我也没办法啊!

自恋就自恋吧,谁让我是巨婴呢!

当你把“巨婴论”的描述奉为人生规条,毫无疑问你已经变成了它说的那种人。

于是,冥冥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你,你越相信就越成为那样,越成为那样你就越相信,这是一个死循环。

现在小明宣布给大家一个心理学里最大的秘密,那就是----任何概念一旦被创造,就会产生与这个概念相映射的心理。人们会不自然的把自己的感觉往那上面靠,随着认同不断加深,最终你终于拥有了这个概念所假设的感觉。

到了这一步,你已经完全成为了虔诚的圣婴教教徒了。这个时候,虔诚的圣婴教教徒开始自动自发地为教主“效力”,这样就构成了传销式的传播。

当越来越多的教徒们进来,就形成巨大的流量之后,这就为武志红变现、攫取贩毒式的利润数掘提供了有力保障。

所以不得不承认:武志红真的很有商业头脑,用文字成就了一门“生意”。

所以,成为一个圣(网)婴(红)和成为一名厨师或是理发师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唯手熟尔。

【看更多反对武志红文章,可以搜索赵小明】

俄狄浦斯效应心理

一、吊桥效应——心动不一定是真爱

当一个人提心吊胆的走过吊桥的一瞬间,抬头发现了一个异性,这是最容易产生感情的情形,因为吊桥上提心吊胆引起的心跳加速,会被人误以为是看见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而产生的反应。

在美国曾经进行过这样一个试验,实验者让很多男性走过一座位于高处且看上去非常不安全的吊桥之后,然后让他们和同一位女性见面,结果约有八成男性表示见到的那位女性非常有魅力,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就是有名的“吊桥效应”,原因是大部分男性把横渡吊桥时因为紧张所致的口渴感,以及心跳加速等生理上的兴奋误认为性方面的冲动,自以为对那名女性产生了兴趣。

二顷薯扰、契可尼效应——为雀旦什么初恋最难忘

西方心理学家契可尼做了许多有趣的试验,发现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手做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这种现象被称为“契可尼效应”。“契可尼效应”经常会跟初恋联系在一起。初恋是爱情交响曲中的第一乐章。我们总在不知不觉的好感和朦胧的不确定性中接触第一个所爱的人,希望能与对方长久地待在一起,这是大多数人初恋的心态。但是初恋,毕竟是恋爱的起步,有试验的性质,它来得容易去得也快。

尽管如此,初恋的感觉仍旧令人回味无穷甚至刻骨铭心。因为初恋的对象留给自己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一最先的印象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以后的一系列恋爱行为。由于我们把初恋看成是一种“未能完成的”、“不成功的”事件,它的未完成反而更使人难以忘怀,同样,在未获成果的初恋中,我们和初恋情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大多会深深地印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一生都难以忘却。初恋之所以令人刻骨铭心,正是源于初恋的未完成性。

三、俄狄浦斯情结——为什么会爱上大龄的他/她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

有些男人找老婆就是在找妈,只要一个女人给他温暖的感觉,让他放低戒备,觉得自己像小孩儿,那他就一定被收服了。女人渴望宽厚无私的爱和照料。无论是萝莉找大叔,还是通常婚恋标准中让女人放心的忠厚男人,都是俄狄浦斯情结。

四、黑暗效应——光线昏暗的地方更易产生恋情

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后的结论是,在正常情况下,一般的人都能根据对方和外界条件来决定自己应该掏出多少心里话,特别是对还不十分了解但又愿意继续交往的人,既有一种戒备感,又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好的方面尽量展示出来,把自己弱点和缺点尽量隐藏起来。因此,这时双方就相对难以沟通。而黑暗登场,对方感官失效后,自己便没了危险,不需要伪装,表情不需要安排,自然而然的自我流露;而自己的感官失效后,人就会变得脆弱而敏感,倾向于在黑暗中抓住同伴的安全感,这种吸附性非常强。所以说,黑暗效应就产生了。

五、首因效应——初次见面为什么重要

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所以在约会中,尽量展示自己优秀美好的一面对后续交往奠定不错的基础。

六、古烈治效应——男人为什么喜新厌旧

古烈治效应说明了男女思维的差异,男女都有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后来它就成了男人见异思迁喜新厌旧(或淡旧)的著名心理学效应了。心理学家把雄性的见异思迁倾向称为“古烈治效应”。这一效应在任何哺乳动物身上都被实验证明了,人为高等动物,不可避免的残留着这一效应的痕迹。男性在心理上有喜新厌旧的倾向也不是什么人格缺陷,而是有着深刻的生理的、心理的基础。但人有良知、有道德,靠这些东西才使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

七、多看效应——如何擦出爱的火花

心理学与读心术了解到,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八、互补定律——为什么性格互补的人更易产生恋情

人与人之间能够在具体的内容上面能够进行相互的满足感,会产生很强烈的人际间的相互吸引力,这个就是互补定律了。经过研究调查发现,任何的一个团体,当他们的性格全部都相似的时候,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内部的不和谐的因素,很容易发生争执的情况。这就是因为性格相近的人需求类似,同时对一个事物产生需求的时候,大家就会产生利益冲突。

九、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为什么受阻挠的爱情更坚不可摧

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十、投射效应——为什么会网恋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十一、自我选择效应——为什么恋爱中的抉择那么难

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3年前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抉择将决定3年后的生活。这就是自我选择效应。一旦个人选择了某一人生道路,就存在向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选择效应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十二、拍球效应——吵架时为什么会越吵越凶

拍球效应:拍球时,用的力越大,球就跳的越高。拍球效应的寓意就是:承受的压力越大,人的潜能发挥程度越高,反之,人的压力较轻,潜能发挥程度就较小。

吵架时为什么会越吵越凶?拍球时用的力越大,球就跳的越高。拍球效应的寓意就是:承受的压力越大,人的潜能发挥程度越高,反之,人的压力较轻,潜能发挥程度就较小。所以如果情侣之间吵架有一方先冷静,事情的结局就会要好很多。

俄狄浦斯效应举例

谈到“俄狄浦斯效应”,人们总会把其与“俄狄浦斯情结”相挂钩。

虽然两者都与俄狄浦斯的悲剧有关,但其实际表示的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相信大家对“俄狄浦斯情结”都比较熟悉。

俄狄浦斯情结亦称恋母情结,是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由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提出。原义指男孩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绪。后统指幼儿对异性父母的依恋、亲近,而对同性父母的嫉妒和仇恨等复合情绪。

相传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子因应验一个神谕,无意杀死生父,娶母为妻。弗洛伊德借此论证儿童性心理的特征。认为儿童在性器期(3~5岁)男孩出现恋母妒父的情绪,潜意识中想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爱,但因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故心理上常以父亲自居,极力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到了青春期,这种冲动还会出现。直到有了性爱对象才会获得解决

那么什么是兆消“俄狄浦斯效应”呢?首先了解一下俄狄浦斯的故事。

据说俄狄浦斯出生后,其生父忒拜王拉伊俄斯从神谕中得知他长大后将会杀父娶母,因而用铁丝穿其脚踵,令一个仆人把婴儿抛到荒郊野外。仆人怜惜这个无辜的孩子,把他送给科林斯的一个牧羊人。科林斯国王因为没有儿子,于是就收养了他。而俄狄浦斯长大以后,同样得到了自己将来要杀父娶母的神谕。为了避免应验这个可怕的神谕,他离家出走,流浪到他的出生之地忒拜王国。在一个十字路口,竟不意杀死了与自己邂逅相遇的亲身父亲拉伊俄斯,随后又在忒拜城门外的悬崖下除掉了大量吃人的人面狮身美女怪兽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拥戴为国王并且娶了自己的亲身母亲伊俄卡斯忒为妻,从而应验了自己一直在努力避免应验的那个可怕神谕。

然而这个故事的吊诡之处在于:

1.假若当初拉伊俄斯不相信神谕,那么,俄狄浦斯就会在他和妻子的抚养下长大,就绝不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下“弑父娶母”的罪行。

2.假若长大后的俄狄浦斯不相信神谕,那么,他就不会离开养父母,也就不可能回到忒拜,犯下“弑父娶母”的罪行。

然而正仿猜拦是因为拉伊俄斯和俄狄浦斯都相信了这个预言,才让这个预言一步一步成了真。这就是“俄狄浦斯效应”。

“俄狄浦斯效应”指的是这种“预测本身可以影响被预测事件”的现象,最早出自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36年一次题为《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演讲,1944、1945年间部分的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正式成书出版是1957年。

社会进程渗透了人们的心理预期,人们的心理预期是推动社会变化的最直接的动力。

我们能在多个领域看到“俄狄浦斯效应”的表现。

经济领域的表现从最直观的关系看,社会经济变化的推动者就是心理预期,典型的例子就是股票市场,如果股民们都预期三天以后股市会下跌,那么第三天大家就会纷纷抛售股票,从而导致股市真正的下跌。

社会政治领域的表现在我国历史上,两千多年以来备胡,每一次皇朝的更迭,几乎都伴随着“慧星袭月”、“牝鸡司晨”、“青龙绕梁”之类的各种异象,这些异象引起了种种传言。东汉黄巾起义时,巨鹿人张角的太平道教四处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暗示汉皇朝的崩溃已成定局。清末“长毛乱”前夕,洪秀全和冯云山他们也宣称“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太平天国”即将降临中华大地。

这些传言能够起作用之处,恐怕不在传言本身,而在于能够使传言得以起作用的社会现实。这就是“俄狄浦斯效应”起作用的真正原因。

相关推荐

专题

最新发布